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欧洲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自从秦朝以后,各个朝代的农民起义总是不断发生,比如秦末的

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自从秦朝以后,各个朝代的农民起义总是不断发生,比如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隋末的农民起义、清末的太平天国运动等等,这些起义虽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但都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沉重打击了王朝的统治。

反观欧洲历史,不仅的农民起义次数少,而且规模也小,尤其是军事力量上,和中国的农民起义就完全没有可比性了。欧洲的农民起义很少能组织出一支强有力的可以与正规军队相抗衡的队伍,大多将希望寄托于正规军的“反水”,因此欧洲的农民起义可谓是屡战屡败。那么是什么导致欧洲的农民起义如此“脆弱”呢?

分裂比统一更“稳定”?

1524年,德国农民在领袖托马斯•闵采尔的领导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运动。这场起义发生时,德国正处于封建割据的状态下,不算大的领土上,分布着7个超级大诸侯、十几个大诸侯以及200多个小诸侯。这些诸侯因领地或其他利益分配不均,频繁地发生武装冲突,再加上天主教会就占据了全国土地的三分之一,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无田无粮,在生死线上挣扎,不得不接连不断地进行起义运动。

闵采尔有鉴于这种情势,辗转奔波于捷克、土瓦本、图林根等地,宣传自己的革命思想,很快得到各地群众的热烈拥护。1524年夏天,农民起义首先在德国南部土瓦本地区爆发,很快发展成为拥有三四万人的起义队伍。但是这些队伍各自为政,很快被封建领主们各个击破,起义失败。1525年3月,弗兰克尼地区爆发更大规模农民起义,但是因队伍不纯,人心不齐,再次失败。

同年2月,闵采尔直接领导了萨克森和图林根地区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前期较为成功,起义军甚至成功占领了米尔豪森城,建立起了革命政权。但是只过了不到三个月,封建领主们集结了帝国军队的正规军向起义军发起猛攻。起义军兵败如山倒,帝国军以伤2人亡4人为代价,消灭了农民起义军3000~10000人,起义领袖托马斯•闵采尔被俘,经严刑拷打后被处以极刑,轰轰烈烈地闵采尔起义就这样失败了。

闵采尔农民起义在欧洲算是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了,但也就这样倏忽而起,倏忽而亡,更不要说建立什么全国政权了。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分裂的政权反而给封建领主们帮了大忙。正是由于当时的德国处于封建割据时期,每个封建领主下的农民只会起义反对自己的领主,农民们没有统一的打击目标和利益所在,因此无论是组织上还是政治上都难以联合,只能各自为政,因此容易被封建势力各个击破。同时,由于割据的存在,即使一地的农民起义获胜了,对于的战局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国家还是处于封建阶级的领导中,只要给他们时间反扑,打败起义军只是时间问题。

这也正是为什么先秦时期几乎没什么农民起义、战争主要在诸侯之间进行的缘故。那时,中国也同欧洲一样实行分封制,各地诸侯只要管理好自己手下的农民就可以了,因此农民起义在先秦几乎不存在,也从未成功过。而秦朝之后,当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的手中,农民起义就有了统一的目标,全国各地的农民就有了结合起来抗击朝廷军队的可能性,而皇帝一旦失败,就相当于要改朝换代了。这样一来,统一反而成为了农民起义的助力。

兵役制度——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另外中国农民的武装力量也远比欧洲农民的武装力量要强大得多。在欧洲,大部分国家都有一个特殊的贵族武士阶层。他们从小便会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未来的帝国军队基本都是从这一阶层中出现,可以说是垄断了军事力量,他们在军事上的职业素养远比一般的军队或普通的农民高得多。再加上帝国军队拥有精良的装备,他们和农民军队根本不是一个层级上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帝国军队伤2亡4就能消灭农民军数千人的原因。

而中国兵役制度则与欧洲完全不同。由于中国的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为了巩固统治,从秦朝开始,历朝历代的皇帝大多会要求适龄男青年服兵役、服徭役。因此我古代的农民很多都是是农闲为兵、农忙为民,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民兵。这种制度本来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想要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抵御外敌而制定的,但是最后反而起了帮助农民起义领导人“免费”练兵的反效果。可以说农民起义军的实力与正规军差不了太多,而且正规军也大都是农民出身,和普通农民有着共同的利益所在,因此想要依靠普通的正规军来打败农民军是相当困难的。

正是由于分裂的统治,以及军事阶层与农民阶层完全分离,才使得欧洲的农民起义想要成功可谓难于登天;而中国的大一统虽然保证了皇帝能统治广袤的土地,但也因此使得农民形成大规模的起义而推翻皇帝的统治。这真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