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浪潮工作室(ID:WelleStudio163)
作者 | 宋田夫
袜子和内衣究竟能不能一起洗?
2009年,日本花王公司调查了部分中国城市家庭的洗衣情况,发现超过90%的家庭选择单独手洗袜子和内衣[1]。2015年,万维家电网的一次调查也显示近一半人选择手洗内衣[2]。
袜子内衣和普通衣服分开洗的观念,在中国相当有市场。
为什么这么执着于分开洗?听说外国人总是一起洗,难道他们体质特殊?
忌惮内裤和袜子上的细菌
很多人分开洗的原因是嫌弃袜子,哪怕没有脚臭和脚气,还是对它敬而远之。
唐朝《刘宾客嘉话录》就有记载:宰相元载落马后,在执行死刑前请求刽子手给个痛快。刽子手说:那你不要怪我。说完就脱下袜子塞进他嘴里,元载卒。不管元载是被噎死的还是臭死的,中国人对臭袜子的嫌弃由来已久。
我们对于脚气的认识也不晚,早在隋唐的文献中,人们就提到了足癣,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脚气”[3]。那时候人们认为这是寄生虫引起的。
古代中国人用的去污剂从最早的草木灰,到后来的皂角或猪胰脏,都不能杀菌。有时在去污剂中加入香料,也只是为了除臭增香[4]。
在没有杀菌条件的情况下,袜子内衣和其他衣服分开洗,反倒更安全。
而且古人对于贴身衣物很重视。因卫生条件太差,人身上经常会生虱子。为了保护敏感部位,要单独对内衣做特殊处理,一些古籍就记载了单独洗“内衣”“亵衣”的法子。这些生活方式直接影响我们到近代。
那为什么欧美没有这种顾虑?在现代化之前,他们的生活条件也和我们差不多,甚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不如我们[25]。按理说他们应该比我们更嫌弃袜子啊?
现代化之后,两样法宝帮助他们重新认识了内裤和袜子:热水和烘干。
欧美的洗衣机普及得很早,而且很早就有了洗衣机温控技术。1972年,德国的平均洗衣水温就达到63℃[5],欧洲的传统洗衣温度是60℃以上[15]。热水有什么好处呢?60℃以上的水温才可以消灭袜子上顽固的真菌[6]。
而我们自古以来就是冷水洗衣服。古代的西施浣纱、韩信漂母的故事大家都听过。直到近年,农村地区也有不少是直接在江边或池塘边洗衣的,用井水也很常见[7]。
直到80年代,国内城市家庭的洗衣机占有率才超过一半[8],而且国内长期使用的主要是波轮洗衣机[9],没有热水洗功能。和国外相比,我们主要仍是低温洗涤[10]。这种情况下混洗,对免疫力低下、皮肤出现严重真菌感染、经常接触病原体的高风险人群来说,出现交叉感染的几率更大。
去过发达国家旅游的人们可能都会有这样的印象:当地人几乎不会在室外晾衣服,而路边的自助式洗衣店非常多。烘干机一般是这些洗衣店的标配,也是他们的常用家电。2017年,84%的美国家庭拥有烘干机[11]。
高温烘干后的衣物不需要晾晒,而且可以给衣物充分消毒[26]。
而中国人主要是靠太阳晒干。如果天气晴好,阳光和其中的紫外线能很好地帮我们消毒。但是如果是阴雨天或者雾霾天,阳光不足以及时干燥。这时微生物会大量繁殖,同时散发出馊味霉味;如果是雾霾天,空气中的病原菌还会让衣服越晒越脏[13]。
简而言之,东西方的差异主要是西方更早采用现代化的洗衣、烘干设备,不用担心混洗可能造成的各种问题,跟体质并没有关系。
尽管中国目前已基本普及洗衣机,但老一辈人的洗衣习惯一时很难改掉:袜子臭内裤脏,想想混洗后浑身散发着袜子的臭味、细菌感染就可怕,我的鼻子和眼睛难道会欺骗我吗?
