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研究明清史会发现很多将领是先叛明投降后金,再叛后金归降明朝,甚至还有降叛三次以上的。
这样的将领,文官、武官都有,所以叛金降明不是气节而是他们不敢捞清朝的油水。清朝的油水太烫,他们不是那块料,所以回到相对好忽悠的崇祯跟前去。
虽然傅小凡教授给崇祯很高的分,但是相比下皇太极不好忽悠,崇祯好忽悠也是事实。不是崇祯智商低,而是崇祯没有真正的去过战场,没有真正的下过农田,所以不知道一线的兵农需要什么,不知道世间物价几何。他要是知道他比皇太极还难忽悠。
而皇太极是从7岁起做后金的内务总管,一斤棉花卖多少钱,一斤碳卖多少钱他都心里面有数,皇太极知道一户普通的农民每年能攒几个钱,所以他容不得官员贪农民的钱,所以天聪五年起,贪污就鞭子加很重的牢狱之灾,所以刘家兄弟害怕被发现贪污受处罚,在天聪五年叛金归明。
曾经也有人问同样的一批人在抵抗入关前的后金的时候好像战斗力不行,但灭南明弘光政权的时候战斗力又提高了几倍,这是为什么?
明粉回答因为满族人狡猾不好胡弄。像祖大寿先投降后金,因为何可纲的死又回到明朝,之后又回到清朝。他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诈降,而是被何可纲的行为感动的。因为何可纲牺牲了,所以祖大寿不好意思归清,但是二次战败又不好意思不降。
但我看来祖大寿并不是没有气节,而是他认同皇太极的政治眼见,只是开始的时候缘分未到。何可纲当然也是好汉一条,不能因为我们不喜欢明朝,就否定人家何可纲的品德。
很多在顺治元年归附多尔衮的文官也是因为多尔衮给他们一种直肠子的感觉,他们以为有直肠子的人好说话好忽悠,有了这样的错误认知。所以他们才敢给多尔衮上书要求满族人恢复明朝衣冠的折子,没想到看起来直肠子的多尔衮认为他们太强调明朝衣冠,是不忠诚不友好的态度,他作为皇叔父摄政王或皇姨父摄政王以应有权威和不可挑战的姿态,所以他下了剃发令。
其实剃发令在北京下的时候,那些摆摊的买菜的也不反对,但是经过那些饱读四书五经的人一鼓动就有人反了,剃发令本身并不存在不剃就死的规定,是有人因为抵抗剃发令动了手,有了人命血战了,才能有大的措施,其实说到底那挑粪的,那赶车的那做苦力的是否剃头对这个皇叔父或皇姨父有影响吗?答案是没有,那些当官的当将军的是否剃头才有影响,所以他的二次剃头令,是规定当官的剃老百姓不限制,这话不是我编而是清通鉴里面的原文。
本来明朝的时候这些体力劳动者就不会像士大夫那样把头发束得垂直再套个装饰,我们去看春秋楚陶俑就发现有些人的发辫就跟清代的发辫差不多,就是清代人讲究些辫子打成麻花状,而楚国陶俑是两个节后脑勺一个 下面一个。中间不打麻花。
为什么直肠子的多尔衮不好被胡弄呢?因为人家虽然是直肠子,却是非常精明的人,要不然怎么是墨尔根黛青呢?
越是直肠子的人越会计较,所以亲弟弟多铎也说多尔衮量小,多尔衮娶第五位福晋,也是因为第五位福晋有继承娘家产业的权利。
他并非不爱他家乌云丹姗。乌云丹姗是明安台吉的孙女论家产不如后来娶的五福晋家。乌云丹姗顺治六年去世,多尔衮也是非常伤痛的。
乌云丹姗是顺治的姨娘,所以叫多尔衮皇姨父摄政王也对,叫他皇叔父摄政王也对,改称皇父摄政王是顺治四年的事情。
此时一方面南明弘光政权已经没有了 ,苏尼特部也投降了,多尔衮的身体不好了,他想把皇叔父摄政王这个权利给他的胞弟多铎。
因为多铎的脑子比胞兄阿济格灵活且有学问。电视剧《孝庄秘史》《清宫风云》降低了多铎的智商和心胸,其实多铎的心胸和知识都不在多尔衮之下,只是比较贪玩儿,比较重情。《美人无泪》里面多铎的智商和学识不低,但因配角关系,多铎没有单独为帅的戏份。
清通鉴里面多铎的智商也很高,除了军事之外农业、政治、刑侦都很在行,可以说是多面手,不是对他吹捧而是客观事实。
也许是老天爷要锻炼顺治培养康熙,所以汗王的儿子大部分英年早逝。但是他的孙子顺治也不好忽悠。很多忽悠顺治的人都被发配边疆了。很多忽悠顺治的人都是读书很多的人,但聪明反被聪明误。
为什么旧军阀要那么厉害的杀害已经失去势力的满族人?因为满族人心眼直却不好被忽悠。满族人从古到今对自己对别人都是高标准严要求。现代社会,满族人无论是做科研做教育还是做电视做养生做餐饮都是高标准高要求,你做得不好就投诉你。投诉你不是和你过不去,而是希望你下次做的时候能认真做。但是汉族人觉得有错误就投诉太过分了,但是人家开始的时候只是要求你认真做,不要偷工减料。
作者蜻蜓
满族文化网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