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民国、近代桐枞区划沿革

魅力枞阳 桐城枞阳(含安庆部分)元、明、清、民国、近代时期区划沿革: 唐至德二年(757)因忌安禄山

魅力枞阳


桐城枞阳(含安庆部分)元、明、清、民国、近代时期区划沿革:


唐至德二年(757)因忌安禄山叛唐,去郡县名称中的“安”字,改同安郡为盛唐郡(后复为同安郡)、同安县为桐城县,此为桐城县名之始,沿用至今。

北宋以前,辖33里,境内行政单位、里名无考,北宋政和元年(1111),全县设有北峡、铜山、石井、孔城、挂车、双港等镇,余不详。

南宋嘉定元年(1208),全县设东、南、西、北4乡和北峡、永安、鸢山、铜山、挂车、石溪、双港、孔城、练潭9镇。 

元代仍设东、南、西、北4乡,乡以下计编54里。

明洪武六年(1373),东、南、西、北乡分别易名为清净乡、大宥乡、日就乡和桐积乡,并设枞阳、汤家沟、孔城、北峡关、练潭5镇。至崇祯时,54里已改为47里。 

(桐城城内外街道图)

清初,行政区划沿袭明制。

清朝乾隆年间(l662——l722年),增加县市乡,为5乡。

乾隆年间(1736——1795年),桐城县辖5乡、29镇、168保。(1000户为一保)。

具体范围为:

县市乡。县市环山带水。龙眠崒嵂。北桐溪。溪潆绕东南。生其间者多诗书文物之气。自嘉隆间肇建城堞。井里烟火相望。所志惟书香。所业多文艺。虽农工商贾。趋向不同。然贵士尊贤。有同好焉。故文风甲江北。草茅圭璋。彬彬特达。不一而足。至日中为市。粜贵征贱。多良贾。服勤守朴。不减於昔。崇祯间。奢僭阶乱。(康熙县志)

县市乡(即城乡):辖东城内、南城内、太平坊、学前、东城外(原南演乡一带)、南城外(原石河乡一带)、南阳、院前、西城内、北城内、西宜(原石河乡一带)、阳和(原石河乡一带)、西城外、北城外(原南演乡一带)。学前14保。

清净乡。其乡在极东。与大宥乡四维并接。北高箕山达庐江界。西黄柏岭竹城墩。南六百丈老洲头。滨江一带。芦苇百里。远近皆湖。鱼盐舟车络绎。风土清美。有粳稻之饶。汤家沟又桐之次镇。鱼米运贩。与枞镇相等。若灰河施家湾。与无为州接壤。离城三百余里。吏迹罕至。昔为萑苻之所。国朝胥渐教化。尚礼义。乐耕桑。家给人足。与大宥乡亦相仿佛焉。(康熙县志)

清净乡(即东乡):辖8镇37保,在现在的枞阳县境内。

8镇:汤家沟、石溪、九儿潭、源子港、横铺河、周家潭、杨家市、孙家畈。

37保:老洲头、六百丈、老洲湾、菜子宕、白湖、殷家沟、水圩、苎青山、霹雳山、横铺河、鸦山、鸾保、凤保、方家仓、杨树堂、施家湾、苎城、马鞍山、黄山口、发洪山、虾儿港、周家潭、青鱼沟、源子潭、梅子岭、柳子寺、白云冲、四望寺、社城河、石山、金鳌、寿龙山、周青山、汤家沟、向阳、望城岗、后埠潭。

大宥乡.乡居县东.其界西枕青龙山嘴.东负白云崖.北际陈冲达庐江县界.南抵(滦?)漕近阳沟.其地多稻粮.鱼鲔菱欠(芡).可供民生.土沃多丰.田塘价值较他乡数倍.且僻处窵远.明末不遭寇氛.国朝均沾蠲豁.不独耕桑乐利.且敦诗说礼.多秀彦焉.(康熙县志)

