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阅读以微信推送、微博短文,阅读门户网站等无孔不入的碎片化方式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有扩展蔓延的趋势。
在地铁、公交车等公共空间,我们也会发现众多社会青年对网络小说阅读的沉浸和喜爱。而在他们形形色色的网络阅读中,备受追捧的网络小说类型当属网络言情小说。
当代网络言情小说的草根性和泛娱乐化的批判从网络文学诞生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这也是被精英文学排斥诟病的主要原因。
尽管如此,网络言情小说的生命力长盛不衰,甚至在印刷文学逐渐淡出、电子阅读当道的时代风尚中急遽占据主流地位。
有许多被主流文学排除在外的作品,而在网络中一再走红甚至被改变为电视剧,即便是在写作手法相对粗糙、文学艺术价值不高的情况下,这些网络言情小说叙事也较多地保留了传统文学叙事的经典要素。
这些传播较广、阅读点击量较大且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的作品是一般意义上认为比较成功的网络言情小说叙事,如《泡沫之夏》《杉杉来吃》《何以笙箫默》《微微一笑很倾城》《匆匆那年》等。
在五光十色的网络作品中,基本包含“才子佳人”、男强女弱的人物设置; 故事又可分为纯情、虐恋、复仇等类型,但几乎都采用“大团圆结局”式的故事叙述套路; 而“处女情结”“灰姑娘情节”等情节要素更是随处散落于文本当中,成为架构推进小说的重要因素; 故事传播方式又是章回体连载式的。
总之,网络言情小说叙事中体现的传统性可以是人物原型,可以是故事结构,也可以是主题思想,“它潜伏于文化心理的内部,成为民族或人类共有的无意识诉求或冲动”。
传统言情小说的叙事过程大都是:
男女主人公如何相遇,如何产生异样的情愫,怎样完成感情的突破,怎样受到阻碍又怎样克服,传统言情小说展现的完全是纯粹的浪漫之爱,最终也往往是以大团圆式的结局收场。
《中国古代小说史略》对此类言情叙事做了结构主义的分析,归纳总结了这些言情叙事中的共有元素,认为才子佳人定情以后,作者为表现他们爱情的忠贞,一定会让他们的爱情遭遇挫折:
“如中间要经历诸多磨难,或‘途次遇盗’、‘避祸远徙’( 《玉娇梨》) ,或‘被冤获诬’,遭到‘拘讯’( 《平山冷燕》) ,或遇天灾离乱、‘中途舟破’( 《铁花仙史》) ……但最后结局无不皆大欢喜”。
网络言情小说制造的外部磨难考验往往来自小说中次要人物,如女二号与男二号。小说中女配角多半高贵冷艳、心机颇重,与女主人公美好的品质形成鲜明的对比。她因觊觎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爱而制造种种困难; 与此同时,小说中也往往配有一个善解人意的男配角,与阴鸷冷酷的男主人公形成强烈的反差,他对女主人公的爱意表达往往更直接,“他对女主百般呵护却无法得到对方的真心。尽管受尽折磨,女主却还是情归‘恶魔’”。
网络言情小说叙事的传播套路在于先以极端化的故事情节吸人眼球,小说叙事行进到重要情节时则以“付费”的方式吊足读者的胃口。再追溯“‘鸳鸯蝴蝶派小说’,它发表在当时上海的《星期六》杂志上,又名‘星期六派’,是民国时期集消遣娱乐、消费文艺于一体的市民小说代表”,至此我们再一次欣喜地发现,占据人们日常精神生活的市民文学不曾衰败,而是借助网络这个平台以网络言情小说的变体在新世纪结出繁盛之花。
网络言情小说看似是异常新颖、时代感极强的产物,而实际上是在网络的外衣下包裹覆盖着极其传统的文学因子,也恰恰是这种传统性让它们在弊端显著的劣势下还能获得一定的文学叙事魅力,还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