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黄侃遗著现身沪上,颠覆学界旧有观念

研究古代文学和音韵学,绕不开黄侃这个名字,然而,关于他的著作却少见,学界也有他“未留遗著”的说法。近

研究古代文学和音韵学,绕不开黄侃这个名字,然而,关于他的著作却少见,学界也有他“未留遗著”的说法。近日,上海朵云轩征集到一批黄侃的墨迹,包括黄侃的音韵学未刊稿本,也包括黄侃弟子黄焯辑《说文义贯》等未发表稿本。这批稿本的出现,颠覆了学界一直以来认为黄侃没有著作存世的观念。

黄侃(1886-1935),是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和音韵学家,也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得意门生,曾在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武汉大学前身)、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等学校任教。黄侃在音韵、文字、训诂等方面成就卓越,他与章太炎被称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黄侃也是一个革命家,他曾为中共一大代表安排住宿、营救学生运动领袖等。

黄侃像

黄侃曾说五十之前不著书,他去世后又逢连年战乱,藏书荡然无存。此次出现的黄侃遗著是历年来出现的系统最完整的一批,其中包括其弟子黄焯的许多稿本。黄焯在他身后完成了大量整理工作,此次出现的黄焯辑《说文义贯》未发表稿本可以说是黄焯完成的黄侃著作。

黄侃 题 铁桥漫稿八卷

在日前举行的“量守庐·烬馀”黄侃译著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就这批黄侃遗著的文献价值、版本价值、学术价值进行了探讨。资深出版人崔尔平曾师从章太炎入室弟子王乘六学习《说文解字》,作为章、黄学统的传承人,他认为这批黄侃的墨迹、手稿及批校本是一个很难得的窥见黄侃治学思路的入口。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司马朝军曾编辑出版《黄侃年谱》,他认为,此次出现的这批文献对于武汉大学和章黄学术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但这些文献被拍卖后,高校对于一些珍贵文献的收购更加困难,往往失之交臂。对于学术研究来说,这是一个缺憾。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彭卫国表示,此次整体出现传承有序的黄侃作品是相当难得的机会。“我们必须从文献价值、版本价值和学术价值再做深入研究。学术风气直接影响社会风气,黄侃在字里行间所写,看似不经意的只言片语,实为传统国学、章黄学统之真谛。我们有义务将它化为鲜活之物,从而对现代社会学术的正确发展有所启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