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来源:侃见财经
如果做不成富人,就给他们做一个排行榜。久而久之,富人接触多了不是富人也会变成富人。
1988年,胡润第一次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在日本的经历让胡润了解到了中国。很快,博大精深的汉字吸引了他。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回到英国后,胡润就选择了英国杜伦大学的中文系。我们学习英文难度都不小,外国人学习汉字,难度只会更大。如果不来中国,那么对于纯正汉字,肯定不会有突破性的了解。
1990年,胡润得到了一次机会,于是他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当时的胡润心里其实并没有多少想法,汉字对于他来说只是兴趣,对于兴趣和生活,这个说着一口流利汉语的英国小伙子还是分的特别清楚的。
中国之行给了胡润很深的感触,除了汉字还有即将腾飞的中国经济。连续GDP超过10%是他给朋友描述最直观的中国,但是对于没来过中国的英国伙伴,这个概念还是非常模糊的。
有时候他很想给这些抽象的经济一个固定的标准,小伙伴的问题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
1997年,他从伦敦来到了上海的安达信。对于从业了几年的会计行业,其实他并没有过多的感触,来到中国之后他最初的想法就是,混几年,捞点钱,然后回英国做一个中产阶级。
90年代末,创业的黄金时期
90年代末,全球的互联网爆发,在中国当时也掀起了一片热潮。
创业的背后,是梦寐以求的财富。对于只想做一个中产阶级的胡润来说,似乎心里有了一丝明悟。只是当时,他并没有在意。
后来,一次偶然的聊天彻底改变了胡润,也让他心里的这颗种子发了芽。当他问到,你们中国谁的财富最多的时候,他的朋友都是面面相觑,最后的答案都是五花八门。
在胡润看来,这不可思议的。富豪的变迁诠释着中国经济的变迁,对于中国富豪的故事,外界以及中国十多亿的百姓都是十分好奇却又毫不知情。需求和缺口代表者新的机会,很显然,胡润抓住了。
凭借着自己会计师的身份,以及众多审计、金融部门的朋友,胡润想给中国富豪排座次的想法有了实现的基础。在经过几个月的折腾,在查阅了上百分报纸杂志以及上市公司报表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和国际接轨的财富排行出炉。
做出了榜单后,传播就成了难题。聪明的胡润第一时间回国并将他的榜单传真给了一些国际性大媒体,最终《福布斯》接下了这单活。
第一次合作给了胡润很大的鼓舞,他本人还被《福布斯》聘请为“首席中国调研员”。有《福布斯》做背景,胡润富豪榜在中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轰动的背后就是震惊,不愿露富的中国富豪开始谈榜色变。
当然,“排行榜单发布之前不会征得富人同意”是胡润工作的基本原则,因为他要尽量客观、公平、公正的去做这份榜单,不能夹带私货是榜单影响力的基础。
与《福布斯》分手,创立《胡润百富榜》
在有了和《福布斯》第一次合作之后,胡润做起排行来就更加得心应手。随后在朋友的帮助和策划下,胡润开始寻找国内的媒体以求支持。
在有了《福布斯》第一次发布的基础之后,2000年胡润终于能约见到富豪榜单约三分之一的人了。并且当时很多富豪认为,胡润本人就是《福布斯》在中国唯一的代言人。
2001年,胡润辞去了安信达的工作,开始专职在中国展开富豪的调查工作。一次偶然的事件,将胡润和《福布斯》推向了对立面。当时胡润想出一本关于富豪的书籍,本想冠以《福布斯》的名头,让他没想到的是等来却是一份法律函件。
2002年,胡润和《福布斯》彻底决裂,后者则高调宣布将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分道扬镳的胡润当时已经建立起了广大的人脉和威望。此后他和北大的张维迎一起合作,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市场。
2003年,让媒体震惊的是,他请来了时任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首相的来到更加让人对胡润刮目相看。此后,胡润一路顺风顺水。
成名后的胡润将家安在了上海,而他的榜单也越来越丰富。2009年,胡润被授予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这是上海政府对胡润百富十年来的肯定。
如今,胡润百富再也不是一份简单的榜单,而是一个面向中国富豪群体的商业活动。胡润百富给胡润带来的已经远远超出了最初的设想,在这份榜单之外,是庞大的人脉以及大量的财富。
对于当初只想做一个中产的胡润来说,今天的一切都是当初始料未及的。成名后的胡润经常说,“胡润百富榜,我希望它能够成为中国百年企业的招牌”。
百年不百年我不知道,但是对于胡润来说,成不了富人,那就给他们做一个排行,长久的接触加上庞大的人脉,成为富豪也是顺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