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端午节冷知识,绝对有你不知道的

五月五,过端午。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五月五,过端午。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有包粽食粽、挂艾草菖蒲、饮雄黄酒、赛龙舟、熏苍术、佩香囊、画额等节日习俗。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传统佳节不只是美食和仪式,更是节日背后悠久深远的传统文化。

除了众人皆知的传统习俗,端午节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有趣冷知识,趁着节日之际,一同来进行科普吧。

1

端午还有几十个别名?

据统计,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端午节的的叫法位居首位,多达二十多个,如: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堪称节日别名之最。

2

端午节不是因为纪念屈原

今天的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且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面,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等都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但是,实际上端午节在屈原跳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而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另据不少专家考证,龙舟竞渡的活动可能早于屈原一千多年。只是刚好屈原“选择了”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殒身,后来才慢慢发展为“端午纪念屈原”。

端午节的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所以端午节最初的起源是来源于部族图腾祭祀的节日,而后才发展成为纪念屈原的。

3

屈原不姓“屈”

对的,你没有看错,屈原不姓“屈”。屈原姓芈(mi 三声),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也就是说,“屈”字并不是他的姓,而是氏,姓是族号,而氏则是姓的分支。那么,屈原为什么不称之为芈原或芈平呢?这是因为在先秦时期,姓、氏的用法与今天是不太相同的。那时,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

4

端午节不祝“端午节快乐”

由于过去人们认为数字“五”不吉利,因而五月是“恶月”、“五日”则是“恶日”,因而五月初五被最终选定为提示大家趋利避害的时间节点,并逐渐形成不少民俗活动。民俗学者萧放也表示,端午节在传统社会也并非良辰吉日 “早在汉代,人们为了驱邪避害会采取许多措施,‘避瘟保健’成为最早的节日主题”。

因此,在这一天大部分地区都忌讳说“端午节快乐”,而互祝“祥瑞”“安康”更为妥帖。

5

第一个粽子是用什么包的?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6

喝雄黄酒=喝砒霜

在民间关于端午节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而且在有些地方还一直保留着这个习俗。但实际上雄黄是一种含砷的有毒矿石,雄黄入酒,会加速砷的吸收,很容易中毒。雄黄酒加热饮用更危险,雄黄遇热易分解为三氧化二砷,就是俗称的砒霜。因此毫不夸张地说,喝热雄黄酒实际上等于吃砒霜。

7

韩国端午祭≠中国端午节

韩国江陵端午祭由于保留了大量的原始信仰、民俗遗风与传统文化,1967年被指定为韩国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和重要无形文物,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惟一的相同点都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

8

端午的五毒是哪五毒

民谣都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在古代,五月被认为是“毒月”、“恶月”,这所谓的“五毒”分别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

文/Summer  图/网络来源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