其实,这些“不能混洗”的理由错了。
不敢混洗的理由都是错的
首先,袜子为什么会臭。
脚是我们最容易出汗的部位之一。皮肤上的细菌会把汗里的有机物当作食物,然后排出臭味分子[14],主要是有机酸和有机硫化合物。这些分子被袜子吸收,袜子自然就变臭了。但是这些分子和身体其他部分的体味没有本质的不同[15]。
出汗一整天,不仅是袜子,衣服也都会有臭味,但这种汗味经过简单的清洗基本都能清除
经过简单的清洗,袜子上的臭味分子就已经没剩多少了[15],而且现在洗涤剂都加香料,洗完立马芳香扑鼻,污染其他衣服是真的做不到啊。
也有很多人嫌弃袜子上有很多细菌,混洗后会转移到内衣上、造成感染。这也错了。
我们的内裤并不干净。和内裤接触的阴部皮肤温暖潮湿,也容易滋生微生物。更重要的是,即使再爱干净,内裤上也难免会沾上一些分泌物和排泄物。穿过的内裤上平均会残留0.1g粪便[12],里面的细菌数量在一百亿左右[17]。
就算把脚上的微生物全部转移到袜子上,也不会有这么多。
我们皮肤上本来就有很多长期定居的微生物,脚趾缝是皮肤微生物最多的区域之一,可以达到每平方厘米几千万个[18]。
袜子上的细菌对皮肤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因为脚上的细菌在别的地方也有[24]。反而是内裤上面的粪渍含有许多病原菌,比袜子上的危险多了。
内裤袜子混洗的时候,你不应该担心袜子弄脏内裤,内裤可能比袜子更“脏”。
真正令人头痛的是脚上的一些真菌,就是它们造成的脚气和灰指甲。混洗后它们确实有可能转移到内衣或者别的衣服上。但是如果你没有得脚气,你就没有必要担心。
洗衣服的过程中,不论是揉搓还是搅拌,都会让微生物从衣服上脱落。这个过程中,衣服上绝大部分微生物都会被赶到水里。德国波恩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20.5℃下洗15分钟就可以去掉99%以上的微生物[19]。
洗完后还要我们把衣服晾干。没有水,微生物也难以长期存活。充分干燥可以进一步消灭衣服上残留的微生物[26]。
脚气真菌长这样
即便最后仍有少量微生物幸存下来,我们的皮肤也能保护我们,完整的皮肤和粘膜可以抵挡大部分微生物入侵[20]。所以正常情况下,微量的真菌并不能轻易在我们其他身体部位上生存下来。
注意,这一切的前提你的皮肤是正常的、免疫系统也是正常的,什么意思?
如果你是刚刚化疗后免疫力低下的病人,或者患有银屑病等免疫性皮肤疾病,或有严重的脚气、灰指甲等真菌感染,或者平时经常会接触到病原体的医护人员,接下来的这一部分需要重点阅读。
不能混洗的情况也可以解决
首先是大家最常见、也最关心的“脚气”。脚部真菌感染是世界性的皮肤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足癣和灰指甲。中国的南方地区足癣患病率约为50%~60%[21],而引起足癣的真菌入侵性比较强,几百个就可能突破皮肤防线[27],而一只袜子上最多可能超过十万个[6]。
前面我们提到洗衣服时会把绝大部分微生物赶到水里,但仍会有部分残留在衣服表面。更不幸的是,真菌的生命力特别强。在不利的环境下,它们会进入休眠。等到条件合适,又会死灰复燃。
所以一旦出现严重的真菌感染,就算你分开洗袜子和内衣,传染的途径也很多,比如毛巾、拖鞋、床单等等[6]。这时候你该担心的不是混洗,而是能不能充分杀菌。
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的洗衣粉、洗衣液虽然能去污,但是杀菌效果很有限[22]。
要充分杀菌,可以在洗衣的时候加入漂白剂。美国曾经针对有皮肤感染患者的家庭做过研究,发现只有在共用洗衣机、或者不用漂白剂的条件下,传染风险才会提高[23]。这里的漂白剂的作用就是杀菌消毒。
是不是一定要用漂白剂?具有抗菌功能的洗涤剂不行吗?
漂白剂是为了额外消毒[23],衣物消毒剂也能达到这个目的。怕漂白剂伤害衣服的可以选择彩漂,对衣服更柔和一点,里面的有效成分是活性氧。波恩大学的研究中,使用含活性氧的洗涤剂后,杀菌效果明显提升[19]。
市面上很多洗衣液也标注了抗菌功能,可以吗?
