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存世魏了翁文集版本凡四种,即宋开庆元年成都刻本(四部丛刊据之影印,并增补安国铜活字本)、明嘉靖初锡山安国铜活字本、嘉靖三十年邛州吴凤刊本和清乾隆间四库全书本。四种版本均有残缺,而以四部丛刊本和四库全书本为通行本。其中,以完整性而言,安国本最全;以文字内容而言,宋本最精。吴凤本、四库本则恣意妄改,遗患无穷。
在整理《鹤山集》过程中,我们发现宋本与四库全书本存在大量异文,孰是孰非,颇需费一番判断功夫。而这些异文的存在,不仅见出了二本的优劣,更重要的是,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魏了翁的学术特色,值得加以梳理。总体来看,四库本的妄改大致可分为不谙古语、不明通假、不知古今、不懂引申、不辨字形、不晓通用、形近臆改等几种类型,而以前两类为大宗。以下举出一些实例,略加辨析,以供方家批评。所引例句以四部丛刊影印本为底本,四库本异文则用括弧标出。
一
(一)不谙古语
卷14《赐洪咨夔辞免除吏部侍郎兼给事中不允诏》:“卿首以忠清,蠲涤垢玩(污)。”按,“垢玩”乃古语,《后汉书·崔骃传附崔寔传》云“政令垢翫,上下怠懈”,《新唐书·宦者下》云“百度崩弛,内外垢玩”是其例,此不当改甚明。改者见有一“垢”字,于是望文生义。
卷26《三辞乞以从官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前者立脱其责,后者兴(与)受其败。”按,“兴受其败”乃《尚书·微子》语,原文是:“商今其有灾,我兴受其败。”孔传:“灾灭在近,我起受其败,言宗室大臣义不忍去。”兴者起也,有挺身而出之意。改者不谙古语,一字之别,深浅立见。
卷37《郑丞相》:“蜀置自近岁多故,习成臯(怠)缓。”按,“皐缓”盖有出处,馆臣浅薄,改“皐”为“怠”,适见其无知。《左传·哀公二十一年》:“鲁人之皐,数年不觉。”杜注:“皐,缓也。言鲁人皐缓数年,不知答齐稽首。”
卷38《资州新创贡院记》:“校艺之馆,藩拔级夷(组绂委顿)。”按,“藩拔级夷”乃韩愈语。《韩昌黎文集校注·衢州徐偃王庙碑》:“藩拔级夷,庭木秃缺。”马其昶校注:“《补注》:曾国藩云,藩篱撤,阶级平也。”此无甚难懂,馆臣不知何苦改之。
卷40《眉州新修蟇颐堰记》:“然则是堰也,昔人之经启(略)于斯为不少矣。”按,“经启”乃古语,源远流长,历世沿用。《左传·襄公四年》:“昔周辛甲之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阙,于《虞人之箴》曰: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杜注:“启开九州之道。”改者陋矣。
卷47《拙斋记》:“具(且)曰予圣,国事之日非而有不知也。”按,此亦古语。《诗经·正月》:“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毛传:“君臣俱自谓圣也。”若冷语僻字,尚情有可原,“具”字无甚难懂,不知何苦改之。
卷47《积善堂记》:“朝朝莫夕(朝益暮习),油油翼翼。”按,《周礼·夏官·道仆》:“道仆掌驭象路以朝夕燕出入,其法仪如齐车。”郑注:“朝夕,朝朝莫夕。”贾疏:“朝朝莫夕在正朝来往。”此语甚古,然后代沿用,也非稀见。改者不明,添盐加醋,遂与原意大相径庭。
卷50《耻斋记》:“虽君公师长载(在)高位,食厚禄。”按,“载高位”出《汉书·董仲舒传》:“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颜师古注:“载亦乘也。”馆臣不解擅改,实足贻笑。
