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到成都,城市为何也爱“买买买”

一年一度的“6·18”年中购物狂欢已经打响。 在全民熬夜“买买买”背后,城市正悄然入局,将“买买买”

一年一度的“6·18”年中购物狂欢已经打响。

在全民熬夜“买买买”背后,城市正悄然入局,将“买买买”上升为发展战略。

作为传统的西部消费中心,成都近日提出,要巩固发展城市战略优势,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消费型城市,加快培育专业化国际化新型消费中心。

在东部的上海,一场叫响“上海购物”品牌的战役也已经火热打响。上海为此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目标是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城市。

无论是专业化国际化新型消费中心,还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城市,关键词都聚焦于两个字:消费。

image.png

从历史来看,沿海的上海和内陆的成都可以说是中国最具消费基因的城市。百年前的南京路诞生了中国最早一批百货商场,成都亦有唐宋元时代“春熙坊”所继承的商业文脉与历史积淀,“消费”和“生活”早已是成都城市最鲜明的印记之一。

日前出炉的2019年《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显示了这一点:上海和成都继续位列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榜单前列。

image.png

但两座城市都敏锐地看到了 “隐忧”——上海失去了四大一线城市的首位优势,最新榜单的格局由“上北深广”变回了“北上广深”。

而成都,尽管维持了新一线城市中的首位地位,但部分细分领域的领先优势对重庆、武汉、西安等西部城市的领先优势逐渐缩小,在西南地区的商业首位度正面临被其他城市稀释的威胁。

这让人想起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曾在公开场合的提问:10年、20年后,上海拿什么参与全球竞争?

这亦是成都之问。而两地的共同选择是,把消费作为城市战略优势予以巩固发展。

上海将“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并称为“构筑战略优势构想落地的梯子”,提出要把上海建成人人向往的购物天堂。

1560688604254443.jpg

↑上海

成都则聚力于构建新的消费场景、探索创新驱动的消费供给模式。无论是以天府绿道为载体的文体旅商农融合发展新业态,还是发展“首店经济”,都聚焦于提振成都消费、成都服务的品牌影响力。

此番,成都提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消费型城市,则是进一步明确了“消费”在城市战略优势中的重要地位。

↑天府绿道

发达的消费能力不仅是最突出的城市竞争力,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要素。两座城市在消费的战略上极其相似,其背后也有更深的现实意义。

去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高规格发文要求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商务部表示将“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试点”,这是继2016年原文化部在全国开展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之后,在国家部委层面提出的又一个关于“消费城市”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无论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还是国际贸易格局的转变,都对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出新的要求。而能否顺应这一要求、形成强大的消费优势,也成为城市竞争中的“局点”。

image.png

今年3月,成都曾在派出考察团前往上海“取经”,主题便是商业发展。

成都零售商协会秘书长欧建瓴是考察团成员之一。她的手机里留下了这样一张照片:一盒超市常见的彩色巧克力豆,上面却印有由顾客选择的照片和文字。

这张照片拍摄于南京东路上海世茂广场的M豆巧克力世界亚洲旗舰店,在这里,顾客可以用数十种不同“姿势”消费:站在M豆长城面前DIY一盒巧克力豆,印一盒情侣头像的当婚礼伴手礼,甚至还能买到有关M豆的马克杯,抱枕,行李牌,冰箱贴……“这和传统的购物中心很不一样。” 欧建瓴说。

image.png

↑上海南京路上的M豆巧克力世界实景

全联房地产商会商业地产研究会会长王永平曾评价说:

人的需求分为刚需、弱需和强需,前两者指零售和餐饮,而第三种则是荷尔蒙作用下精神需求。

传统的商业中心往往缺乏强需消费,例如M豆巧克力世界亚洲旗舰店所在的世茂广场,改造前是上海南京东路的地标性建筑,但仍在需求冲击下曾经历门庭冷落的局面。

改造后,新的消费形态涌现:

顾客可以和乐高亚洲首家城市中心旗舰店门口的黄包车师傅合影,或是体验藏了黑胶唱片的声音小镇,以及搬来了热气球的西西弗书店。

今年4月,世茂商业及主题娱乐创新事业部总监肖涛透露,改造后的上海世茂广场,其租金收入、客流、营业额的增长超过100%。

同处消费力第一梯队的成都,也在经历这种市场变化。“Mercedes me”等跨界消费亮相街头、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引入卡丁车、灌篮公园、反弹蹦床公园等潮流项目、天府绿道、夜游锦江等绿道消费和夜间消费成为市场新宠;各式各样的智能零售模式正出现在大小社区……

↑夜游锦江

↑Mercedes me成都体验店

新场景的打造、新业态的引入,都旨在提供一种新的消费供给模式。而这也成为中国特色消费型城市与传统消费城市的不同之处。

以往谈及的消费型城市大多指传统的消费型城市,由于“大生产、大消费”的模式带来物化现象,往往会造成资源过度消耗。

而中国特色消费型城市的建设,则更聚焦于消费供给创新、消费感知提升、消费格局营造、消费理念引导、消费环境优化等方面的突破,以此持续释放内需潜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image.png

回成都后,一篇名为《上海没有市中心》的文章让欧建瓴反思:成都的市中心在哪里?

《2014-2018年度成都零售消费者行为趋势洞察》给出了一张成都市主城区消费客群热力图,图上,春熙商圈颜色最深。

image.png

公开数据也显示,成都IFS+成都远洋太古里在2018年将近百亿的营业额,几乎是其他多个主流综合体营业额总和且不止;同时,春盐商圈首层平均租金约1316元/㎡/月,几乎是其他区域级商圈的3倍左右。

拥有吸引力的地标,的确能为城市贴上标签,并帮助区域内商业实现并肩繁荣。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也埋下了不平衡的忧患。商业焦点过于集中,导致难以形成多元商业格局,也会抑制健康合理的产品竞争与商业更新的动力。

↑成都太古里

而上海的商业布局上更为平衡。《上海没有市中心》提到,除了新建的虹桥枢纽外,上海的中环内、东西南北都有相对比较成规模的商务中心,办公租金也保持平稳,价格相对统一。

↑上海商务区样本选取

商圈与商务中心向来是难以分割的部分,因此其在商圈的分布上也几近没有“市中心”的概念——例如,上海去年共引进835家首店,根据当地媒体分析,除了市中心的淮海中心+新天地,东部的陆家嘴+张杨路、世纪大道,西部的中山公园+愚园路、环球港均在首店进驻的十大主要商圈名单里。

均衡的商业发展也让上海的存量和新增商业设施数量、面积、运营品质领先全国,反过来成为新晋品牌入驻的理由。而对比成都,在4月举行的成都首店经济发展交流大会上,20个品牌首店宣布入驻成都,其中有12个在春盐商圈的成都IFS、远洋太古里和王府井。

欧建瓴认为,这即是单中心的短板——商业焦点过于集中,导致难以形成多元商业格局,也会抑制健康合理的产品竞争与商业更新的动力。

0T8IosxFvzU-2.gif

↑成都

大力引进新消费业态,培育均衡布局、结构合理的区域性商圈,成为了下一步成都巩固提升西部消费中心和生活中心地位的一个重点。除了传统的春熙路,金融城、双流空港、都江堰、熊猫星球被列入“核心商圈”范畴,天府锦城、天府中心则将作为特色商圈打造。

image.png

↑成都金融城

而对欧建瓴来说,回到成都后的一个月后,她就把在上海认识的新老朋友都请来,参加了成都首店经济发展交流大会。未来几年里,他们或许都将成为推动成都打造中国特色消费型城市的中坚力量。

红星新闻记者 邹悦 部分图据视觉中国、仲量联行、城市数据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