20190603 周一
微藻(Nitzschia laevis)提取物岩藻黄质的胃肠道生物可给性及体外结肠发酵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IF: 3.412,1区)
推荐|王乐
研究背景
岩藻黄质是藻类类胡萝卜素,占自然界中总类胡萝卜素的10%。 它具有抗氧化、抗糖尿病、抗癌、抗过敏、抗炎和抗骨质疏松等生物活性,小鼠和人体研究都证明岩藻黄质可有效减轻体重,因此,岩藻黄质作为功能性食品补充剂广泛出现在市面上,并主要用于减肥。Nitzschia laevi 是一种非常高产的微藻,其提取物通常含有多种功能性成分,包括类胡萝卜素、多酚和多不饱和脂肪酸,这使得N. laevis提取物成为岩藻黄质的潜在可持续性来源。在本研究中,采用体外模拟消化模型研究了N. laevis提取物中岩藻黄质的脱乙酰化及生物可给性。此外,利用人体粪便进行体外发酵,首次对岩藻黄质的回收和对短链脂肪酸(SCFA)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研究方法
制备N. laevis提取物(NLE)及含岩藻黄质的乳剂(FCE),采用体外模拟消化系统研究不同胃酸pH对其生物可给性的影响、胰脂肪酶对岩藻黄素去乙酰化的影响、不同浓度丁基化羟基甲苯对岩藻黄质生物可给性的影响以及岩藻黄质的去乙酰化动力学。
收集三名健康成人的粪便进行体外发酵,研究菌群对岩藻黄质回收率的影响及NLE对SCFAs产生的影响。
研究结果
与PF和FCE相比,来自NLE的岩藻黄质具有更高的回收率。 此外,岩藻黄质主要通过脂肪酶转化为岩藻黄酚,并且岩藻黄酚的产生遵循消化过程中的指数动力学。 通过肠道微生物群发酵24小时后,超过50%的岩藻黄质丢失,部分原因是由于肠道微生物群会代谢岩藻黄素。
研究结论
本研究为人类消化道中岩藻黄质代谢提供了新见解,并揭示NLE可作为岩藻黄质的潜在来源。
原文链接
Gastrointestinal bioaccessibility and colonic fermentation of fucoxanthin from the extract of the microalga Nitzschia laevis. by Bingbing Guo, Teresa Oliviero, …, Edoardo Capuano (2019)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afc.9b02496
学者简介
陈峰
陈峰,博士、讲席教授
北京大学工学院副院长,
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
北京大学食品与生物资源工程研究所所长
新加坡-北京大学低碳研究中心主任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联系电话:010-62745356
电子邮箱:sfchencoe@pku.edu.cn
个人主页:http://www2.coe.pku.edu.cn/subpaget.asp?id=406
微藻生物工程(包括微藻生物能源)
生物资源工程
功能食品
生化工程
背景资料:
现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副院长、终身讲席教授、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功能食品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兼任北京大学工学院食品与生物资源工程研究所所长、新加坡-北京大学低碳研究中心主任。曾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中科院 “百人计划”。陈峰1993年毕业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化学工程系,获生化工程博士学位, 澳大利亚注册工程师。曾任香港大学终身教授兼任植物学系系主任及生物科学学院执行院长。陈峰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微藻生物工程(包括微藻生物能源)、功能食品、生化工程及生物资源工程等领域。率先提出利用异养方式规模化高密度培养微藻以生产高附加值功能性食品成分及藻类生物能源(例如,脂质),他同时将研究扩展到其它微生物和植物资源的开发及功能性成分研究等领域。迄今已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CI)发表250余篇研究论文和综述(SCI引用愈7000次,H-index 44)、专箸4本、美国及中国专利共6项。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特邀发言, 多次组织国际学术会议。 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评为“Highly Cited Scientist” (top 1%)。 陈峰还兼任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Food & Function副主编和另外4个国际学术期刊编委(Process Biochemistry, 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 Biotechnology Letter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曾获香港大学“杰出青年研究奖”、“杰出研究生导师奖”、“法国-香港联合研究奖”、“首届中国食品科技杰出中青年奖”,2008年被选为“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院(AIMBE)院士”,2010年获“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大会奖”,2011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4年被选为“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2014年被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