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旅游扶贫奏响富民音

null

榕江旅游扶贫奏响富民音

——用“民族”和“生态”两个宝贝实现富美蜕变

  熙熙攘攘的人群、盛装以待的队伍、宛如天籁的侗歌……这是在榕江县举行的萨玛节开幕盛典的热闹场面,当天,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入三宝侗寨,只为体验一次这古老的节日和仪式。萨玛节是侗族现存最古老的传统节日,它是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榕江县倾力打造的民族文化业态之一。榕江县宜人的气候、良好的生态让苗侗先祖在此扎根千年,孕育了多彩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也让榕江成为了苗侗祖源文化集散地。

  打造萨玛节侗族文化只是榕江县以文化发展旅游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榕江县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大力发展旅游业,立足原始的自然生态、原生的民族文化两个宝贝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当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优势变成旅游发展优势,整合中药材、苗侗等少数民族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按照“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联动发展”的要求加快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带动扶贫、旅游实现富美的目的地。

深挖富集资源,释放旅游潜力

    榕岸凝烟,江波映月,远处的山郁郁葱葱,沿岸的水清澈见底。在榕江,这样的好景致随处可见。榕江县位于贵州东南部,都柳江中上游,侗、苗、水、瑶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4.4%。榕江旧称古州,为江南八百州之一,历史文化悠久,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原始古朴、原汁原味,文物古迹保存完好,享有“风情浓郁、璞玉浑金、无迹不古、山水独秀”的美称。这里气候适宜,生态良好,年平均气温18.1摄氏度,生态良好,负氧离子指数高,是贵州十大林业县之一。

    走进榕江,这里有“天下第一侗寨”美誉的三宝侗寨、让疲惫心灵得以憩息的生态家园——大利侗寨、层层叠叠的悬崖瀑布——百瀑溪、苗族先祖农耕文化的代表作——月亮山梯田……在这里,一处处景点就是一张张靓丽的名片,遍布榕江大地,魅力喷涌而出。

    良好的生态与深厚的民族文化,俨然是榕江县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最大优势。根据黔东南州旅游资源大普查结果显示,榕江尚有1637处新发现、未开发的旅游资源。

    如何才能把这处富含旅游资源的“宝藏”完全发掘?如何在挖掘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让旅游带动扶贫?榕江县委县政府给出了答案:

    ——推进旅游项目建设,优化空间布局。按照“一庙一节一城”三大建设任务和“一心三线”旅游布局,加快实施榕江旅游集散中心(头塘)、大河口码头、三宝千户侗寨、苗疆古驿小丹江、乐里七十二寨斗牛城、乌公侗寨、大利新村、忠诚苗侗山货大集市等标志性重点工程;建成环雷公山、大利宰荡、环月亮山3条旅游精品线路,榕江全域旅游格局,带动群众参与旅游经营脱贫致富。

    ——突出“三条线、四张牌”。依托原始生态和多民族原生文化旅游资源,建成一个中国苗侗文化中心和展示各民族生活习俗的观光旅游区,重点突出车江—宰荡侗族风情旅游线都柳江原始生态和侗苗文化旅游线晚寨—小丹江为代表的侗苗民族风情旅游线和着重树立“都柳江精品线”“古榕群”、“苗王庙”“晚寨琵琶歌”四个品牌。 

    ——完善景区配套。大力发展小丹江、乌公、加宜、大利、宰荡等特色旅游村寨乡村客栈和精品民宿,着力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实施旅游公路绿化工程,提升通往主要景区和旅游村寨公路美化度;推进“厕所革命”,完成5座以上旅游公厕建设;培育和引进旅行社、旅游车队和优秀导游,完善旅游市场体系;引导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带动开展乡村文创产品,利用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促进贫困人口脱贫。

    通过项目建设,百姓景区建设,扩大了就业途径,增加了收入渠道;通过线路和品牌打造,扩大了榕江县旅游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向往、前往;通过扶持工程,推进了榕江特色商品进入市场,民族文化找到了载体,旅游接待水平得到提升。