卷51《程氏东坡诗谱序》:“非若唐人家花车斜之诗,竞为廋(瘦)辞险韵,以相胜为工也。”按,《国语·晋语》:“有秦客廋辞于朝。”韦注:“廋,隐也,谓以隐伏谲诡之言问于朝也。”作者此处正用其义,馆臣改为“瘦”字,失其本意矣。
卷53《彭山李肩吾从周字通序》:“思欲发明文字之本始,聊以乱(集)思丑类,为用力之端本。”按,“乱思”出赵歧《孟子注疏·题辞解》:“聊欲系志于翰墨,得以乱思遗老也。”馆臣所改,文意既异,笔风亦别矣。
卷54《卫正叔礼记集说序》:“迨是古(自秦)挟书之令作而《礼》再厄。”按,“是古”者以古为是也。《汉书·刘歆传》:“陵夷至于暴秦,燔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法,行是古之罪。”颜师古注:“以古事为是者即罪之。”作者正用此意,不知为何改之。
卷57《湘乡萧定夫师友堂铭》:“相酗(鬻)以文,相盐(蛊)以利。”按,酗,滥酒,引申为沉迷,此句并无甚难懂。“相盐以利”则自古语而来。《礼记·郊特牲》:“而流示之禽,而盐诸利,以观其不犯命也。”注:“流犹行也。行,行田也。盐读为艳,行田示之以禽,使歆艳之,观其用命不也。”宋黄仲元《莆阳黄仲元四如先生文稿》卷一《莆田县庙学圣像记》云:“颠冥富贵,相盐以利者勿入。”改者不明,必以为“酗”为音近而误,“盐”为形近而误,因而擅改。
卷65《题杨慈湖所书韩贯道墓后》:“不平阙可乎(曰:然则可乎)。”按,所谓“平阙”,乃古时敬称阙字的书写体式,如同避讳、抬写之类。《唐六典》卷4就规定:“凡上表疏笺启及判策文章如平阙之式。”《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1载:“癸卯,诏自今公私文字中有言及玉皇者并须平阙。”卷109《师友雅言》重出此条,讲得更为明白。云:“不平阙可乎?曰,魏晋以来文书不足法,谓之出跳。吾六经二汉为据。”自注:“出跳出《左氏》会于夷仪之岁注,襄二十五年出跳疏中。”改者不明“平阙”之义而擅改,致与原文风马牛不相及,文意不通,不知所云。
卷69《太孺人赐冠帔黎氏墓志铭》:“谓报则那(彰)卒负其偿。”按,《左传·宣公二年》:“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杜注:“那犹何也。”改者不解“那”字,又不肯存疑,只好胡改一字,致与上句“其报孔彰”重复,不问其义通与不通、其音谐与不谐。
(二)不明通假
卷4《送侯成甫归蜀》:“前霄(宵)大江半归壑,来岁候虫已坏宅。”按,“霄”通“宵”,不误,四库本妄改。《吕氏春秋校释·明理》:“有昼盲,有霄见。”高诱注:“霄,夜。见,明也。”
卷14《赐李埴再上章乞还故里不允不得再有陈请诏》:“夫委质为臣,苟有以毕诚单(殚)虑,济登乃辟,如汉汲、萧,则宁复以居中为嫌?”按,“单”乃“殚”的通假字,尽也,不当改甚明。《荀子简释·富国》:“必至于资单国举然后已。”杨倞注:“单,尽也。”
卷18《应诏封事》:“故士稍知廉耻者,决不肯簉(造)乎其间。”按,“簉”通“萃”,比也,聚也。《六臣注文选》卷31江淹《颜特进侍宴》:“中坐溢朱组,步櫩簉琼弁。”吕延济注:“簉,比也。”此属臆改。
