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徐婵菲、郭开红丨洛阳西汉空心砖画像解读

洛阳画像空心砖发现于二十世纪初,大量出土是在1925年至1932年间,数年之内在洛阳老城以东的邙山脚

洛阳画像空心砖发现于二十世纪初,大量出土是在1925年至1932年间,数年之内在洛阳老城以东的邙山脚下的金村一带出土了二、三百块。[1]体量宏大、内部空心的独特形制和砖上精美绝伦的画像引起古董商和外籍传教士的关注,遂大肆收集、贩卖,很多精品砖被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各国的博物馆与私人收藏。据不完全统计,从二十世纪初到1949年前后洛阳出土的画像空心砖约有七、八百块,[2]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砖均为盗掘出土,盗掘者野蛮的挖开古墓,把精致的画像砖带到世人面前的同时,墓葬随之被毁,与画像空心砖相关的各种信息也丧失殆尽。因此,关于洛阳画像空心砖墓的形状、结构与流行时间等问题,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些年我们广泛收集了大量的有关洛阳画像空心砖的资料,通过整理、研究,对洛阳画像空心砖和砖上的画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洛阳画像空心砖出现的年代是西汉中期,砖上的画像有阴纹和阳纹两种,其中绝大多数是阴纹画像;阴纹画像指构成画像的线条都是低于砖面的阴线,但这种阴线不是用尖利的工具划出来的,而是用阳纹印模印制的,阳纹画像则正相反,是用阴纹印模印制的。阴纹画像的出现时间早于阳纹画像,阴纹画像空心砖的产生和使用年代是西汉中期的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7年);阴纹画像的内容并不像以往人们认为的那样,内容简单,没有“故事”,而是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如有反映汉代礼仪制度的揖让、田猎画像,有反映祥瑞升仙思想的吉禽瑞兽画像,有以马为主题,反映汉代尚马之风的骏马、天马画像,还有表现当时尚武、任侠之风的武士画像与人们渴望建功立业、出将入相的“马上封侯”画像……在此我们就洛阳空心砖上的画像内容向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洛阳画像空心砖体量宏大,长度85~165.5厘米,宽45~85厘米,厚14~20厘米。空心砖通常有六个面,两个主面(大面)、两个侧面和两个相对较小的端面,画像通常印在空心砖的两个主面上。主面的整体画像(画面)一般由数量不等的单体画像构成。单体画像的种类有人物、马、凤鸟、龙、虎、豹、鹤、雁、猎犬、鹿、猎隼、树木、猴等二十多种,由于单体画像之间没有界线,所以整个画面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洛阳画像空心砖的画像内容非常丰富,因为不少种单体画像本身就有一定的意义,如持戈、持戟的武士画像具有守护墓主的意义,凤鸟、仙鹤画像具有祥瑞、延年的寓意,龙、虎画像是驱凶辟邪的神兽等,一些单体画像又被工匠精心设计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复合画像,进而产生了更加复杂的新内容,如手握绳索的人物画像和虎画像,组合在一起构成了驯虎图,挽弓射箭的射手画像和奔跑的鹿画像,组合在一起构成了猎鹿图,几位拱手而立的人物画像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揖让图。经过考察,洛阳画像空心砖上的画像内容大体可分为现实生活和祥瑞辟邪两大类。