大宥乡(即南乡):辖9镇36保,在现在的枞阳县境内。

9镇:上枞阳、下枞阳、石咀头、官埠桥、会宫、义津桥、破罡、罗家岭、安枫岭。

36保:高军涧、查林、黄荻、大龙、戴冲、青山、义(土毚)、松茂岭、下破罡、新开沟、高黄圩、石塘、扫帚沟、下枞阳、典塘、黄含、羹脍赛、石响、会宫、花螺、龙潭、峡埠、桃花、黄泥岗、土桥、黄华、拔茅、洪山冲、竹(土毚)、姥山、小龙、上枞阳、上破罡、龙华、鸟落洲、罗塘洲。

日就乡。县西与南北相连.皆其地也.其地最广.东延白兔.南至黄连山嘴.西南抵凤凰桥.云天坂.俱接怀宁县界.正西路达潜山沙河界.北与舒通.大小龙山环数十里.风景清秀.多茶.又多竹.洞壑幽深.争入避乱.所活亦众.若蒋潭.若屋脊山.材木笋蕨灰炭.供民采贩.虽智愚杂出.愿朴居多.(康熙县志)

日就乡(即西乡):辖7镇40保:

7镇:练潭、青草塥、新安渡(离城六十里,原新安乡、老梅乡一带)、挂车河、陶冲驿、天林庄、金神墩(离城四十里)。

40保:太平桥(离城三十里)、撩风铺(离城三十里,原龙塘乡一带)、张子滩(离城六十里)、杉枫(离城三十五里)、蒋铁冲(离城四十里)、三安铺(离城五十里)、野狐铺(离城七十里)、觉林寺(离城四十里)、双港铺(离城六十里,原双铺乡一带)、花园畈(离城四十里,原铁铺乡一带)、蒿墩嘴(离城四十五里)、枝子河(离城十五里)、老林铺(离城三十里)、云天畈(离城七十里,原徐河乡、杨树乡一带)、桦林岗(离城五十里,原香铺乡一带)、新庄铺(离城四十里)、牛栏铺(离城四十里,原童铺乡、陶冲乡一带)、半木山(离城七十里)、九重岗(离城六十里,原姚塝乡一带)、竹城嘴(离城四十五里)、山西铺(离城八十里)、北城墩(离城五十里)、倒流河(离城六十里,原白果乡一带)、资福寺(离城三十里)、挂车河(离城二十五里,原范岗镇、挂镇乡一带)、牛铺潭(离城三十五里)、天林庄(离城二十五里,原天林乡一带)、黄盆嘴(离城四十里,原杨公乡一带)、松山(离城六十里)、陡岗畈(离城四十里,原老梅乡一带)、陶冲驿(离城四十五里,原陶冲乡一带)、槎坡塥(离城六十里)、棠梨铺(离城四十里)、西莲、练潭(练离城七十里,原练潭乡一带)、金石、黄马河(原白果乡一带)、张天畈(离城六十里)、瓦庄畈(离城四十里)、小河沿(离城四十五里,原青草镇、沙铺乡、三河乡一带)。

桐积乡。北抵山。南抵江。西从白兔河分界而适中铺以东.则与庐山接壤。山水明秀。缙绅多发迹其地。枞阳为桐邑首镇。三江水口春夏江水。由枞而入。弥漫於练潭.松山.白(汉?).石塘.黄华等湖。相连百里.秋冬湖水由枞复归於江.鱼族蕃衍.众罶罾笋,日夜渔猎,无遗余力.又兼舟车络绎.稻米腾涌.殷富侈靡.争斗成习.宋史所谓南滨大江.北界清淮.土壤高沃.人多轻扬饶富.此之谓矣.若孔城三角潭破罡等处.水虽通江.土瘠民朴.鲁谼山一带地方.耕樵负贩营生.北峡关为城门户.寥寥村落.视东南沃饶相去远矣.(康熙县志)

