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学即我国传统的兽医技术,它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同动物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影响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了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终学说为核心,以阴阳五行学说为说理工具,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多彩的病证防治技术。几千年来,它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并对世界兽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兽医学主要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中草药、方剂、针灸、四诊、防治法则和辨证论治等。
中兽医学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在动物疾病的防治方面有着不少的创造发明。早在远古时代,便有不少有关医药起源的传说和从事畜牧业生产实践活动。在殷周时期,产生了带有自发的朴素性质的阴阳和五行学说,以后成为我国医学和兽医学的推理工具。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11世纪一前476),中兽医学知识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西周时期已设有专职兽医诊治“兽病”和“兽疡”,并采用了灌药、手术及护养等综合兽医医疗措施。我国闻名于世的家畜去势术已广泛应用于猪、马及牛等多种动物。当时记载有不少对动物危害较大的疾病,如猪囊虫(米猪)、狂犬病、济癣、传染性疾病(疫)、运动障碍(猪)以及外寄生虫等,还记载有部分人兽共用的药物。
我国兽医学主要是在封建社会(公元前475一公元1840)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有了更大的贡献。中兽医学的基本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一书,该书记载“治未病”的以防为主的医疗思想,至今仍有很重要的意义。
从西兽医学的传入到新中国成立前(1904-1949),北洋军阀在1904年开办了北洋马医学堂,此后派往日、美等国的留学生逐渐增多,从此西兽医学便开始系统地在我国传播。与此同时,反动统治对中医和中善医采取了指残及扼杀政策,如在1927年焊然通过
了“废止旧医案”,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这一时期仅有《骑儿编全卷》(1909)、《治骤马良方》(1933)以及《兽医实验国药新手册》(1940)等出现。
新中国成立后,从民间收集到潭没于这一时期的民间著作有《抱续集》、《串雅兽医方》、《疗马集》、《养耕集》、《牛经备要医方》、《牛医金鉴》等。
1949年以后,中兽医得到了重视和提倡。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及时发出了“保护畜牧业,防止兽疫”的指示,并重视发挥民间兽医的作用。1956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加强民间兽医工作”的指示,对中兽医提出了“团结、使用、教育和提高”的政策。同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民间兽医座谈会”,提出了“使中、西兽医密切配合,把我国兽医学术推向一个新阶段”。1958年,毛泽东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为中兽医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情况下,先后有中兽医研究、教育和学术组织的建立,使溯临困境的中兽医学如枯木逢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86年12月,农牧渔业部在北京召开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民间善医工作指示30周年纪念暨座谈会”,提出了加强中兽医工作的若干措施,使从事中兽医临诊、科研、教学的同志备受鼓舞。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兽医工作人员在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总结提高中兽医学术方面,取得了不少新成就。例如,动物针刺麻醉的试验成功,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激光针灸、微波针灸、磁疗、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辨证和选针取穴、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筛选、电子捻针机的应用、应用电镜对针灸穴位组织学的观察以及利用各种自动分析手段对中草药的研究等,均出现了良好的开端。
中兽医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不同历史时期传播到世界各地,特别是近些年来,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对中兽医(药)开展广泛地研究与应用。日、美等国的一些学校在兽医教育中增加了中兽医学内容或开设有关讲座。许多国家对中兽医针灸技术
的研究应用、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以天然无害的优势在动物饲养中的应用,令人属目。又如,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一方面国际交往增多,动物及其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日益频繁,各种动物疾病的传播机会也随之增多;另一方面,现代化畜牧业向集约化、工厂化发展,动物密集,疫病很容易传播流行。因此,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已受到国内外的关注。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不仅能提高动物免疫功能,预防疾病,而且在提高动物产品产量、质量,减少药物残留方面都有显著效果,目前用中草药做饲料添加剂的药物有200余种,应用对象有猪、鸭、鸭、牛、羊、犬、猫、熏、鱼及虾等27种之多。中善医学在向国外传播的同时,也不断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加以充实与提高。中兽医学应用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在宏观和微观上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并从西兽医学中吸取营养,最终将会使中、西兽医学融会贯通而形成世界上最先进的兽医学学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