现实生活类的画像包括表现礼仪活动和社会风尚两方面的内容。

汉武帝即位后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官府开始以儒家的经书教义作为选官、用人的基础和标准,儒家倡导的礼乐文化逐渐得以复兴,这在洛阳的画像上也有反映,如砖上的田猎画像和揖让画像。田猎画像表现的是军礼中的射礼。我们知道在先秦时期,田猎是一项具有军事意义的礼仪活动,是君主训练军队、检验军队的重要方式,也是获取各种礼仪活动所需牺牲和礼物的方式之一,汉代继承了这一传统。图一是武士天马猎雁砖,砖上的猎隼、猎犬与鸿雁画像表明此砖是以捕捉鸿雁为目的的田猎活动。鸿雁与人类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古人认为雁是一种仁义诚信和志向高远的佳禽,在古代的许多礼仪活动中都用到雁,而且是活雁。《仪礼·士相见礼》中规定“下大夫相见以雁。”《仪礼·士昏礼》中有“纳采纳吉,请期皆用雁。”意思是级别比较低的大夫初次相见时要互相赠送雁,士人结婚从头到尾经过的六道程序(六礼)中有三道程序,男方要给女方送雁。可见雁在古代是一种具有礼仪意义的禽鸟。猎隼是一种猛禽,这块砖上的画像说明至迟在西汉时期猎隼已被驯化。图二是人物射鹿骏马仙鹤砖,左半部分的画像表现的是猎鹿活动,一名弓箭手身穿短襦短袴,足穿絇履,呈跪蹲状,上身反转,瞄准双鹿张弓欲射。双鹿并肩奔跑,外侧是昂头奔跑的雄鹿,里侧是惊恐回头张望的雌鹿。图三是彀骑猛虎凤鸟天马砖,砖上最引人注目的画像是彀骑射虎,《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彀骑,张弓之骑也。”彀骑头戴鹖冠,身穿窄袖短襦,腰间束带,下穿大袴,背负羽箭,上身反转,张弓搭箭欲射身后的猛虎。胯下之马做飞奔疾驰之状,马辔头齐全,马背上有鞍垫,无马镫。鹖冠是指冠上插有鹖鸟羽毛的冠,张衡《东京赋》:“虎夫戴鹖。”李善注:“鹖,鸷鸟也,斗至死乃止。令武士戴之,取猛也。”让武士戴鹖冠是为了激励他们勇猛作战。这幅射虎图让人联想到西汉飞将军李广射虎的故事,李广一生中有多次射杀猛虎的经历,《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图一、猎雁画像砖(长134.5厘米、高53厘米)

 图二、猎鹿画像砖(长135厘米、高53厘米)

图三、彀骑猛虎凤鸟天马画像砖(砖长127厘米、高51厘米)

揖让画像表现的是嘉礼中的贵族相见礼。“拱手行礼曰揖”。《周礼•秋官》有:“司仪掌九仪之宾客摈相之礼,以诏仪容、辞令、揖让之节。”《汉书•礼乐志》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图四上层有两组人物,他们头戴冠,着深衣,双手拱于胸前。古礼规定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成年男子才能戴冠,据此可知这些人均为士族。图五也有两组人物,左边一人头戴巾,在躬身拱手施礼,右边一人戴冠,站立受礼。《释名》:“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意思是男子二十岁成年,有身份地位的士人要束发戴冠,而庶人只能在发髻上裹巾。据此可知,左边之人是庶人,按礼法规定,庶人见到士人时要快步上前躬身行礼。这两块砖上的人物活动画像表现即是揖让之礼。

图四、揖让礼画像砖(长143厘米、高52厘米)

图五、揖让礼画像砖(残长132.5厘米、高53厘米)

表现社会风尚的画像也有多种,有以马为主题表现汉代尚马之风的骏马、养马和天马画像,有表现西汉时期尚武、任侠之风的佩剑武士画像,还有表现当时人们渴望建功立业以便赐爵封侯的马上封侯画像。

洛阳空心砖上的画像,除人物外,数量和造型最多的画像就是马,有的砖上只有马一种画像,其中独马居多,少数是乘马,说明马在当时是一种独立的装饰题材。马画像的频繁出现与流行于汉武帝时期的尚马之风有直接关系。为抗击匈奴,西汉政府需要建立强大的骑兵部队,这需要大量的马匹,所以,汉初各代皇帝都非常重视马政,不仅设置专门负责马匹繁殖、牧养和训练工作的机构、官员,文帝时期还颁布“复马令”,即百姓家中养一匹马可以免除三个人的兵役,以激励民间养马。一时间帝国上下养马尚马,蔚然成风。尚马之风到汉武帝时期尤其炽盛,《汉书》记载“天子(指汉武帝)为伐胡故,盛养马。”“庶众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会聚。”意思是汉武帝为了抗击匈奴大兴养马之风,马匹数量极多,遍布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当时是家家户户有马,普通百姓出门也有马骑,谁要是骑着母马都不好意思参加聚会。砖上数量众多的骏马画像正是当时养马成风这一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图六、图七)。但是,中原马匹体形矮、速度慢,不适合做军马,只有产自西北和中亚地区的马才是上乘战马。为了改良马种,汉武帝采取贸易、和亲与战争等各种手段先后从乌孙国(今新疆伊犁河一带)和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一带)取得数千匹优良马种。见到高大神武的西域良马,汉武帝异常兴奋,即以“天马”为之命名,并作《天马歌》,认为天马是上天赐给大汉帝国的神物,是祥瑞的象征。砖上的样式多样的骏马、马驹和天马(图八)造型,正是当时尚马风气的客观反映。

