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遗失在哪里?

几千年的宝贝,老祖宗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到今天已经看不到多少了。

基本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在我们现代生活中也很少看见,或者只有一点点还在。

null

“仁、义、礼、智、信”是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温、良、恭、俭、让”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这五种美德。

“忠、孝、廉、耻、勇”是忠心、孝悌、廉洁、羞耻、勇敢。指的是人应信守、践行的五种高尚品格。

这几者的关系,品德之于品性,侧重的是德性,更多的是对人的为人处世原则方面;品性之于品格,侧重的是性情,更多的是对人的自我性情秉持方面;品格之于品德,侧重的是风格、人格,更多的是对人的持家理政风格、人格方面。

null

为什么到今天,这些传统文化在香港,特别是台湾还传承非常好,而我们大陆地区却基本上已经遗弃和断链了。最起码的比如春节,在四十多年前还看得到一家人团聚,小孩给父亲、母亲拜年,是下跪拜的,现在看不到,不是说跪的一个动作,这一个动作足以让小辈明白,这是生我养我的父亲和母亲,这一跪就能从内心开始深深的感知自己的那颗心在哪里,明白要对这眼前的两位大人要好。现在看不到了,那么这些东西都在那里了?何为忠孝仁义?何为信礼智勇?现在只有在台北的大街看路牌才能见到它们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维护的那个轶序不再回来,也切断了我们与“忠孝仁义”的关联。

在所有的遗失清单里面,梁启超是第一个破格的,1900年2月10日,梁启超写下了激扬一代中国人的巨作《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

null

而今天,梁启超曾寄望的少年具有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豪壮、造世界、“常思将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的气质都在这一代身上依稀地看见。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四书五经》是中国历代必学的,在今天还有几个人在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甚至我在搜索一些网店还以0.1元的价格整套结缘,还是没几人在结这个缘。

null

道德与责任,同样都在随花飘落,大家都在赶着去赚钱,比吃、比穿、比房子大、比车好,宁愿天天吵架;天天有人离婚;天天有孩子没人管,也没人在想着我们的道德和责任在哪里?

更别说那些诗词曲赋、琴棋诗画、民风民俗早已经都差不多找不到了,几千年文明的古国,文明真的不知道在哪里,好多学着都在几十年前在感叹,可还是无能为力,比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通过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忆,展示了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以及文化的走向。

null

​可是时间还在走,该流失的不流失,不该流失的都找不到踪影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