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道教内丹养生学中“识神”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在道教内丹养生学看来,“识神”是和“元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内丹修炼中要极力摒除识神,让元神显现,如此才能招摄先天之气。一旦识神发生作用,神意就处于杂乱状态,妄念纷生,内丹修炼也就无从展开。

什么是识神

“识神”作为一个独立的术语,最早由佛教使用,指心识、心灵,后被道教内丹养生学借鉴引入。《魏书·释老志》称:“浮图,或言佛陀,声相转也。译云净觉,言灭秽成明道,为圣悟也。凡其经旨,大抵言生生之类皆因行业而起,有过去、当今、未来,历三世,识神常不灭也。”三国时代的康僧会编译《六度集经》云:“深睹人原始,自本无生。元气,强者为地,软者为水,暖者为火,动者为风,四者和焉,识神生焉。”认为识神是由地、水、火、风四者和合而生的。

null

北宋内丹家张伯端提出“欲神”概念,是内丹养生学中最早使用此类术语的。《青华秘文》云“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欲神者,乃后人所染气禀之性也。”以“欲神”与“元神”相对。南宋白玉蟾对“意”和“识”作了讨论,认为意多贪欲、识多爱求。其《修道真言》说:“夫心之动,非心也,意也。神之驰,非神也,识也。意多欲,识多爱。去此二贼,真性圆明。不欲何贪,不爱何求。无贪无求,性如虚空,烦恼妄想,皆不为累。再加炼气,金丹可成,神仙可冀”。

至明代,丹经《性命圭旨》出现了“识神”概念,与“欲神”同义。《性命圭旨》“八识归元说”明确指称:“盖造化间有个万古不移之真宰,又有个与时推移之气运。真宰与气运合,是谓天命之性。天命之性者,元神也。气质之性者,识神也。故儒家有变化气质之言,禅宗有返识为智之法。”认为发现识神容易,去除识神困难,但无论如何,必须摒除识神,否则修炼难有长进。

null

在内丹养生学中,“识神”是指后天欲望、欲念、思虑以及由此引发的纷乱状态的心神。这种所谓的纷乱状态是相对于内丹修炼的具体程序而言的,合于当下的内丹修炼状态的,处于澄静无为、无思无虑的身心态,这即是元神;否则就是妄念,就是识神在发生作用。

识神在内丹修炼状态下外化为妄念、杂念;在平时表现为欲念,包括眼耳鼻舌身等低层次的感官欲望,还包括抽象思维等高层次的意识。《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五色、五音、五味、田猎、货财等所引发的欲念即属于识神。

识神的本体论

本质上,内丹养生学是一门有关人体健康的学问,是古人探索生命奥秘的成果,在不断实践的同时,历代内丹养生者也试图结合当时的哲学理论,给内丹养生学寻找本体论的支持,对于识神也作了同样的努力。大体而言,识神在本体论上有气质说和胞胎说两种。

北宋哲学家张载认为人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太虚之气的本性,是纯粹至善、没有污染的;气质之性则是人有了形质之后才有的,是有善有恶、善恶相混的,要将气质之性返回到天地之性,即所谓“变化气质”。丹经也借鉴此说,引入内丹理论,以天地之性与元神相应,以气质之性与欲神相对,认为欲神即是气质之性、气禀之性。

null

清代丹经《梅华问答编》有论述,认为儒家和佛家所谈性宗,与道家所谓性命双修不相违悖。佛家所言之性,谓之本来真性,即性命之本源,也就是父母未生前面目,即《太极图说》所谓无极之真。但到了后天,“一落知识,则性体光明掩蔽,若明镜之被尘,澄源之泥浑。将机就机,无非是识神用事,是真性之混而为气质也。”清代吕洞宾的《医道还元》也称:“在人禀天地之灵气以生,当其未有形质之先,五行未判,已有一点真灵,浑然居中立极,此性命合一之初也。一自形质既成,五行判然,而性与命遂分为两途。所以然者,五行判后,则分镇各宫,水润下而不复与火合,火炎上而不与水交,先天之水火合一,变而为后天判然两途之水火。后天之火,是人之识神,凡一切识是识非、防危虑患等神明是也。后天之水,则精津血液是也。识神尽是气质之性,精津血液,已属阴浊之命,皆非本然性命之真。”借用五行、先后天之说来阐述识神,认为识神是气质之性,是后天的,要通过逆修而返归于先天元始。

