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历史上的“六一八”:一位名叫“陈毅”的高级将领被蒋介石密令处决

1950年6月18日清晨,败退台湾的国民党总裁、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亲自下达一份特别行动密令,由顾祝同、蒋鼎文监刑,将投诚起义失败的国民党二级上将陈仪在台北马场町刑场执行枪决,罪名是“勾结共党、阴谋叛乱”。

陈仪是台湾光复后首任行政长官,国民党军队高级军事将领,国民政府长期执掌地方的封疆大吏,更是国民党政权有史以来被处决者的军阶和官职最高的军政要员。在国民党败退台湾这个特殊时局,蒋介石下令处决这样一位特殊人物,无疑对于巩固政权地位和稳定台湾民心具有特殊意义。

陈仪,原名陈毅,字公侠,后改陈仪,字公洽,号退素,生于浙江绍兴。十九岁考取官费留学东渡日本,进入日本士官学校第五期炮兵科,加入孙中山在日本倡导革命的光复会,不仅与徐锡麟、秋瑾、蔡元培、蔡锷等爱国革命志士结识很早,而且与鲁迅、郁达夫交往甚密。

陈仪与鲁迅同乡同年东渡求学,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陈仪入士官学校炮兵科,两入交往持续三十多年,一人从文,一人入仕,交相辉映,殊途同归。陈仪虽入道宦海仕途,但算得上是个早期向往革命的有识之士!

陈仪日本学成归国,曾任满清政府陆军部官员,袁世凯政事堂统率办事处参议。其后第二次到日本入学陆军大学,毕业后回国任浙江地方实业银行董事长,并娶一日本女子为妻。

大革命时期孙传芳入主浙江,任命陈仪为所属浙江第一师师长,徐州总司令、浙江省省长。这是陈仪第一次主政浙江。陈仪投身国民革命,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军长。陈仪暗通北伐军被抓捕关押南京联军总部,经好友搭救幸免一死。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陈仪被委任为军事委员会委员,军政部次长兼兵工署署长,福建省政府主席。

陈仪既无北伐战功,又无剿共业绩,更非蒋氏黄埔嫡系,亦雄踞一方的军阀,属于国民党政权中游离于军政边缘的高级将领。陈仪性格固执且自命清高,不拉帮结派,无团团伙伙,为人仗义直率。抗战时期,金门失陷,陈仪将临阵退逃的金门县长逮捕,公开执行枪决。“七七”事变后,日本台湾总督向陈仪发来诱降信,陈仪派人专送汉口蒋介石,以示其抗日立场和忠贞爱国决心。

陈仪与特务机构向来关系紧张,主政福建逮捕作恶多端的军统大特务、福建站站长张超。蒋介石电令陈仪把张超押解汉口查办,陈仪违令公审处决军统特务张超。蒋介石大为不满,电令训斥“杀张超之所为,完全目无中央”。

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向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指控陈仪在闽施政不力,时值金厦失守沦陷,作为福建省主席兼任二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全权负责福建防务的陈仪被撤职调往重庆,后就任行政院秘书长,兼国家总动员会议主任,代理陆军大学校长。其时行政院院长由蒋介石亲自兼任,陈仪对主持行政院日常事务的副院长兼财务部部长孔祥熙的买办作风和贪腐行为极为不满,数次拍案相争直至水火不容地步。

1945年是陈仪一生峰回路转的重要转折之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投降,抗战胜利,台湾光复。8月29日,蒋介石任命陈仪担任台湾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任台湾行政长官,且是唯一一位行政长官。10月25日,陈仪作为受降主官,接受日本末代台湾总督安藤利吉的投降书。这是陈仪人生中最具荣耀、具出风头的光辉时刻。

陈仪成为蒋介石考量台湾行政长官最有力的人选,是内外多种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其一陈仪是个日本通,也是台湾通,早年两次求学日本,与日本军政界颇有来往,蒋介石和南京政府对日外交遇有重大事件,都有征求陈仪意见。陈仪主政福建七年有余,对台湾经济社会很有研究,便于接受管制台湾,这是最主要因素。其二陈仪是国民党军政界的重要人士,国民政府机关、军事、地方都有丰富经历阅历,尤其是主政浙江、福建两省,与台湾地缘人缘相近,更有利于把台湾建成发动内战的坚强后盾,这是最重要因素。其三陈仪与蒋介石是浙江同乡,又是日本士官学校同门师兄弟。陈仪不仅是能干的官员,也是非常清白的廉吏,蒋用其独掌宝岛颇为放心满意,这是最必要因素。

台湾光复回归祖国,台湾人民摆脱了日本殖民统治,全岛欢庆一片沸腾。国民党接受台湾军队登陆基隆时,受到30万台湾市民夹道欢迎,并高唱《欢迎国军歌》:“台湾今日庆升平,仰见青天白日清,哈哈!到处欢迎,到处欢声。六百万民同欢乐,壶浆箪食表欢迎”。但好景不长,由盛而衰,光复时的“仰见青天白日清”的“蓝色台湾”,转眼就变成了“满岛尽是蒋匪军”的“黑色台湾”。民间还传诵一首民谣形容光复前后的台湾景象:“轰炸惊天动地,光复欢天喜地,接收花天酒地,政治黑天暗地,人民呼天唤地”,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已是天地旋转风雨飘摇。

