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创建大顺政权,随即率军北上,仅用两个多月便攻入北京,迫使崇祯帝殉国。李自成入京后威望至顶峰,但出乎意料地,仅过了42天他便兵败如山倒,仓皇逃出北京。为何这样?均与李自成的作为有关,也只能说他没有一个长远的路线。
推翻旧王朝后,新生政权想稳固发展,必须最大限度优待前朝遗臣,既要笼络人心,也是防止大动乱的必要手段。然而,李自成反其道而行,以“助饷”政策,将自己推向前朝遗臣的对立面,为大顺政权种下骤兴骤亡的诱因。
助饷本为明末田赋中附加赋银名目,为筹措镇压农民起义的军费而设,在李自成手上就成为勒索抢劫官绅富商的手段。早在由陕西向北京进军途中,李自成便推行助饷,等到进京后更甚。李自成特设中央衙门“比饷镇抚司”,按明朝降臣品级及身份,制定助饷金额,据《甲申核真略》记载,规定“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
为保证助饷顺利,比饷镇抚司主管刘宗敏制作五千具夹棍,对无力助饷者或交钱不足的官员大肆用刑——“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可想受刑人遭受怎样苦楚。死在夹棍下的官员,富商多达千余人,甚至还包括末任首辅魏藻德。
大顺政权最终在京官、富商身上劫掠勒索到白银七千万两,但考虑到刘宗敏,李过等人中饱私囊,下级军官和士兵所掠隐瞒不报等因素,实际金额肯定要远远超过此数。
助饷政策令大顺军即时有养肥之效,但让整个明朝降臣集团与其为敌。事实上,李自成能由一介流寇,蜕变为推翻明朝的强大势力,关键在于他能动员底层民众,他适时对百姓“不当差,不纳粮”政策,赢得民心,间接瓦解朝廷军队斗志,为李自成顺利进京创造条件。然而,李自成“不当差、不纳粮”政策有颁授,但只是口号,根本没有施行过相应举措。
另一方面,大顺军团进京后,由以往夺取明军军资作为资源,迅速堕落为扰民害民的匪兵,大肆抢劫勒索官员和富户,也对百姓下手,为害之深甚至超过当年赤眉军和黄巢的乱军。
史学家计六奇在《明季北略》曾引述东村老人如何对大顺军深恶痛绝——“自成入京,大类赤眉、黄巢,盖盗贼之性,本无霸王之略。”
正因为大顺军劫掠民间,使百姓对李自成集团恨之入骨,渐渐产生光复明朝期望。李自成于三月十九日进京,当年四月十四日便有人在大街上张贴私示:“明朝天数未尽,人思效忠,于本二十日立东宫为帝,改元义兴。”可见百姓强烈思旧情绪。
李自成其后兵败山海关,民众皆纷纷反抗。在《明季北略》、《泰安县志》以及《怀陵流寇始终录》等文献,都有讲到德州、泰安、安丘、河北及山东等,都有明朝遗臣、乡绅聚众起兵。李自成在北京只待了42天,便在清军和吴三桂军队的联合进攻下一片溃败,仓皇逃出北京,并重新做了流寇,次年,李自成逃窜至湖北九宫山,被当地民团击杀,终年40岁,大顺政权也覆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