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子祠
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是岳麓书院发展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时期。作为湖南高等教育中心,拥有罗典、袁名曜、欧阳厚均这样的著名山长,学生中人才辈出,有时任陕西布政使的严如煜、贵州学政周锷、山西学政贺长龄、奉天学政清代湖南第一位状元彭浚、川东兵备道陶澍等等,皆是一时名宦。
到道光年间,陶澍官至两江总督,贺长龄官至云贵总督,大有作为于天下,魏源则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论,时称“湘系经世派”。是为湖湘人物崛起于中国的先声,它拉开了咸丰同治之世“中兴将相,十九湖湘”的盛剧之幕。 而作为湖南的学术研究中心,岳麓书院则重新清理资源,创建屈子祠、贾太傅祠、濂溪祠等精神殿堂,将文化之绪由两宋而远溯于先秦大汉之际,为湖湘文化在近代的最终崛起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本文将就岳麓书院创建屈子祠奉祀屈原一事,来探讨其文化意义。
-壹-
创建祠宇,祭祀先贤先儒,用以树立典型,对生徒进行教育,达到劝戒规励,见贤思齐的目的,是书院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形式。
岳麓书院创建伊始,即设俎豆,奉祀孔子。南宋设诸先生祠,打破孔子独坐岳麓祭坛的局面,开始经营自己独立于官学的祭祀系统,历元而明,及至清康乾盛世,数百年间,书院先后建有诸贤祠、崇道祠(朱张祠)、六君子堂、道乡祠、礼殿、宣圣殿、文庙、四箴亭、文昌阁、魁星楼等祠庙。
据《岳麓书院续志》卷一《公襄祀典呈词》记载,“设祭凡十五处”,奉祀数十人之多。
这些祠宇庙堂,按其内容性质,可以归为反映岳麓学术风尚与追求的崇道型、表彰建设书院功臣的崇教型、树立典型感化诸生的教化型、激励向上的励志型等几种类型。具体情况,详见笔者所作《岳麓书院祭祀述略》,此不赘言。在岳麓书院众多的受祀者中,我们找不到屈原的名字,这就是嘉庆以前的情形。
屈原
(公元前 340- 前 278年 ) ,名平
屈原,楚怀王时任左徒,参议政事,主张改革,受到上官大夫、令尹子兰为代表的保守派排斥,贬为三闾大夫,流放汉北。楚顷襄王时,再流江南。环洞庭一湖皆有其足迹,浩浩沅湘亦留其身影,《涉江》、《渔父》、《怀沙》、《招魂》等名篇皆成于此时。即此后世所谓“屈原放逐,乃著《离骚》”,其“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的忠诚,“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忧怀伤痛,皆见诸辞赋之中。
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日,因闻楚国首都郢都城被秦兵攻破,自觉报国无门,乃怀石自沉于汨罗江。
其后数百年,到汉文帝时期,洛阳人贾谊(公元前200-前 168年)以太中大夫贬为长沙王太傅,渡湘江,作赋以吊屈原,感叹“逢时不祥”。因其际遇相类,司马迁《史记》遂有《屈原贾生列传》。此后,湖南就有屈贾之乡的说法。
-贰-
先贤先儒存神过化之地,即建祠设祭,是自古形成的一个原则。因此,屈贾二人长期以来就享受湘人膜拜。据光绪《湖南通志》记载 ,湘省在嘉庆以前,有供奉屈原的屈子祠、屈左徒祠、三闾大夫祠、三闾庙、三闾大夫庙等祠宇九处:
平江县天岳书院的屈子祠
原名三闾庙,创建于明正德年间
巴陵县新墙市相公山的屈左徒庙
又叫三闾大夫庙,相传其地为屈原故宅,盖屈原被逐,尝寓居于此,是除汨罗屈子祠之外最重要的一处屈原遗迹
衡阳县的屈左徒祠
又名娑罗庙
武陵县的屈左徒祠
澧洲的屈左徒祠
黔阳县的三闾大夫祠
桂东县的三闾大夫祠
湘阴县汨罗的屈子祠
始建于汉代 ,又叫汨罗庙、屈原庙、昭灵侯庙、三闾庙、三闾大夫祠、三闾祠 ,历代香火不断 ,北宋祥符年间曾改称汨罗书院
湘阴县城的屈子行祠
供奉贾谊的亦有湘乡、长沙的贾太傅祠几处,而以长沙城内的最为有名,它以贾谊故宅为依托,历史悠久。但具体到省城长沙,则清代嘉庆以前还没有屈原专祠, 屈子木主仅附于城内贾太傅祠中,这与湖南屈贾之乡的称谓显然不相称。
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甘肃武威人张岁羽,权知长沙府,认为“庙祀阙如”,屈子忠魂难归,大有不妥,遂与湖南学政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范鏊、岳麓书院山长罗典相商,创建屈子祠于岳麓书院,并作《建修屈子祠记》,详叙其创建缘由,其称:
屈子以忠而放遂,憔悴忧郁,沈于汨罗以死。夫人而悲其志矣。余往守彝陵,属车过秭归,访屈子宅,墟矣,而女须女庙、捣衣石,土人犹能言之。故屈子血食,彝陵有焉。顾汨罗在长沙湘阴之间,而庙祀阙如,岂魂兮归来独不问诸水滨乎? 而访诸都人士,则附其主于贾太傅祠。夫贾生之才与遇虽仿佛屈子,而前后相殊绝,瓣香而尸视之,当先楚后汉,跻洛阳而祧湘,乌可乎?爰谋之范学使叔度及郡绅罗鸿胪慎斋两先生,倡议建祠。卜于衡岳之麓,近讲院,辟 阝巢壤,分廪饩官俸之入,得约三千金,慎斋先生躬督其事,鸠工庀材,经始于丙辰之季冬,越明年又六月告成。殿宇巍然,神灵以妥。从此,衡山、湘水虽妇孺渔樵,亦搴香草,思美人矣! 岂独执经髦士有所观感而兴起哉!