识神尚有胞胎之说。丹经认为识神是婴儿出胞脱胎的时候,入于婴儿孔窍,与元神相合,混而为一,此即识神之来因。

丹经认为识神是后天阴神,历万劫而不坏,在轮回而不息。认为“当人生之初,识神原与元神相合。及至二八,纯阳之体一破,分而为二:先天气散,后天气发,识神用事,元神遁藏,久而纯是识神当权,元神灭迹。其不死能生者谁乎?”]丹经认为修炼识神虽然可能产生一些神通,修出一些超出常人的功能,却无法跳出三界外,不能超越生死轮回。

识神的表现形式

在内丹修炼过程中,识神是以妄念和魔境的形态表现出来的。在一般情况下,有思虑、念头的身心态就是识神,即凡有不合于内丹修炼的当下身心和气机状态的意念产生,均属妄念生,此时就是识神在起作用。

在修炼之初,如果炼己没炼好,就是修养自己没到位,有欲念、有思虑,即使合于社会流行的一般道德规范,也不足取。就会被识神所左右,当身中气机充足时,就会像世间通常做的那样去交媾将精气泄出,或者即使不交媾也因欲念而耗散。清代柳华阳《金仙证论》说“凡思虑有心,总是识神用事也。世人每遇身中燕机之生时,不知修炼,而行世法,则生人矣。亦有不交媾者,此暴而亦耗散。何故?燕既发动,不得其法,留归本处,焉有不顺化者耶?”这是说一开始入手修炼,就是先修养,消减欲念,不让识神起作用。

null

当内丹修炼到较高阶段时,如果各种贪念、欲望未除,就可能以种种魔境表现出来。如果心中有贪财的念想,就可以被富魔诱惑;如果贪恋女色,就可以入于色魔。对此《钟吕传道集》中有详论,计有六贼魔、富魔、贵魔、六情魔、恩爱魔、患难魔、圣贤魔、刀兵魔、乐魔、女色魔十种魔境。这是一般人可能会有的贪念,日常生活中会扰动心神,在梦中也会出现,而当修炼到较高层次、入静较深时,这些魔境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

丹经认为即使修到了出“阳神”的境界,如果还有识神欲念,也会显化为天魔。明代《丹道九篇》说阳神在未壮健时,“如婴儿幼小,必凭乳哺,……或有天魔来试,乱我心君,故须出入谨慎,……古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但天魔来试道行,抑且识神变现使然,总要保扶心君为上。”如果识神依然存在,就不能贸然将阳神放出去,否则,欲念未净,阳神出去之后,见到可动心之处还会动念,容易入于魔道。黄元吉说:“神未养老,出之太早,不免见物而迁,堕入魔道而散。……有为而为者,识神也;无为而为者,元神也。识神用事,元神退听;元神作主,识神悉化为元神。此理欲之关,不容并立者也。若识神未化,犹难割断尘情,一念不谨,即堕入于生死轮回也而不自知,所谓‘无量劫来生死种,痴人唤作本来人’是也”。

丹经认为在入静中所产生的各种景象、魔境都是由识神化现的,由于安静了而变化种种形象,扰乱心神。元代王志谨《盘山语录》明确地说“修行之人静中境界甚有多般,皆由自己识神所化,因静而现,诱引心君。……心欲遣识,识神尚在,便化形象,神头鬼面,惑乱心主。”清代《唱道真言》也说:“初学的人日日在动中颠倒,才上蒲团,六根俱寂,识神闲而无用,彼不耐静,自然作孽起来,神头鬼面,种种现前”。

因此,丹经认为识神的摒除要贯穿于内丹修炼的全过程,否则,就会以妄念、魔境的形式不断显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