桐积乡(即北乡):辖5镇41保,在现在的枞阳、桐城县境内。

5镇:孔城、钱家桥、大关、三十里铺、吕亭。

41保:龙旺山(原龙头乡、中义乡一带)、官庄山(离城五里,今文昌官桥一带)、鲁谼山(离城二十里,原吕亭乡和鲁谼乡一带)、南门畈(离城五里,原白马乡一带)、寺庄沟(离城二十里,蔡店、天林间)、演武厅(离城三里,原南演乡一带)、石河沿(今文昌石河村)、古塘(离城五里,今文昌毛河一带)、孔城(离城三十里,原桐梓乡、红庙乡、石南乡一带)、石井铺(离城二十里,今范岗石井村一带)、南掘岗(原南口乡一带)、十五里坊(离城十五里,原南口乡、高桥乡、双河口乡一带)、双河畈(离城三十五里,原桐梓乡一带)、大关(原大关乡一带)、石冲铺(原新店乡一带)、夜插畈(离城二十里,原白马乡一带)、白兔河(离城三十里,原肖店乡、双店乡一带)、火炉岗(火炉冈离城十里,原蔡店乡一带)、冷水涧(冷水涧离城十里,原白马乡涧桥村一带)、麻笃山(离城四十里,原大关麻山、笃山一带)、朱家桥( 离城三十里,原朱桥乡、塘桥乡一带)、甑苤山(原王集乡和甑山乡一带)、三枫泊(孔城范圩铁山一带)、桦阳岗(枞阳牛集、杨树湾一带)、南弯(原红庙乡、南口乡、石南乡、吕亭乡一带)、黄公桥(离城四十里)、走马镇(离城二十里,原龙眠乡一带)、龙河(离城十五里,原龙河乡一带)、青竹涧(枞阳钱桥东一带)、石牛头(离城四十里,原石南乡一带)、吉冲岭(离城四十里,原大关乡一带)、下坦冲(离城二十五里)、投子岗(离城五里,投子山一带)、土铜山(离城四十里,原石南乡一带)、官山(枞阳钱桥官青一带)、郭家墩(离城二十五里,原金神乡、包圩乡一带)、蔡家店(离城十五里)、钱家桥(枞阳钱桥一带)、宋先嘴(枞阳杨湾下)、阳和岗(原晴岚乡一带)、挂车山(离城二十五里,原唐湾乡、大塘乡、汪河乡、黄铺乡一带)。

(桐城县全图)

至道光七年(1827),全县乡、镇设置未变,168保撤并为147保。其中:县市乡合东城内外、南城内外、西城内外、北城内外8保为4保,余保留,计10保;

清净乡并去和划出菜子宕、寿龙山等16保,保留六百丈、老洲头等21保,新置灰河、陈家洲、鸾凤3保,计24保。

大宥乡合上下破罡、上下枞阳、大小龙山6保为3保,从清净乡划入青山、寿龙山2保;新置官埠桥1保,保留高军涧、查林等33保,计36保。

日就乡改棠梨铺为新安渡保外,其余设置保名不变,仍为40保。

桐积乡并去下坦冲、宋先嘴、冷水涧、古塘4保,保留龙旺山、官庄山等37保。 

以上区划延至清末。

附:四乡各镇

枞阳镇:(环以钓鱼台、射蛟台、施家墓、百步云梯、平顶达观。苏家诸山人家,皆南北相向。北枕山,南临河,最上地。宽街并列为三大街居中。河街在南,后街在北。次上有大街、后街、无河街。下半只有大街、中间街、北大巷。二,曰城隍庙巷、曰童家巷。)

下枞阳镇:(距上镇五里。大街直至摩旗山,南仓署在焉。冬月县官征粮,吏民翕集,旁有河街。)石嘴头(东南小镇距枞阳二十里)、官埠桥(小镇距枞阳二十里)、会宫(小镇距枞阳三十五里)、义津桥。(距枞阳五十里)、破堽(小镇距枞阳三十里)、罗家岭(距枞阳四十里)、安枫岭(小镇距枞阳三十里)

东乡各镇:汤家沟、石溪。(距汤家沟十里) 九儿潭镇、源子港、横埠河镇、周家潭镇、杨家市镇、孙家坂镇。

北乡各镇:孔城。(上通三十里铺,下通县城。街道颇宽,旁有横街至都会桥,过河往义津桥。)