湖南作为“屈子《离骚》故地”,省城创建专祠奉祀,得到了巡抚、学政以及藩臬监司诸大僚的赞许与支持,如巡抚姜晟就“深嘉此举有合古人乡于教化,兴于行谊之意,而又为之经其久远”,倡导下属官僚捐资,共得一千金,购买田地,作为屈子祠祭田,以为“将来修补及香火之资”。
据《岳麓书院续志》卷一《庙祀》、《田额》记载 ,屈子祠祭田有十石,在瓦店铺,契约存长沙府署,粮载善化县七都麓字二区,议定佃规银一百两,“岁收租壹百石,园租杂税有差,招僧主持香火,并为每岁修补之计”,这是典型的专款专用。僧人主持祠中香火,岁修经费皆有着落,正常情况下,这些就足以保证祠宇的正常运作。当然,遇上天灾人祸也会有例外,如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天国一役之后,住持僧维岳就将祭田碑记打碎,想乘机侵占祭田,到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发现,撤换住持僧人,补刻碑记, 才制止了祭田的流失。
-叁-
屈子祠,又作屈公祠。“公”与“子”一样,都是长沙人尊称贤哲的用字,但略嫌土气,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无锡人秦瀛任湖南按察使(俗称臬台)时就以“屈公称谓不典”,改题门额为三闾大夫庙,并在补刻学政范鏊的《屈子祠祭田记》时,将文内“屈子祠”也改作“三闾大夫祠”。因此,《岳麓书院续志》中,屈子祠多有称三闾大夫祠者。但秦瀛及其改名之举,后来多次受到山长欧阳厚均的尖锐批评,此中涉及到价值观念的不同,透显湖湘与江浙地域文化的差异,以下当作论述,此不赘言。
屈子祠三楹,位于书院之北,依山向南。其地相传为古道林寺。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 ,湖广总督毕沅与湖南学政张姚成曾一同定作增建瀛仙书院(一作瀛洲书院)的基址,但格于部议,书院没有建成,后来以其址建作屈子祠。祠左为贾太傅祠,附理学祖师周敦颐木主。祠右为李中丞祠,奉祀巡抚李发甲,附以丁思孔、李湖、陆耀、陈宏谋等清代有功于书院建设的巡抚。此三祠皆为知府张岁羽创建。后来在李中丞祠左右又创建了山长罗典、欧阳厚均的专祠,以其同居屈子祠之右,故又有右三祠之称。
屈子祠创建,迄今二百余年,因有祭田作经济保障,又招募僧人住持,前期一直香火旺盛,但后期有类屈子命运,多有灾难。先是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 ,祠宇遭遇兵毁,祭田险被住持僧侵占,十年之后(公元1862年)始得复原。再者于1938年惨遭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院宇渐废,忠魂失所,且至今六十余年过去,庙祀仍复阙如。是当年张岁羽 “魂兮归来独不问诸水滨”之惭,再现于今日。面对先贤,岂不愧哉,岂不愧哉!遑论“乡于教化,兴于行谊”之古意,尚待搴香草而思美人之渔樵,抑或执经问业诸髦士,执政经世之诸君!
参考文献:
① 邓洪波等《中国书院制度研究》,第585-594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② 清·欧阳厚均《岳麓诗钞》卷十九,收有清兴国州人马之图《吊屈贾祠》,内有“岳麓岚开祠树古,昭潭浪卷棹歌春。 悲笳万古湘君泣,野老依然荐采”之句,其时约在康熙前期,但查《岳麓志》、《湖南通志》等,不得其创建沿革始末,且屈贾祠者,并祀二人可知。
③ 清·欧阳厚均《岳麓文钞》卷十七。
④ 同上书卷十七 ,清·范鏊《屈子祠祭田记》。
⑤ 清·丁善庆《岳麓书院续志》卷一 。
*选自邓洪波教授《岳麓书院屈子祠的创建及其文化意义》,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9月第5期。
图片:龙伟敉、部分来自网络
编辑:王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