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研习 | 雕版印刷 VS 活字印刷,为何雕版印刷能够胜出

null

为什么中国在北宋已经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却没有如某些学者所希望的那样取代雕版印刷术呢?

null

null

-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

我们一般认为,雕版印刷发明于隋唐之际。几百年后的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这件事记载在北宋学者沈括的著名科学笔记《梦溪笔谈》中,是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活字印刷方法。

null

雕版印刷的流程包括:按版式写稿、校正;将写稿反贴于木板;刻版;整修印版、校正;于印版施墨,覆纸印刷;将印页裁边、裱饰或装订,制成可供使用的印刷成品。

null

为什么中国在北宋已经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却没有如某些学者所希望的那样取代雕版印刷术呢?

雕版VS活字

文化和经济上的需要

的确,中国古人实验了多种活字印刷的方法,如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锡活字、铅活字印刷,以及活字与整版相结合的瓷版、泥版等。其中木活字与铜活字应用最多。某些特定的印刷品,如历书、家谱和《邸报》《京报》等传统报纸,应用活字印刷较多。

明清不少书坊采用活字来印小说等通俗读物,著名的《红楼梦》程甲本、程乙本就是乾隆末年程伟元的萃文书屋用木活字印的。这些出版物的特点是时效性比较强,内容经常更新,不需要长期保留书版。活字出版物中有些是经史著作,但大部分是书商面向普通百姓读者推出的日用、休闲读物。

null

▲ 南宋楼钥刻本《攻媿先生集》

然而和大量用雕版印刷的书籍相比,活字印刷品的数量毕竟是难以匹敌的。尤其是士大夫阶层所看重的经史著作,很少有用活字来印刷的。雕版印刷在古代中国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个中原因究竟何在呢?

雕版印刷之所以在一千多年时间里长期占据印刷技术的主流地位,归根结底是因为它满足了传统中国社会在文化和经济上的需要。

雕版VS活字

温暖的力量

雕版印刷的特点,是印版可以长期保存,以备随时刷印。而活字印刷在19世纪欧洲人发明泥型和纸型以前,印版是无法长期保存的,印完一版后就要拆版,用拆下来的活字排印下一版。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社会的官方和主导意识形态延续了两千年。儒家典籍、各代史书以及经典的文学作品一直是读书人的主要精神食粮,历朝历代绵延不衰。

null

▲ 四川甘孜德格藏经院采用雕版印刷佛经

尤其是科举制度确立以后,儒家经典、历朝正史、诗赋文集成为每个向往读书做官的士子的必读书籍,这些读物在传统中国社会有着长期而稳定的需求。因而这些书籍的书版在刻好之后长期保存,以备不时之需。

活字印版只能一次性使用,因而并不适用于印刷此类具有长久阅读需求的书籍。对于那些需要长期刷印的经典作品,雕版印刷是一种更好、更合理的选择。

null

相对于西文活字印刷,中文活字印刷还存在技术上的巨大难题。西文所需活字数量甚少,中文则非刻数万个单字不能满足需要,金简为了印刷《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就制备了大小两种木活字二十五万余个,这极大地限制了中文活字印刷的推广应用。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东来时,已经把西式活字印刷机带到了澳门,但他们发现中文活字印刷操作起来远比西文活字印刷繁难,因此进入中国内地后他们仍然采用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术来印刷传教书籍。

null

直到19世纪,经过马礼逊、戴尔、勒格朗、姜别利等人的不懈努力,先后实验了雕刻、拼合、冲压、电镀等不同方法,历经数十年才比较完善地解决了中文金属活字的工业化制造问题。

雕版印刷的经济和技术门槛较低。只要有资金购置木料、纸墨,雇请写手、刻工、印工、装订工分别承担写样、刻版、刷印、装订的工作,就可以建立一个书坊。

雕版VS活字

品位胜出

雕版印刷在古代中国长期居于主导地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获得了传统中国社会的中坚 — 士大夫阶层的垂青。

雕版印刷的版面是一气呵成、整体写就的,具有流动的书法神韵。高质量的版刻书都找书法名家写样上板,再雇请技艺高超的刻工雕版,印出来的书籍既有书法的韵味,又有雕版的锐利劲挺,令人赏心悦目。

null

▲ 元代燕京刻本《歌诗编》

再加上用纸精良,装帧精美,可谓一件件高雅精致、美轮美奂的艺术品。现存宋元版书籍,用欧、颜、柳、赵等经典书法字体上板,雕刻一丝不苟,因而为后世藏书家珍若拱璧。

当你看到南宋廖莹中世綵堂所刻被誉为“无上神品”的《昌黎先生集》《河东先生集》,不能不为其扑面而来的艺术魅力所折服。清初康熙皇帝欣赏董其昌的字,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当时的刻书业兴起一股“软体写刻”之风。

null

▲ 北宋刻本《崇宁藏》大藏经零本

乾隆年间著名书法家郑板桥亲自手书上板刻印己著《板桥词抄》,请当时著名的刻工司徒文膏刻版,惟妙惟肖地再现了郑板桥的独特书风,使该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版本价值,也具有书法研究上的价值。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雕版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你忘记它自身的存在。

null

反观活字印刷,由于活字都是单独刻制、临时组合在一起的,缺乏雕版的整体感和连贯气韵,一些排印质量不高的作品还容易出现字体大小不一、行格不齐的毛病。相较于雕版,它在艺术价值上是比较贫乏的。

null

在版式上,雕版可以自由地设计出各种丰富多彩的版式。拿最重要的儒家典籍《十三经》来说,历朝历代的学者对儒家经典的各种注释、疏解名目繁多,为了清楚地区分各种不同性质的文字,《十三经》正文用大字刊刻,注文、疏文则用小字刊刻;注文和疏文则用一个反白(即阴文)的“疏”字加以区隔。

在韵书、类书等工具书中,用加圈、加框、阴文来醒目地标示出条目,版面层次清晰而丰富。明代以后书籍评点盛行,在字里行间用实心和空心的顿点、圆圈等不同的符号向读者提示出重要的内容和精彩的语句,并在天头印出批点文字,引导读者阅读。

null

雕版还可以将内容分栏,形成所谓“两节版”“三节版”,把不同性质的文字区分开来。晚明时的书坊雄飞馆把两种畅销小说刻在一起,上栏刻《水浒传》,下栏刻《三国演义》,合称为《英雄谱》发行于世。

晚明的杂志型休闲书籍《绣谷春容》《 燕居笔记》也分上下两层,上层刻传奇、小说,下层刻典故、诗文等文字。此外为了活跃版面,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书商还在书中置入插图,与文字混排,以收图文并茂之效。这些复杂的版式安排都是传统的活字印刷难以实现的。

null

须知活字印刷增加一种字体就需要加刻数万个活字,况且复杂的版式还会增加固版的难度。一般说来活字印本不仅缺少书法韵味,而且版面显得单调。

雕版印刷传递着遥远历史的气息与温度,诉说着无数爱书人对它的仰慕和呵护,它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承载了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