钱家桥(距孔城四十里)、大关(城北四十里)、三十里铺(城北三十里,距孔城三里。)、吕亭(有驿。城北十五里。与大关三十里铺,皆七省通衢。)

西乡各镇:练潭。(有驿。北通县城,南通安庆府,西通青草塥,东通枞阳,四连之衢。)、青草塥(距练潭五十里。桐城、怀宁、潜山三县交界之处。有监生严慕林、萧锺灵呈请,禁止宰杀耕牛碑。)、新安渡(距练潭十里)、挂车河(小镇。城西二十五里。)、陶冲(有驿。城西四十里,与挂车河皆七省通衢。)天宁庄(小镇。城南二十五里。由县往府之路。)、金神墩(小镇。城南三十五里。由县往枞阳之路。水涨时,至此乘舟。)

(桐城县衙署图)

民国时期

始袭清末区划。

民国3年(1914年),推行地方自治,县设4乡、13镇、147保。

清净(东)乡辖3镇(汤家沟、周家潭、项镇铺)24保。

大宥(南)乡辖3镇(枞阳、义津桥、姚王集)、36保。

日就(西)乡辖3镇(老梅树街、练潭、陶冲驿)、40保。

桐积(北)乡辖3镇(孔城、大关、郭字墩)、37保。

县市乡易名城厢镇,辖10保。 

民国19年,县辖9个自治区,区以数字表示,区公所所在地分别为:第一区设于县城,第二区设于吕亭驿,第三区设于孔城镇,第四区设于老梅树街,第五区设于练潭,第六区设于枞阳镇,第七区设于义津桥,第八区设于汤家沟,第九区设于周家潭。

翌年,改自治区为自卫区,推行保甲制。 

民国24年,县由9区并为5区,改编保甲,计编885保,合组149联保、8344甲。

第一区署设于县城,计编34保,合组5联保、301甲。

第二区署设于孔城,计编206保,合编30联保、2075甲。

第三区署设于老梅树街,计编241保,合组48联保、1963甲。

第四区署设于枞阳镇,计218保,合组38联保、2134甲。

第五区署设于汤家沟,计编186保,合组28联保、1871甲。 

民国25年,贵池县属大兴圩、九合圩(即武梁洲、王家套)划归桐城县第五区管辖,又将第四区所属鸟落洲划入贵池县境。

翌年,全县析5区为9区,联保改为乡。 

民国26年,全县设5区158联保,区名以数字表示,一至五区的管辖范围,分别与清代的县市乡、桐积乡、日就乡、大宥乡、清净乡大致相同,区署分别设于县城、孔城镇、老梅树街、枞阳镇和汤家沟,联保的规模、名称也与清乾隆时的168保基本相近。 

民国29年,全县设5区、158乡(镇),区名以数字表示:

第一区署设于县城,第二区署在孔城镇,第三区署在老梅树街,第四区署在枞阳镇,第五区署在汤沟镇。

管辖范围分别与清乾隆时的县市乡、清净乡、大宥乡、日就乡、桐积乡大致相同。保留规模、名称亦与乾隆时168保基本相近。 

民国30年,枞阳区、汤沟区共10乡、2镇:罗岭、凤崇、黄石、源潭、周水、鸾凤、陈公、老武、六洲、施湾、枞阳镇、汤家沟镇,其中枞阳、汤家沟两镇为沦陷区。

半沦陷区有9乡:巢山、藕山、四虾、黄羹、罗龙、永安、吴桥、周潭、忠毅。

翌年,县改设3区5个直属乡和桐东办事处。

孔城区辖9个乡(镇):关麻、黄石、石桐、谷林、金桥、南炉、金曹、阳和、孔城镇。

老梅区辖10个乡(镇):蒋铁、松陶、青草、张云、双练、木杨、梅陡、平永、银峰、老梅镇。

义津区辖9乡:罗黄、官黄、高雨、会安、义鞠、钱青、杨湾、巢永、凤。

5个县直属乡(镇):黄甲、龙眠、南演、石龙、孟侠镇。

桐东办事处辖11个乡(镇):白柳、白梅、白石、将军、周施、忠吴、四水、陈鸾、六老、金社、汤沟镇。 

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沦陷区、半沦陷区收复。 

民国36年12月,中共桐庐县民主政府建立,辖7区:第一区大凹口、第二区黄泥河、第三区罗河、第四区涓桥、矶山、第五区横埠、将军、第六区昆山、第七区钱桥、孔城。县政府驻地于l948年11月由横埠将军庙迁义津方家老屋。 

民国37年7月,全县设5区、4镇、48乡、742保。

第一区辖5乡(镇):南演(辖15保)、石龙(辖14保)、黄甲(辖15保)、龙眠(辖13保)、孟侠镇(辖13保)。

第二区辖11乡(镇):关麻(辖23保)、谷林(辖11保)、石桐(辖18保)、南炉1辖20保)、阳和(辖12保)、永安(辖11保)、平天(辖12保)、永宁(辖11保)、孔城镇(辖15保)。

第三区辖10乡(镇):张峰(辖13保)、青草(辖12保)、张云(辖15保)、松陶(辖15保)、蒋铁(辖8保)、木阳(辖27保)、练双(辖27保)、金曹(辖10保)、罗龙(辖12保)、老梅镇(辖10保)。

第四区辖14乡(镇):官埠(辖10保)、义鞠(辖15保)、黄羹(辖14保)、鸾凤(辖15保)、杨湾(辖15保)、巢山(辖13保)、高雨(辖23保)、会安(辖15保)、官青(辖11保)、山(辖12保)、黄石(辖8保)、罗岭(辖14保)、钱桥(辖15保)、枞阳镇(辖13保)。

第五区辖12乡(镇):后方(辖12保)、周水(辖10保)、周施(辖12保)、忠吴(辖16保)、金社(辖13保)、将军(辖14保)、白梅(辖14保)、六老(辖17保)、白石(辖15保)、汤沟镇(辖12保)。 

建国

1949年2月18日,中.共皖西第二地委决定:析桐城县东乡全部、南乡大部、北乡一部和庐江县、无为县少数区域为桐庐县,菜子湖至白兔湖、孔城界河主航道以东地域,为桐庐县辖区。

下辖7区2镇及阳和、杨湾、官青、钱桥、义军、高甸、雨坛、鞠隐、会宫、官埠、安凤、黄羹、永安、巢山、藕山、鸾凤、陈公、凤崇、源潭、老武、六州、施湾、周潭、周水、吴桥、忠毅、四虾、将军、后方、白梅、金社、白石、白柳等33乡。 

