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将军灌夫敬酒被灭族,连带窦婴被杀,你从中看到什么人生法则

因为敬酒引发家族被灭,此事的主角是汉朝将军灌夫,死后还连带着自己的患难好友窦婴被杀,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只此一例。

今人读史,不仅要看懂故事,还要弄懂故事给我们有什么启示。那么,通过灌夫之死,你看到了什么样的人生法则?

1、灌夫性格缺陷是什么

人们常说性格即命运。灌夫的早年经历,就种下了一棵“性格之果”,只等着机会发芽。灌夫和父亲曾跟随周亚夫平叛七国之乱,父亲战死沙场,按汉朝军法福利政策,灌夫可回家守灵,不用再上战场。结果灌夫振臂一挥,披甲持戟,带着几十个家丁,纵马杀入叛军中,所有人都战死了,只有他带着满身重伤逃回。

null

灌夫的壮举在七国之乱平定后得到回报,经周亚夫推荐成了中郎将。此后几年,灌夫官场生涯一直不稳当,先是犯法丢官,落户长安得到赏识,汉景帝时官至代国国相。汉武帝即位后被派往淮阳担任太守,又内调为太仆。但次年因为醉酒把长乐卫尉窦甫打了。窦甫是谁?窦太后兄弟。汉武帝怕他被报复,派他去燕国任国相。没几年又犯法丢官,闲居在长安。

灌夫性格刚直,宁折不弯,在战场上这是一大优点。在官场上却得罪不少人,他对有权有势职位在自己之上的人,总是“不欲加礼,必陵之”,不尊重他们,一定要想办法羞辱对方。对于地位在自己之下的反而十分恭敬,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使劲夸奖这些人。如果这算是官场上的性格缺乏的话,灌夫喜欢醉酒发疯则是地道的人格缺陷。

最重要的是,灌夫家中积蓄了数千万的资产,有养客蓄门生的爱好,家中的门客少则几十人,多的时候近百人。这些门客借助他的宗族势力,在灌夫老家颍川横行霸道。当地有童谣唱道:“颍水清清,灌氏安宁;颍水浑浊,灌氏灭族。”

null

2、灌夫最大失策是什么

灌夫参加汉武帝的舅舅、武安侯田蚡的婚宴,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因为他与倍受冷落的魏其侯窦婴交好,两个人本已被权力中枢所边缘化,而且灌夫还因为与田蚡交恶,相互抓住了对方的把柄,关系十分微妙。此时窦婴为了讨好田蚡,约灌夫一共赴宴。尽管灌夫自称因为酒醉失礼得罪了丞相,但被窦婴一劝就答应参加了。

结果婚宴中,喝醉了的灌夫又发起酒疯。起因是田蚡敬酒时,来宾都起身离座,伏身趴地,以示尊重。而窦婴敬酒时,半数人无动于衷,视若无物,灌夫牛脾气上来了,要为窦婴出头,就向田蚡敬酒。田蚡稳坐不动,不肯喝满杯。灌夫很恼怒:“这杯你必须喝下……”最终田蚡也没答应。

窝了一肚子火的灌夫又向临汝侯敬酒,结果临汝侯和程不识说悄悄话,也不离座。灌夫当场发作,你小子平时光说程不识坏话,今天我这个长辈给你敬酒,你跟个娘们儿似的和程不识咬耳朵。田蚡一听这是马上制止,灌夫却借酒撒泼,今天有本事就砍了我的头……最终,田蚡成全了他,绑起来弹劾他侮辱王后的诏令,并把掌握的那些把柄公布出来。

null

明知道已经得罪当朝丞相,还冒然参加婚宴;不甘心好友窦婴因为失势而倍受冷落,非要硬出头找回面子;把怨气平白无故撒在其他人身上,借酒劲硬怼皇帝的舅舅。如果说这些都导致了灌夫最终被杀,追根溯源,灌夫最大失策是最初就不应参加这次“亡命之宴”。原来这个酒局就和自己的气场不合,参加了只能染一身的肃杀之气。

3、灌夫灭族背后的人生法则

灌夫灭族最终连带着窦婴被杀,这个事件的背后告诉了我们一个字的人生法则:忍!正所谓“莫大之祸,起于须臾之不忍”,忍字功成就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也成就过苏秦,因一事无成“妻不下红,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结果他闭门苦读,“投悬梁,锥刺骨”由布衣而为卿相。

忍的含义并不是要你当缩头乌龟,“小不忍则乱大谋”,图一时之痛快,最终却要吞下满盘皆输的苦果。因此,忍耐是一种终极蓄势,隐忍不发,积蓄巨力才能最终毙敌于一役。忍一时,海阔天空,一时隐忍往往可成就一生。网上曾流传过一个统计玄学,称人的一生中可以改变命运轨道的机遇大约有五次。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

null

可以想象,当遇到这些机遇之前,如果没有隐忍的精神,处处发泄,事事发作,当机遇来临时就会因为无力把握而失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厚积薄发”,而这个厚积的过程需要你付出巨大的隐忍、寂寞甚至孤独。设想,灌夫如果能对田蚡和附庸者的漠视,忍字当头,不仅保住家族的性命和财富,好朋友窦婴也不会掉脑袋。

看书读史,一个个历史故事留给我们太多的启示。如果你能在灌夫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并悟出一点人生道理和为人处事的技巧,也算是一大收获。你说是这样吗?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