卷20《奏乞将赵汝愚配飨宁宗庙廷第一札》:“党(傥)犹以婴祸触讳为疑,喑不一言。”卷25《三乞祠》:“党(傥)蒙圣慈检会累牍,速赐矜允施行。”卷28《奏和不可信常为寇至之备》:“或者谓党(傥)可以稍纾目前,姑为一二年休养之计。”按,“党”通“傥”,这几例均不当改。《荀子简释·天论》:“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卷20《奏将帅漕馈送添犒诸军》:“备仞(物)假宠,微臣之意不任感激。”按,“仞”为“认”的通假字,此用法古已有之。《汉书·孟喜传》:“后宾死,莫能持其说,喜因不肯仞。”宋李刘《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卷38《回魏教谕》:“谦撝委贽,备仞勤渠。”备仞者,充分地感受到也。四库本不识通假,率尔改之。
卷35《答丁大监》:“向来曾作邵子工夫,近亦重别寻驿(绎)。”按,“驿”通“绎”,不当改也。《汉书·王莽传》:“及吏民以义入钱谷助作者骆驿道路。”颜师古注:“骆驿,言不绝。”
卷37《郑左相》:“连日俟候取禀,不获詹(瞻)望。”按,“詹”通“瞻”,古已有之,改字多余。《诗·鲁颂·閟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卷38《永康军评事桥免夫役记》:“既祥(详)颠末,谓不可无纪。”按,“祥”通“详”,知悉也,改字多余。《尚书·吕刑》:“有邦有土,告尔祥刑。”
卷39《石泉军军学记》:“凡而訾(赀)用,率仰奉赐。”按,“訾”通“赀”,于古有征,不烦改也。《汉书·司马相如传》:“更名相如,以訾为郎。”
卷39又:“侯以书邸(抵)余曰。”按,“邸”本通“抵”,至也,何烦改之?《史记·河渠书》:“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
卷44《绵竹县湖桥记》:“度地飞凫门外,猪(潴)为湖,周广六十有五丈。”卷45《璧津楼记》:“尽力于匽猪(潴),且为支流以泄其怒。”按,“猪”通“潴”,水积聚也,亦不当改。《尚书·禹贡》:“大野既猪。”
卷66《成都佥判到任谢刘制置启》:“油莫(幕)风清,闲郾城之棋柝。”又《通谢尚书启》:“迺复着从事衫以陪入莫(幕)之宾。”按,“莫”通“幕”,改字多余。《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上功莫府。”
卷73《安德军节度使赠少保郡王赵公希錧神道碑》:“以琴书诗酒自虞(娱)。”按,“虞”通“娱”,改字多余。《汉书·魏相传》:“臣闻明主在上,贤辅在下,则君安虞而民和睦。”
(三)不知古今
卷25《辞免除资政殿学士知潭州札子》:“庐山待命,江池檥(舣)舟。”按,《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檥”同“舣”,“檥”早出而“舣”晚出,作者自有取舍,不必改亦不当改。
卷28《奏虏犯随信光黄等处事宜》:“使吾竟(境)内尽空,国贫民寡。”按,“竟”“境”古今字,不当改甚明。《礼记·聘义》:“君使士迎于竟。”《管子》卷20《形势解》:“主明而国治,竟内被其利泽。”
卷37《郑丞相》:“守之以攸(悠)久,谨终如始。”按,“攸”同“悠”,作者从古,无烦改之。《广成集·飞龙唐裔仆射受正一箓词》:“上愿龙图攸久,凤历延洪。”
(四)不懂引申
卷28《除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江淮京湖军马谢表》:“俾并边渴日(竭力)以经纶。”按,四库本盖不懂“渴日”之义而以为有误,因而擅改。其实“竭尽”只是“渴”字的一个引申义项,宋人岳珂对此早有专门考辨。《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云:“《书·泰誓》注:吉人渴日以为善,凶人亦渴日以为恶。疏以渴作竭。《释文》渴,苦曷反。泛而观之,疏则以其义为竭尽之竭,《释文》则音为饥渴之渴。然考之《周礼》‘渴泽用鹿’,渴其列反,则渴字亦有竭音。《说文》:渴,丘葛反,尽也。则音饥渴之渴,其字亦有竭义。注所谓渴日,盖犹言尽日也,今只作渴。”