是年10月1日,废除民国时期保甲制,实行区、乡、村建制,县设7区、7乡(镇)、381村。

区为枞阳、钱桥、义津、白云、汤沟、陈湖、破罡。

枞阳区辖6乡(镇):铁洲、长河、青山、石矶、黄羹、枞阳镇。

义津区辖7乡:义军、鞠隐、高甸、雨坛、会宫、安凤、杨湾。

白云区辖6乡:白石、白梅、白柳、金社、后方、将军。

汤沟区辖5乡(镇):陈公、老武、六洲、源潭、汤沟镇。

陈湖区辖6乡:周潭、施湾、周水、四虾、吴桥、忠毅。

钱桥区辖4乡:阳和岗、钱桥、官青、杨湾。

破罡区辖4乡:鸾凤、凤崇、兴扫、桃罡。

1950年,全县区、乡机构变动划分12区、142乡、3镇。

汤沟区辖汤沟镇、彭山、后湖、仪山、黄山、龙堤、陈公、南旺、福湾、官峰、享堂、大新。

义津区辖义津镇、红星、大同、紫华、北圣、浮山、义西、万年、朱公、双兴、皋庄、义军、姚王、义东、杨湾。

陈湖区辖鹞石、枫林、施湾、七井、周潭、澄英、虾溪、横山、青山、白云、麒麟、永圩、苎镇。

白云区辖白梅、金霞、龙山、黄石、金社、杨市、龙口、金渡、东峰、凤凰、白石、石溪、山河、白柳、古楼、小岭、龙城、青山、白湖。

枞阳区辖枞阳镇、石岭、长河、瓜墩、石矶、湖东、黄羹、铁洲、铁铜、青山、戚矶。

钱桥区辖六角、石婆、梅花、麒麟、泊塘、岱鳌、芦塘、阳和、官青、新铺、新丰、宣庄、石马、钱桥、姚山。

破罡区辖新开、扫帚、庭举、长沙、凤凰、永山。

横埠区辖横埠、钱铺、吴桥、将军、黄山、龙山、鹿狮、长山、翼马、老庄、后方、大山、忠毅、左岗、黄梅、山水。

高甸区辖矿山、塔桥、雨坛、高甸、响山、官山、官桥、莲湖、大窑、龙王。

安凤区辖安凤、栏桥、团山、龙桥、黄梅、笔山、会宫、七岭、老桥。

老洲区辖裕丰、老洲、双字、源潭、桃源、下圩、老湾、武梁、沙池。红杨区辖红杨、罗墩、保成。 

1951年1月16日,更改同名乡镇:

白云区青山乡更名翼青乡。

横埠区黄梅乡更名黄岗乡。

陈湖区麒麟乡更名麒凤乡。

汤沟区黄山乡更名黄泥乡。

破罡区桃花乡更名黄梅乡。

凤凰乡更名凤仪乡。

枞阳区青山乡更名前峰乡。

将原辖老洲区的沙池乡划归红杨区。

是年,11月22日,撤销红杨区,划归老洲区;12月20日,又复设红杨区。 

1952年2月9日,将12区划为15区(钱桥、麒麟、义津、高甸、安凤、长河、破罡、陈洲、陈湖、老洲、横埠、白云、小岭、汤沟、将军)、142乡、3镇。 

是年土地调整后,依照山区2500人左右、圩区3000人左右的规定划分山区和圩区乡、镇。全县划15区,175乡、4镇,1188村,8647个自然村。

具体区乡(镇)为:钱桥区原辖19乡,现辖14乡,即钱桥、姚山、宣庄、府君、洪湾、新化、陈湾、官青、新埠、张公、新丰、石马、马塘、邹岗。

麒麟区辖13乡,即石婆、麒麟、六角、梅花、泊塘、芦塘、阳和、岱鳌、双尖、万年、杨湾、丁湾、邓泊。

义津区原辖15乡,现辖13乡(镇),即义西、姚王、大同、紫华、北圣、朱公、红星、浮山、塔桥、义军、义东、皋庄、义津镇。

高甸区原辖10乡,现辖12乡,即响山、雨坛、大窑、高甸、矿山、官山、连湖、官桥、龙王、双峰、查林、岱澄。

安凤区原辖9乡,现辖11乡,即笔山、会宫、老桥、七岭、栏桥、安凤、团山、龙桥、黄桥、六角、街角。

长河区(原名枞阳区,1952年改名长河区)辖11乡,现辖12乡,即新桐、铁洲、长河、戚矶、瓜墩、前峰、石矶、湖东、黄羹、石岭、长安、古塘。

破罡区原辖9乡,现辖10乡,即长河、巢山、新开、破罡、永山、扫帚、凤仪、桃花、庭举、新河。

陈州区辖12乡,即享堂、龙堤、陈公、南湾、福湾、黄泥、仪山、后湖、彭山、沿湖、龙湾、官峰。

陈湖区原辖13乡,现辖14乡(镇),即苎镇、水圩、青山、白云、麒凤、施湾、枫林、鹞石、七井、澄英、虾溪、高桥、竹园、周潭镇。

老洲区原辖12乡,现辖ll乡,即老洲、下圩、武果、双字、裕丰、老湾、红杨、罗墩、沙池、保成、姚岗。

将军区原辖17乡,现辖12乡,即鹿狮、虎栈、将军、黄岗、田埠、长山、黄山、吴桥、大山、钱铺、官塘、彭桥。

横埠区原辖17乡,现辖12乡,即后方、忠毅、横埠、翼马、山水、老庄、左岗、龙山、横山、老龙、谋道、茶亭。

白云区原辖18乡,现辖11乡,即石溪、东峰、龙口、金霞、金渡、金社、杨市、凤凰、白石、徐岗、长溪。

小岭区辖11乡,即古楼、白湖、小岭、龙城、白柳、山河、 
翼青、黄石、白梅、龙井、大岭。

汤沟区原辖12乡,现辖7乡(镇),即大新、桃源、源潭、肇奉、鸭河、汤沟镇、枞阳镇(编制属汤沟区,工作直属县领导)。 

1953年设置未动,仅破罡区增加白荡港(乡级),汤沟区增加汤沟港(乡级),枞阳镇加辖枞阳港(乡级)。 

1955年12月20日,将15个区调整合并为9区,枞阳、汤沟两镇照旧,178乡(镇)未动。

钱桥区由原钱桥区、麒麟区调整合并,将麒麟区的杨湾、万年、双兴3个乡划归义津区管辖。

安凤区由原安凤区、高甸区合并。

枞阳区由长河区、破罡区合并。

陈湖区划入将军区的田埠、彭桥2个乡。

老洲区划入汤沟区的源潭、鸭河、桃源3个乡。

横埠区由将军区与原横埠区合并。

白云区由原白云区、小岭区合并,将横埠区的山水乡划归其管辖。

汤沟区由原汤沟区、陈洲区合并,将原破罡区的长河乡划归其管辖。 

1956年,全县9区、两镇未动,178乡调整为82乡。

枞阳镇辖枞阳港、石岭乡。

汤沟镇辖汤沟港。

枞阳区辖湖东、长安、长河、瓜墩、铁铜、石矶、前峰、桃花、庭举、扫帚、破罡、凤仪等12乡。

汤沟区辖陈公、南旺、沿河、仪山、后湖、长沙、大新等7乡。

白云区辖白石、石溪、东峰、金渡、杨市、金社、白梅、大岭、龙城、白湖、白柳、小岭等12乡。

钱桥区辖阳和、官青、马塘、石马、石婆、钱桥、梅花、麒麟等8乡。

义津区辖义津镇、姚王、义东、义西、皋庄、浮山、紫华、杨湾等8乡(镇)。

横埠区辖将军、钱铺、吴桥、横埠、左岗、老庄、后方等7乡。

老洲区辖老洲、武梁、老湾、裕奉、红杨、源潭等6乡。

陈湖区辖周潭、青山、施湾、麒凤、彭桥、水圩、虾溪等7乡。

安凤区辖安凤、七岭、老桥、会宫、龙桥、六岗、官桥、高甸、官山、连湖、雨坛、大窑等12乡。 

1957年,全县由11个区(镇)、82个乡(镇),改划为7区、2镇、42乡。

镇为枞阳、汤沟。

区为老洲、汤沟、陈湖、横埠、白云、钱桥、义津。

老洲区辖红杨、老湾、老洲3乡。

汤沟区辖长凤、陈洲、仪山、大新4乡。

陈湖区辖周潭、吴桥、水圩、青山4乡。

横埠区辖将军、钱铺、横埠、左岗、后方、老庄6乡。

白云区辖白湖、白柳、白梅、白石、金渡、金社6乡。

钱桥区辖麒麟、阳和、官青、钱桥、石马5乡。

义津区辖白杨、浮山、姚王、杨湾4乡。

另没雨坛、高甸、官桥、会宫、龙桥、安凤、庭举、桃花、长安、长河、铁铜11个直属乡。 

1958年l0月25日撤销区建制,成立9个人民公社,即:汤沟、红旗(钱桥区)、东风(义津区)、东方红(安凤区)、灯塔(白云区)、光辉(横埠区)、陈瑶湖(陈湖区)、东升(老洲区)、卫星(枞阳区)。 

