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老和山下的小学僧
来源 | 老和山下的小学僧
01 生命是什么
古人对生命的理解充满想象,后来西方科学兴起,科学大厦盖的有模有样,于是,一帮人就尝试用科学去解释生命。
薛定谔写了本书叫《生命是什么》,然后就成了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经典之一,可以说是生物学的压舱石。
简单来说《生命是什么》的核心思想:在生命体内运行的所有规律,必须符合基本的物理定律,哪怕这个物理定律暂时还没有被发现。
02 西医的思路
接下来的思路就很明确了,医学就是挖掘生命运行过程中蕴藏的物理化学规律。
约定一下,这里说的西医特指现代医学,这里说的中医特指古代中医。无论你是中医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请耐着性子看完,下面的剧情百转千回。
西方人挖掘规律的方式,带有浓重的西方文化特征。笼统地说,西医就是把人体参数化、标准化,从微观入手,把人细分成N个参数,并给每个参数设定范围。这是一项伟大而壮观的工作,但几乎也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
从技术上说,标准化使得医学理论可以精确重复、广泛传播,从而可以在他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从产业上说,西医的医生可以在学校里批量生产,再不济,把不同参数对应的不同病症,以及相应的处方背下来,至少就不能算庸医了。
所以现代医学注定要走一条先弱后强的道路,虽然起步慢了点,但可以抱着现代科技这条大腿,最近几十年突飞猛进。
03 中医的思路
中国古人挖掘规律的方式,带着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中医本质上是一项长达数千年的人体实验,古人把所有能用来表征人体的手段都用到了极致,脉搏跳动、舌头颜色、说话声音、排泄物气味,甚至包括房子朝向,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找到有价值的统计学特征,直接从宏观入手,意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套路靠谱吗?统计学当然是靠谱的学科,也是极需智慧的学科。正因为中医行之有效,在现代医学强势崛起的大背景下,依然牢牢占有一席之地。至于中医能留住这一席地的缘由,待稍后再叙。
但中医们并不喜欢用科学术语和数学去记录实验结论,而是用阴阳五行、经络气血、天人合一等近乎玄学的语言,加上朦朦胧胧的文字表达,让人看了头皮发麻!
所以学中医的关键是悟性,这使得中医更像是一门艺术或手艺,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行业标准无法建立,人才培养难度大,无法像西医那样大量提供水平稳定的医生。本人因家庭原因,对医学多有涉猎,从西医,到中医,上至癌症,下至感冒,特意寻人学过把脉,凭鄙人这般远超80的智商,也是草草败下阵来。
从行业规范上说,这是非常麻烦的事情。不过咱们不说行业,只谈技术。
统计学或经验学通常有这么个特征:起步迅速,后劲乏力。
也就是说,中医理论在两千年前就达到了顶峰,之后便乏善可陈。在科学思想尚未出现的古代,中医靠着如此简陋的表征方法,一口气将医学推了2000年依然不衰,不服也得服!
得强调,这是中国古人的方式,现代国人研究生物医学的主流方式也是顺着西方科学的路子走,而且在学术层面可圈可点。
04 尴尬的中医
不少人有这么个迷思,认为古人的东西一定是好的。对此,借助算半个古人的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用中医治好病的例子来证明中医靠谱,或者用中医弄死人的例子来证明中医靠不住,都是愚蠢的。对中医的解读,必须得回归科学,这部分需要智商80以上才能理解。
中西医都讲究对症下药,疾病诊断的重要性不用多说。正宗的中医不是靠神秘力量行走江湖的,而是实实在在有统计学依据的“望闻问切”,和西医不同,中医生在掌握这门手艺时,凭的多是悟性和经验,麻烦就在这。
游泳冠军不需要懂流体力学,但你不可能凭游泳经验去造一架高速飞行器。比如,感冒发烧,把体温作为一个观察指标,这种经验很容易总结;可要区分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就难了很多,但细心点也没问题;再要区分H1N1感冒病毒和H2N2感冒病毒,那就不是把脉能搞定的了。
仅靠中医“望闻问切”四种手段,华佗、孙思邈等神人已经玩到了极致,后人难以超越,至少难以远远超越。因为手艺都是有极限的,无论流体力学学得多好,游泳速度是有极限的,想要更快就得借助科学,造出快艇。
即便华佗在世,也不可能靠望闻问切把肿瘤位置和大小精确到毫米。中医理论停滞千年,如果不革新原有方法,依然只靠望闻问切,未来一千年,结果可知。
在疾病诊断方面(不包括治疗),西医借助各种科学设备,早就远远甩开了中医,正如游泳游不过快艇,跑步跑不过汽车,停滞千年的望闻问切,不可能超越日新月异的医疗设备。
愚昧的小盆友,千万不要拿“傻逼西医对比牛逼中医”的例子来质问,不然我拿“牛逼西医对比傻逼中医”的例子来反驳,你就没地哭了。在疾病诊断上,最顶尖的中医,不可能超越,最顶尖的现代医学。谢绝抬杠!