 图六、骏马画像砖(长100厘米、高40厘米)

图七、养马画像砖(长128厘米、高47厘米)

图八、天马画像砖(长164厘米、高55厘米)

图九、图十两砖画像表现的是西汉时期尚武、任侠与人们积极追求建功立业的社会风气。两图中武士、马和树木猴子是主要画像,特别是在树上嬉戏的两只小猴更是点睛之笔(图九局部),凸显了“马上封侯”的主题。猴,在古代是既有益于人又有益于马的祥瑞动物。对人来说,猴与“侯”谐音,逢猴即是“封侯”,预示富贵。对马来说,猴能避除马疫,利于马的健康。这种画像具有取富贵、避不祥的寓意。图十的中部有一位腰间悬挂一柄长剑的武士,类似的佩剑武士也见于其他砖上(见图五),这些佩剑武士有戴冠的贵族,也有裹巾的庶人。从西汉立国到汉武帝时期北方始终受到匈奴的侵犯威胁,为抗击匈奴汉政府鼓励百姓习武强身,随时应诏从军为国效力,普通百姓如果武艺高强,就有机会立功获奖,授爵封地。当时剑术非常流行,著名文人司马相如、东方朔都曾学过剑术,为淮南王刘安撰写《淮南子》的雷被,不仅文墨精通剑术也十分了得,与淮南国太子刘迁比剑时不慎伤到刘迁,为避祸雷被打算去长安应诏投军去打匈奴,但受到刘安的阻挠。雷被到长安上书汉武帝告讦刘安,汉武帝以阻格明诏的罪名削减了刘安的封地。

图九、马上封侯画像砖(残长113厘米、高54厘米)    

  图九局部

图十、马上封侯画像砖(长158厘米、高50厘米)

画像空心砖毕竟是建墓材料,砖上的画像是为丧葬服务的,镇墓辟邪、引魂升仙才是画像的首要功能,故而升仙和祥瑞辟邪类的画像最多,龙、凤鸟、仙鹤、连理树、铺首、虎、豹和手持戟、戈的武士等画像都属此类。图一一是寓意引魂升仙的武士御龙画像,龙画像身躯修长,呈波浪起伏之状,其上有一位持盾挥剑武士(该砖现藏于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说文》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龙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功能强大的神兽,具有上天入地下海的神性,人们认为要实现升仙的愿望需要骑乘神龙或有神龙引导。龙背上的武士,是为墓主人升仙扫除凶邪的卫士?还是墓主人本人?尚难以确认。图一二的砖上只有一个铺首衔环画像,古人认为铺首能够阻挡凶神恶煞进门,此砖应为墓室的封门砖。图一三上有持戈武士和凤鸟两种画像。武士画像具有镇守、护卫的意义。凤鸟画像是祥瑞的象征,凤鸟和龙一样是古人创造出来的神奇而美丽的神鸟,《说文》:“凤之象也,麟前鹿后,蛇头鱼尾,龙文龟背,燕颌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此砖应与墓门设施有关,或许就是封门砖。图一四上有持戈武士、骏马、白虎、凤鸟四种画像。虎画像在古代有多种意义:其一是御凶辟恶,《风俗通义》中有:“虎者,阳物也,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亦辟恶。”画像砖上的虎多取此意,目的是震慑、噬食鬼魅,守护墓主人;其二是表示方位,虎是代表西方的神兽;其三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如图三射虎图和图一五驯虎图中的虎。

图一一、武士御龙画像砖(长116厘米,高约60厘米)

         图一二、铺首衔环画像砖(长61厘米、高119厘米) 

 图一三、持戈武士凤鸟画像砖(长45厘米、高96厘米)

图一四、持戈武士骏马白虎凤鸟画像砖(长106厘米、高51厘米)

图一五、人物驯虎画像砖(长117厘米、高52.5厘米)