中国抗菌抑菌洗涤剂的行业标准(QB/T 2850-2007)只规定了抗菌性洗涤剂的杀菌率需要超过90%,但却没有规定必须要杀死真菌。对于饱受真菌折磨的人来说,这根本达不到要求。
最后,我们还可以学习发达国家的两样洗衣真经:热水和烘干。
热水本身就能杀除微生物,还能激发漂白剂的潜力。在52℃下洗15分钟,袜子上的微生物就不会出现在别的衣服上[19]。但是前提是在清洗过程中保持水温,有加热功能的洗衣机可以实现。
当然如果执意要用冷水洗衣服,为了不出现交叉感染,你需要加入漂白剂并洗45分钟以上[19]。
最后就是烘干。晾晒对真菌的伤害有限。遇到阴雨天气不能及时干燥,晾晒过程中真菌还会繁殖。干燥后,它们也有能力潜伏在衣服上。烘干就能进一步杀灭残留在衣服上的病菌[26],在高温和快速脱水的双重制裁下,让它们没有喘息的机会。
所以,对于出现真菌感染、或免疫力低下、或经常接触病原体的高风险人群,为了自己和家庭成员着想,最好买一个烘干机。为了健康,再谨慎也不为过。
别问有没有购买链接了,连这么长的文章都看完了,买个适合自己的洗衣机烘干机还能难倒你吗?
参考文献
[1]中国洗衣实际情况调查报告Ⅱ(以852户城市家庭为调查对象)
[2]调查:中国家庭脏衣预洗成最大洗衣难题
[3]羊菲, 等. (2017). 手足癣的中医临床治疗和药理研究进展.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3(02):207-212.
[4]武锐.(2017).洗衣四千年 越来越轻松.北京日报.
[5]Bockmühl, D. P. (2017). Laundry hygiene—how to get more than clean.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122(5), 1124-1133.
[6]Hammer, T. R., et al. (2011). Infection risk by dermatophytes during storage and after domestic laundry and their temperature-dependent inactivation. Mycopathologia, 171(1), 43-49.
[7]杨晓英,等.(2013).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生活用水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2(07):880-886.
[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9]杨阳. (2003). 2002年洗衣机行业四大盘点. 电器制造商, (03):16-19.
[10]赵扬,等.(2012). 异构醇聚氧乙烯醚在高浓缩洗衣液中的应用研究.中国洗涤用品工业,(06):32-36.
[11]Levels of household appliance and device ownership in United States' households as of May 2017, by device.
[12]Gibson, L.L., et al. (1999). Use of quantitative microbial risk assessment for evaluation of the benefits of laundry sanit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 27 6, S34-9 .
[13]甄泉,等.(2019).雾霾空气中细菌特征及对健康的潜在影响.生态学报,39(06):2244-2254.
[14]Ara, K., et al. (2006). Foot odor due to microbial metabolism and its control. Canad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 52(4): 357-364.
[15]Denawaka, C. J., et al. (2016). Source, impact and removal of malodour from soiled clothing.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1438, 216-225.
[16]Stapleton, K., et al. (2013).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washing machines on laundry malodour generation. 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 56(4), 299-306.
[17]Sender R, et al. (2016). Revised estimates for the number of human and bacteria cells in the body. PLoS biology, 14(8), e1002533.
[18]Fredricks DN. (2001). Microbial ecology of human skin in health and disease. In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Symposium Proceedings, 6(3):167-169.
[19]Honisch M, et al. (2014). Impact of wash cycle time, temperature and detergent formulation on the hygiene effectiveness of domestic laundering.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117(6), 1787-1797.
[20]Pasparakis, et al. (2014). Mechanisms regulating skin immunity and inflammation.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14(5), 289.
[21]王爱平, 等. (2014). 足癣患者治疗现状调查. 中国真菌学杂志,9(06):335-33.
[22]. Brands, B., et al. (2016). Microbicidal action of heat, detergents and active oxygen bleach as components of laundry hygiene. Tenside Surfactants Detergents,53(5):495-501.
[23]Larson, E., & Duarte, C. G. (2001). Home hygiene practices and infectious disease symptoms among household members. Public Health Nursing, 18(2), 116-127.
[24]Byrd, A. L., et al. (2018). The human skin microbiome.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16(3), 143.
[25]韩水法. (2015). 精神的政治经济社会史.读书,(12):60-70.
[26]Tano, E.K., & Melhus, Å. (2014). Level of decontamination after washing textiles at 60°C or 70°C followed by tumble drying. Infection ecology & epidemiology.
[27]Liang, P., et al. (2016). A Trichophyton Rubrum Infection Model Based on the Reconstructed Human Epidermis - Episki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
推荐阅读
动动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