再说说治疗。
无法精准的诊断,导致中医无法保证治疗效果的稳定性,时好,时差。而西医则步步为营,一旦攻克某项疾病,效果便是稳定的、可预期的。
以肺结核为例,古代中医(不包括现代中医)治疗肺结核肯定有成功的例子,但不会很多,不然也不会闹出人血馒头这样的悲剧。在发现链霉素以前,得了肺结核自然应该考虑中医,甚至应该优先考虑中医,好歹人家有成功的案例。但若今天得了肺结核,完全拒绝西医,那就是作死了,咱们浙江省2018年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成功治疗率是91.8%,剩下的8.2%估计身上还有其他疾病。
毫不客气的说,在西医打下的地盘上,中医几无招架之力。同样的,这个结论谢绝抬杠!
那么问题来了,在西医尚未到达的地盘呢?这种地盘多吗?
05 更尴尬的西医
前方高能预警,不知道大伙遭不遭得住。
美国斯坦福大学预防医学研究中心主任Ioannidis,在2005年发了一篇论文《Why most published research findings are false》,直译过来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已发表的研究成果是错误的,再翻译成吃瓜群众的语言:大多数医学研究都是不靠谱的。
Ioannidis对1990年至2003年间发表的49篇最顶级医学论文进行了研究,最终发现只有20篇是靠谱的。Ioannidis还不过瘾,又在不算最顶级的论文里找了432个医学研究成果,其中重复验证有效的,只有1个,呵呵。
截止今天,这篇论文被引用高达3915次,什么概念呢?从1900年至2005年,人类一共发表了3800万篇论文,引用超过1万次的,也不过寥寥60余篇。
四千次的引用,足以证明医学界默认了“大多数医学研究都是不靠谱的”,只不过这个结论并没有引起外界的重视。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医学专家都认为,任何与医学研究有关的媒体报道,都只能当娱乐新闻看,这不是信或不信的问题,而是因为医学研究不被推翻的概率,实在是太低了。
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咖啡”列入2B类致癌物名单,与杀虫剂DDT是同一类。没想到吧,喝咖啡等于喝农药啊!
后来美国膳食指南的一个科学家小组称,“有力的证据”表明,适度喝咖啡能减少慢性病。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则称,咖啡能预防癌症。
再后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研究证明,饮用65℃以上的咖啡,会增加食道癌的风险。结果发现,长期饮用65℃以上的任何液体都会增加食道癌的风险。
到最后,还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这个单位,召集了多名科学家再度研究,发现没有确定性证据表明咖啡致癌,搞笑的是,这次研究表明,咖啡能预防某些癌症。
2016年6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正式把咖啡从2B类致癌物名单中移除。
到了今天,咖啡到底是致癌,还是防癌?被整懵的小盆友们,理会这些作甚,该吃就吃,该喝就喝!猫屎咖啡走起来~
现代医学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
还记得上篇文末的例子吗,精确计算10个氢原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可以让人干瞪眼。一个细胞的精巧程度远远超过任何一台人造设备,由几十万亿个细胞组成的人体,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现代医学从底层开始一个参数一个参数的解密,究竟已经走到了哪一步?到底需要多少个参数才能构建完整的人体模型?参数一旦出问题,该如何调整?人体模型与外界物质的相互作用关系又是如何?
150年前医生不知道手术前要洗手,在今天看来很荒唐,可你是否想过,现在的医疗手段在150年后的人看来,又是什么评价?现在的有些药物会不会和“手术前不洗手”一样荒唐?
非常遗憾,这一串问题的答案不容乐观。
医学圈有个亦真亦假的调侃:偶然治愈、常常缓解、总能安慰。
06 中医治根,西医治标?--从感冒说起
普通感冒怎么治?
尽管人体异常复杂,但感冒这事好歹算搞明白了,不曾想,却给了中西医当头一棒。
中医把免疫系统失灵描述为阴阳失衡,治病需调阴阳。这思路实际上是调节免疫系统,比西医调节参数的思路更合理,于是,中医顺手就摘走了“治根”的帽子。
无奈中医的调节手段太粗糙,“砭针灸药”和“望闻问切”一样,标准化太薄弱,不同个体的疗效稳定性实在不敢恭维。
在慢性病这个战场上,中医与西医可算旗鼓相当。西医效果稳定,但只能做到缓解;中医时好时坏,但偶尔能取得战果;平均下来,两者没本质差别。
除了打得难解难分的慢性病之外,还有一个地盘,西医还没开打。
身体明显不适,但所有化验参数都在正常范围,按照西医的定义,这就是健康的。但若是去看中医,结论可能就是阴阳失衡之类的。
咱们暂且把这地盘取名为:疑难杂症。在这块地头上,中医大杀四方!但结果也差不多,有好有坏,原因还是那个,非标准化导致效果不稳定。
医学既然是这副模样,我们自己还能做点什么?
