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源文趣|白玉蟾小传

白玉蟾,南宋著名道士、道法宗师。出生于琼州(今海南省),姓白,名玉蟾。字如痴、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他既是南宗道教的实际创始人,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书法家、养生家、思想家。

null

一、应梦而生,幼年聪慧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九记载,白玉蟾之名是因梦而起。据说,他母亲怀孕时,梦见一物如蟾蜍,生下来之后,就取名“玉蟾”。他生于宋光宗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于元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 年)羽化升天。

白玉蟾禀性聪慧,少年时即熟悉《诗》《书》《礼》《易》《春秋》《道德经》《阴符经》等古代经典,能诗赋,擅长书画,曾经参加“童子科”考试,得到时人称赞。

null

二、师从高士,弘扬大道

玉蟾祖师自小有大志,但他并不像一般儒生那样走仕途之路,而是追求道家生命完善的境界。青年时代,白玉蟾获得丹道大师陈楠秘传。此后,他历游罗 浮、龙虎、天台、武夷诸名山,汲取天地灵气,修炼周天丹法,领悟奥妙,神功渐进。他探索内丹之学,精通天地“雷法”,据说能够通过特殊符号法术,引发掌心 雷,驱除妖魔鬼怪。有史料记载,大名鼎鼎的济公曾经拜白玉蟾为师,学习了许多道教秘术。

玉蟾祖师在南宋时期名声就很大,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为了宏播道法,玉蟾祖师注重道风建设,他撰写了《道法九要》,奠定了南宗道教的规章戒律。他爱国爱教,以医术救人,以善行感人,以道法度人,推动了南宗道教发展。

晚年的白玉蟾隐居于海南定安的文笔峰修道传教,他常在峰顶步罡踏斗,感通天地风雷。至今文笔峰顶上有大脚印,相传就是玉蟾祖师步罡踏斗嵌下的足迹。

三、著作等身,声名远播

在长期的修道传教过程中,玉蟾祖师撰写了大量著作。为了让皈依弟子领悟老子的思想旨趣,他用精炼的语言注释《道德经》,留下的《道德宝章》颇受 后人赞赏。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曾以楷书书写白玉蟾的《道德宝章》。此外,白玉蟾还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海琼白真人语录》《海琼问道集》 《玉蟾白真人大丹秘诀》《金华冲碧丹经秘旨》《老子说常清静注》等大量的诗文作品与经典注疏之作。其内容涉及医学养生、历史、文学、政治、民俗等诸多领 域,具有多方面价值。著名学者、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参事室国学中心国学馆道家分馆文字总撰詹石窗教授曾经以道教宗师第一文笔称赞玉蟾祖师,而 以南宗丹道第一阶梯述评道教南宗的历史地位,足见其影响之大。

null

四、脉续黄帝,启迪后人

玉蟾祖师播扬的大道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从师承来讲,他的道法直接来源于宋代广东惠州人陈楠,但其源头可以远溯于黄帝。

null

根据道门经典《云笈七籤》记载,道教发端于天真皇人授《灵宝经》予轩辕黄帝有熊氏,迄今将近五千年,此一时期的道教尚属草创’故谓之“元初道 教”;到了春秋时期,老子撰著《道德经》,标志着“古典道教”诞生;之后,关尹子、列御寇、庄周、河上公、严君平等学人秉承老子之教,古典道教发扬光大。 东汉末年,张道陵携弟子赵升、王长于鹤鸣山创立“正一盟威之道”,该道派将先秦黄老之学与神仙方术结合起来,建立了祭拜神仙此以后,将近两千年时间的道教 都是制度道教,南宗道教也是制度道教的一个流派。

与其他道派一样,南宗道教高举黄帝旗帜,这在客观上强化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南宗道教以老子《道德经》为根本,以自我完善为基本目标,以社会完 善、环境完善为长远目标,奉行“尊道贵德、天人合一、知足常乐、行善积德、有容乃大、和谐大通、以静致廉、返璞归真”的理念,以孝为道、以俭为尚,以慈为 怀,以谦为本,引导人们升华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对于当代和谐平安社会建设以及人格完善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