(五)不辨字形
卷62《跋游景仁所藏裴绍业告》:“‘书’不从‘者(曰)’,而其下为‘曰’。”按,此跋乃列举诰命中“东”“都”“书”等字与篆书字形不合,而《说文解字》“书”字从聿,者声,所据正为小篆字形。作者是说诰命中“书”字从“曰”乃后起写法,因而与从“者”之小篆不合。改者不懂字形沿革,足见浅薄。
(六)不晓通用
卷18《应诏封事》:“抽索前后奏椟(牍),从公讨论。”按,“椟”“牍”通用,无须改之。黄震《黄氏日钞》卷93《除史馆检阅谢庙堂》:“奏椟重来,点画睛而既就。”
卷19《被召除礼部尚书内引奏事第一札》:“且元祐之治仅四年而侵(浸)改,又四年而改绍圣者。”按,“侵”本有“渐近”之义,如“侵晨”“侵寻”,“侵”“浸”通用,无烦改读。《史记·孝武本纪》:“天子始巡郡县,侵寻于泰山矣。”
卷36《答罗制干》:“《元祐馆职》一书,前所未见,兹蒙辍示新刊五秩(帙),为况(要)典甚。”按,“秩”同“帙”,无须改。《华阳陶隐居集·肘后百一方序》:“方术之书,卷秩徒烦,拯济殊寡。”“况”则通“贶”,赐也。《礼记·聘义》:“北面拜贶。”改为“要”甚无谓也。
卷75《太常博士李君墓志铭》:“而议者已曰事关奏审,必不可行,祗队(赘)言焉。”按,“队”古同“坠”,《左传·庄公八年》:“公惧,队于车。”“队言”即“坠言”,犹俗言“丢下话”。卷38《紫云山崇仙观记》:“然执事尝队言焉。”卷55《止止先生宇文公集序》:“既队言而卒。”固尝言“队言”矣,何苦改之?
卷104《周礼折衷》:“康成以欧(驱)而内之于善训驭字,不知祭祀如何欧(驱)神以内于善。臣有大罪,没入而夺其家财,如何欧(驱)贫者而内于善。”按,“欧”古同“驱”,改之无谓。《管子榷·七法》:“不明决塞而欲欧众移民,犹使水逆流。”
(七)形近臆改
卷7《次韵李参政壁见谢游龙鹤山诗二首》:“北山尝乞草堂灵,娓娓高谈折(析)理精。”按,折,断也,判断裁决也。《尚书·吕刑》:“非佞折狱,惟良折狱。”孔传:“非口才可以断狱,惟平良可以断狱。”折理即评判理之是非。《通典》卷69《养兄弟子为后后自生子议》云“尚书闿议言辞清允,折理精练”,《嵇中散集》卷6《明胆论》云“折理贵约而尽情”,是其例。“析理”虽也可通,但义有不同,无烦臆改。
卷57《存菴铭为张点咏之作》:“汉存雅乐,周存奠(尊)彝。”按,《周礼·司尊彝》明言“大丧存奠彝”,原文不误,改者望文生义,无乃太轻率乎。
卷75《太常博士李君墓志铭》:“奕奕令姿,孰膍(媲)而予如。”按,膍,厚赐也。《诗·小雅·采菽》:“福禄膍之。”毛传:“厚也。”改为“媲”字,文义亦不通矣。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尹波,四川大学古籍所研究员、孔学堂签约入住学者;郭齐,四川大学古籍所研究员、孔学堂签约入住学者。
文//来自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02期。
说明
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推送文章时未能第一时间与作者取得联系,如涉及侵权问题,请作者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支付转载费用,谢谢!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
睹乔木而思故家
考文献而爱旧邦
长按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