一场查缉走私活动成了引发社会动荡的导火索。1947年2月28日,台湾省政府专卖局缉私人员查缉打伤一名私卖香烟摊贩,引起围观群众不满,缉私人员鸣枪警告致使附近一名居民误伤身亡。由此台湾社会对当局积怨已久的不满情绪瞬间引爆蔓延,台湾由北向南爆发群体骚乱事件,冲击打砸政府机关,追杀袭击外省人士,各地武装暴动频起,台湾局势严重失控。国民党军队派兵登岛平乱,对反抗势力进行血腥屠杀和报复性镇压,造成大量无辜民众伤亡。这场悲剧事件死难人数至今难有定数,但普遍认为死难者应在上万以上,成为国民党统治台湾的硬伤和软肋。

1945年10月至1947年5月,陈仪在台湾任职两年半,正是国共展开军事对峙,国民党发动内战,政权全面溃烂时期,不可避免地影响光复后的台湾。陈仪在台湾有心大展鸿图,但国民党各种势力伸入台湾,大肆劫收,交相倾轧,官吏贪污成风,人民失望至极,从“接收”台湾迅速转化成“劫收“台湾,陈仪有心无力,很难改变腐朽没落的国民党行政体系,很难扭转危机四伏的台湾局势。

国民党第三任台湾省主席吴国桢对首任行政长官陈仪曾作过评价,认为陈仪担任行政长官拥有绝对权力,但在接受台湾后本人并不腐败,十分清廉,中午从来一荤一素一汤,一无存款,二无房屋地产,这在国民党军政要员中极其罕见。认为陈仪雄心勃勃复兴台湾,但急于树立政绩,而且对本省人极不信任,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过重的税收负担。作为被日本殖民统治五十年的台湾人,渴望民主政治,但是事与愿违,由此激发台湾人对国民党政府的强烈不满,直至造反暴乱。

作为台湾首任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发生台湾历史上这场悲剧事件,陈仪难辞其咎,成为最受争议政治人物。4月22日,撤销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改为台湾省政府,由魏道明为台湾省主席。5月11日,台湾行政长官陈仪引咎辞职,黯然离台,闲居上海。他反思国民党政权统治下的种种劣迹,纵览进步书刊,默察天下大势,对南京政府已完全绝望,认为国民党统治政权已到山穷水尽地步。

1948年6月,蒋介石提出由陈仪主政浙江,此时陈仪对蒋氏政权已心灰意冷失去信心,决心脱离国民党反动政权。1948年11月释放浙江省警保处处长毛森报批处决的100多名共产党员。1949年1月,浙江省政府主席陈仪在中国共产党人和民革主席李济深等人劝导下,决心以傅作义为榜样,为和平解放作出贡献。淮海战役结束后,蒋介石密令汤恩伯赴杭布防,陈仪极力反对,还规劝老部下京沪杭警备司令汤恩伯投诚起义,争取和平解放南京。

汤恩伯一向对陈仪恭恭敬敬,从不违抗陈仪的意旨。陈仪对汤恩伯师恩如山,早年陈仪曾资助汤恩伯去日本士官学校求学,回国后又推荐其到南京总司令部当少校,后调其到中央军校任上校教导总队长,直至向何应钦推荐为八十九师师长。汤恩伯原名为汤克勤,为感激陈仪的师恩之情,改名为汤恩伯,视陈仪为养父,陈待汤亲如子侄。

汤恩伯由于师恩加持,仕途平步青云,迅速成为国民党高级将领,并深得蒋介石信任赏识,视作嫡系亲信。然而汤恩伯背信弃义,邀宠求荣,出卖师恩,将陈仪投诚起义的亲笔信和秘密条件密告蒋介石,陈仪被免去浙江省主席职务,以“勾结共党、阴谋叛乱”遭到逮捕。1950年4月,陈仪被押解到台湾,囚禁于基隆。蒋介石参谋总长林蔚作为故交旧属,劝陈仪向蒋介石认错,具书悔过,蒋允许恢复其自由,在台湾居住,做第二个“张学良”,但遭到陈仪断然拒绝,说:“我有何错?我无错可认。人可以杀,但绝不写悔过书。”陈仪临刑前对执行者说:“向我头部开枪。”“人死,精神不死!”大义凛然,慷慨赴死。

陈仪一生两赴日本求学,三次主政地方,两次被捕入狱,两次撤辞要职,最终投诚起义失败,直至被捕枪杀,时年六十七岁。陈仪生前写下一首诗:“事业平生悲剧多,循环历史究如何?痴心爱国浑忘老,爱到痴心即是魔。”这是对其跌宕起伏、错综复杂的人生真实写照。

陈仪一生虽然充满悲剧色彩,但其痴心爱国注定浓墨重彩!1980年6月9日,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共中央调查部报经中央批准,追认陈仪先生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贡献出生命的爱国人士”。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