    据了解,榕江县2018年上半年共接待游客140.64万人次,旅游收入9.75亿元,同比增长46.11%,带动贫困人口直接和间接就业2456人,做到了让景区带动扶贫,促进广大贫困户脱贫致富。

通过乡村示范,带动旅游扶贫

    在榕江县三宝侗寨,一群盘着发髻,身穿蓝衣的妇女围坐在一起,或在缝制布鞋,或在刺绣手帕——绣娘,是她们的称号。三宝侗寨是侗族聚居区之一,仍然保存着男耕女织布的习俗。

    “刺绣蜡染是我们寨的传统手艺。”榕江刺绣蜡染培训班老师石女士介绍道。她是三宝侗寨刺绣蜡染技艺的佼佼者,负责对榕江县“刺绣蜡染”培训班学员进行指导。

    通过咨询,记者了解到,蜡染刺绣培训学校在三宝侗寨举办,以订单生产模式进行,当地妇女集中学习制作广州、杭州客商需要的具有侗族族传统刺绣蜡染元素的服饰、桌椅用品、手帕、围巾、旅游商品等。在今年6月参加第一期培训的两个班同时结业,参加培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11名妇女领到结业证书,签订了就业协议,她们将分散到各自家中生产客商订单收购手工艺品,灵活就业,促进增收。

    这种订单式培训拓宽了“绣娘”们的脱贫路,是榕江通过“旅游+民族文化”打造的旅游业态之一。

    榕江县旅游发展起步晚,在旅游扶贫工作中一度缺乏经验与示范,资金如何引进?群众,如何动员?业态如何打造?等,绝不可行!只有实践才能摸清方向,只有求变才会创造希望。在推动“旅游+”多产业扶贫的路上,县委、政府拟定了“集中建好示范点,总体规划同步进行”的工作思路,打造了一系列乡村旅游示范点,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全县旅游扶贫开发。

    乐里七十二寨曾经山山相隔,满是荒芜。通过举办“六月六”相思节、斗牛节等一系列乡村旅游活动,景区打出了知名度,自2016年年初至今,通过旅游扶贫项目的建设,带动当地69人长期从事建筑行业,人均年收入超过36000元;带动经常性参与旅游项目建设辅助从业120人,人均年收入7000元以上;通过客栈、餐饮和百货零售,带动当地群众92人从事旅游配套服务行业。如今的乐里七十二寨,群众收入增加,旅游气象更新,“荒山闲土呈新绿,喜看处处牧牛肥。”

    计划乡围绕“古老的农耕文化底蕴、丰富的中药药材资源和秀美的自然风光”这三大优势,坚持“以旅带农,以农促旅,农旅结合”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好计划乡产业发展,把全乡建设成为成中药材种植带,并以“一村两品”为抓手,围绕食用菌、中药材、竹鼠等特色种养殖业,实行“村企合一”发展模式。

    截止目前,计划乡已成立1家工贸公司,12家村集体经济公司,村集体公司实现贫困户全覆盖,完成土地流转1200亩,其中实施板蓝根种植1000亩、覆盖贫困户792户3188人,种桑项目200亩、覆盖贫困户281户787人。届时,产业发展有带动、贫困户增收有渠道、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空壳村”的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实干是扶贫路上的金不换,求变是扶贫路上的新动力。近年来,榕江县通过乡村旅游示范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出发点,充分运用“旅游+”思维,促进文化旅游与农业、工业、城镇、服务业、大数据和脱贫攻坚融合发展,为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增收提供平台。

    发展旅游业是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随着旅游景区开发的不断推进,榕江在让外界领略这方锦绣山水的同时,也为当地群众开启了致富之门。如今,随着旅游产业链条的完善和外地游客的逐渐增多,榕江县的富民之音已悄然奏响。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