图一六中有持戟武士、骏马、连理木、仙鹤、凤鸟画像。持戟武士和持戈武士一样是守护墓主的。连理木是一种只在太平盛世时出现的树木,《白虎通》中有:(帝王)“德至草木,则朱草生、木连理。”“王者德淳洽,八方同一,则木连理。连理者,仁木也,或异枝而合,或两树共合。”鹤是空心砖上常见的画像,有多种样式,古人认为鹤是一种吉祥禽鸟,寓意益寿延年。图一七砖形制特别,右上方被切去一角。上有骑吏、白虎、凤鸟和仙鹤画像。图中的仙鹤有大小三只,两只成年鹤分立左右,中间是一只幼鹤,成年鹤的腹中都有一条鱼。图一八也是大鹤携带幼鹤的画像。《周易·中孚》中有“鹤鸣在阴,其子和之。”即当大鹤鸣叫时,小鹤也随之鸣叫,人们用鹤的这种“父鸣子和”的习性,来形容和谐的父子关系,也借此教化民众谨遵“父子有亲”的人伦道德。图一九是一块近似三角形的砖,这种砖位于墓室山墙部位,通常是两砖并排放置构成山墙。砖上的画像是常见的骏马、白虎和凤鸟画像。

图一六、持戟武士骏马连理木仙鹤凤鸟画像砖(长139厘米、高52厘米)

图一七、骑吏白虎凤鸟仙鹤画像砖(残长67厘米、高46厘米)

图一八、鹤画像

图一九、骏马白虎凤鸟画像砖(长107厘米、高77.5厘米)

以上介绍的画像都是阴纹画像,接下来的两块空心砖上的画像是阳纹画像,即构成画像的线条是高出砖面的。从时间上讲,阳纹画像要晚于阴纹画像,出现于西汉后期。图二0是青龙白虎画像砖。图二一是青龙砖。龙画像在古代有多种意义,除了载人升仙、御凶辟恶外,还是四神中代表东方的神兽。

图二0、青龙白虎画像砖

图二0局部青龙画像  

 图二0局部白虎画像

图二一、青龙画像砖(长18厘米、残高116厘米)

总之,洛阳西汉画像空心砖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是博大雄浑、绚烂多彩的汉画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空心砖上的画像,内容丰富、风格独特、艺术水平高超,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强盛的西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风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拓片:江化国等  摄影:李波)

[1](加拿大)怀履光著《洛阳古墓砖图考》,多伦多大学出版社,1939年。怀履光著、徐婵菲译、沈辰校,《中国(洛阳)古墓砖图考》,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2]“1977年洛阳博物馆对邙山脚下金村一带散存于民间的画像空心砖进行调查,征集到五百余块画像空心砖。”详见黄明兰著《洛阳西汉画像空心砖概述》,河南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原文发表于《荣宝斋》2018年第12期。如欲参考、引用,请参阅原文。

[artlch]

【撷英】马王堆汉墓也出土萌物

【撷英】仪征出土汉代漆器

【撷英】陕西出土秦不壁画导读

【研究】吴若明丨十七世纪外销瓷器中的女性题材和东方“伊丽莎”形象辨考

【研究】鲁鑫丨出土文献所见古代人名研究二则

【撷英】汉代博山炉的精美实物与图像(多图分享)

【研究】唐楷之谈临摹

【撷英】打伞乘车古就是时髦

【研究】李林丨汉魏辽东壁画墓分区与分期研究

【研究】朱浒丨贵霜钱币与汉画像的宗教艺术关联

【研究】张鹏丨金代女真功臣墓葬艺术研究:以乌古论窝论家族墓葬为中心

【论坛】张闻捷丨周代的“行钟”与“行器”

【研究】练春海丨海昏侯墓出土刘贺印枭纽管见

【撷英】海昏侯资料集合(多图)

【撷英】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大量精美图片)

【研究】孙闻博丨秦汉的女子参战与亲属从军

【研究】张建宇丨中唐至北宋《金刚经》扉画说法图考察

【研究】庄慧芷丨理想与现实:唐代墓室壁画中的天象图研究

【研究】周珩帮丨楼兰出土《张济逞文书》的文本范围及其他问题

【研究】郑岩丨论唐韩休墓壁画乐舞图的语言与意象

【研究】李凇丨论《八十七神仙卷》与《朝元仙仗图》之原位

【研究】何志国丨东汉外来杂技幻术与佛像关系及影响初探

【研究】王雁卿丨北魏平城胡人的考古学观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