下面这个观点是个人体会,这个体会来自于本人带母亲十余年奔走众多中西医院所得,万般酸楚不足为外人道。
慢性病之所以是慢性病,是因为免疫系统和疾病展开了拉锯战,一时分不出高下,整个战局错综复杂,想通过调整几个参数就解决战斗的可能性并不大。
慢性病的解决思路是,提高免疫系统战斗力,恢复人体自我修复能力。具体措施:第一,检视周围,切断可能摄入污染的途径,我当时的做法是把自来水、大米、水果等都做了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的检测,这需要一定的物理化学功底。
第二,通过饮食习惯或体检判断是否缺乏某些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这需要一定的生物医学常识,比如从不晒太阳可能会缺钙(紫外线照射皮肤可以产生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做完这两步,接下来就简单了:补充营养,减少污染,合理睡眠,适量运动,心情舒畅。
总结:中医偶尔治本,西医总是治标,免疫系统才是王道。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07 中医在海外
说起标准化,大伙一定会想起“斤斤计较”的日本和德国。没错,日德已经是中医强国了。
使用草药治病,我们管这叫“中药”,日本称为“汉方”。1976年,日本厚生劳动省批准可以使用中国《伤寒杂病论》中的210个古方生产汉方药,汉方药产业随之迅猛发展。如今日本汉方药厂有大约200家,汉方制剂2000多种,并占了全球大部分市场份额。
德国中医研究所、德国中国传统医学研究院、德国针灸学会、德国针灸-耳医学学会、中医学会等,这些已有几十年历史的中医研究单位都是德国人创办的。德国占了欧洲草药市场70%的份额,草药占德国药品市场的比例有20%~30%,这已经和中国差不多了。
其实不止德国,针灸在欧洲风靡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英国、意大利、法国,研究中医的机构遍地都是。
德国人研究中医并不是顺着阴阳五行的路子走,而是按西医的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之类的路子走,研究最多的是针灸和中药,对于中医的诊断方式相对较少。
这其实和国内的情况差不多,现在有几个中医是不用看化验单的?现代中医其实和古代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差异已经很大了。现在的中医大部分都是“卖中药的西医生”,诊断、病理都是西医的方法,只是在开药环节,把西药换成了中药。
08 中西医结合
随着技术发展,很多中药的有效成分和原理逐步明确,大名鼎鼎的青蒿素就不说了,本僧再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很大程度上预示了中西医的未来。
上世纪70年代,癌症几乎等同于死刑,在西医给不出有效方案的情况下,老百姓只能找中医撞撞运气。当时东北林甸县有个民间中医,经常用偏方治疗癌症,效果不错,颇有些名气。随后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医生张亭栋成立了研究小组调查此事,这个偏方实在有些骇人:砒霜、氯化亚汞、蟾蜍分泌物,三种实打实的毒药。
张亭栋很快发现并不是所有癌症患者都有效果,经过一番专业的折腾,张亭栋得出两个重要结论:第一,偏方中起作用的只有砒霜,另外2个只有副作用;第二,偏方只对一种癌症效果最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到了70年代末,张亭栋已经能够拿出足够的数据表明,砒霜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显著疗效,甚至有少量患者彻底康复。
再后来,前卫生部部长陈竺等三人,用全反式维甲酸加砒霜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进行联合靶向治疗,近乎100%的患者都能被成功治愈。
这是继屠呦呦青蒿素之后,中国又一项诺贝尔医学奖的热门人选。大伙体会一下,在整个过程中,中医经验,西医方法,所起的作用。
要为中医争口气的盆友不服了,为什么是中医走西医的路子?西医不能走中医的路子吗?别说,还真有。
最前沿的癌症治疗手段,已经开始尝试新的思路,并不是一味用抗癌药对抗癌细胞,而是调节“阴阳”,即调节免疫系统。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的方式,成功治愈了很多濒临死亡的癌症患者,这是以前靠药物对抗癌细胞时代没法想象的。
重新激活免疫系统是极复杂的工作,目前也不算很成熟,各位不要私下尝试。
10 科学无法解释,并不代表违反科学
中医仍然存在大量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尤其是针灸。但是,“科学无法解释”很奇怪吗?物理学前沿的所有现象都是当前科学无法解释的,哪一门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是现在科学能解释清楚的?
中医也好,西医也罢,我相信两者一定会走到一起的,因为他们的终点是同一个:生命运行的物理化学规律。
但目前两者之间的巨大鸿沟,不得不让人怀疑,医学到底已经走了多远?回头想想,人类科学毕竟才刚刚蹒跚起步,不能指望医学能飞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