1963年恢复9个区,划分为45个公社、2个镇,279个生产大队。

枞阳区辖前峰、青龙、石矶、古塘、长安、长河6个公社,13个大队。

汤沟区辖陈洲、大新、仪山3公社,13个大队及汤沟镇。

老洲区辖老洲、红杨、老湾3公社,21个大队。

陈湖区辖吴桥、青山、水圩、周潭、花园5公社,28个生产大队。

横埠区辖横埠、左岗、后方、老庄、将军、钱铺6公社,29个大队。

白云区辖白石、白梅、白湖、白柳、金社、金渡6公社,34个大队。

钱桥区辖钱桥、官青、石马3公社,22个大队。

麒麟区辖麒麟、石婆、阳和3公社,17个大队。

义津区:辖义津、牛集、杨湾、浮山4公社,33个大队。

直属公社有破罡(18个大队)、长凤(3个大队)、官桥(16个大队)、安凤(12个大队)、高甸(13个大队)、铁铜(4个大队)、城关镇(3个大队)。 

1968年,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称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随之区、公社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区划未动。 

1973年,燕山茶林场从周潭人民公社划出,成立施湾人民公社,是为县第四十六个公社。 

1975——1980年行政区划变动情况。见下表:

1982年,县对部分大队复名、更名:

杨湾公社的先进更名为先让。

浮山公社的光明、红星、永丰、西山,依次更名为鞠隐、太公、平桥、向庄。

牛集公社的东风、红光、建设,依次更名为姚王、迎龙、义军。

义津公社的红旗、联合、将军,白云,依次更名为义津、龙王、鲤鱼、五里拐。

金渡公社的龙山、东风、光明,依次更名为丰冲、秀山、金山。

施湾公社的团结、胜利,依次更名为周界、施湾。

花园公社的桥头更名为石桥。

青山公社的红卫更名为龙王嘴。

左岗公社的裕丰、新建、大山,依次更名为裕民、范潭、左山。

会宫公社的龙山更名为城山。

官桥公社的东红更名为东河。

雨潭公社的先锋、高丰,依次更名为笔山、毛王。

石马公社的先锋、新华,依次更名为铺山、井庄。

官青公社的大山更名为洪庄。

大新公社的新丰、永丰、新华,依次更名为莲花、琵琶、江庄。

陈洲公社的高庄、长安、合心、高丰、红光、先锋、依次更名为胡庄、西堤、陈心、大风、官锋、华明。

仪山公社的红星、联丰、红旗,依次更名为仪山、民胜、黄仪。

石矶公社的祖庄更名为何祖庄。

长河公社的新丰、月山、新华,依次更名为戚矶、石龙、楼庄。

松园公社的红杨更名为红树。

老洲公社的先锋、永合、胜利、新庄、同心,依次更名为湖东、下圩、余墩、保东、保成。

老湾公社的联合、永光、东风,依次更名为东湾、横渡、孟湾。

铁铜公社的高丰、双丰,依次更名为中南、江头。

长凤公社的胜利、团结、红光,依次更名为习艺、南洲、雁翎。

白石公社的红星更名为龙虎。

1984年4月,“人民公社”改称“乡(镇)人民政府”,大队、生产队改称“村、组”。长凤公社,划为长沙乡和风仪乡,分别隶属汤沟区、破罡区。
  1987年,撤销义津乡,设义津镇(乡级),除辖原义津乡行政村外,增辖牛集乡义军村和迎龙村的许庄、上楼、下楼、黄圩村民组。
  是年全县设ll区、3镇(l个区级镇、2个乡级镇)、49乡、435个村民委员会(含9个居民委员会)。

枞阳县是1989年行政区划一览表

注:南乡杨桥镇(1979年底划到安庆郊区)、罗岭镇(2005年划到安庆宜秀区)、今桐城鲟鱼镇。枞阳县的麒麟、钱桥、石婆、杨湾等地属于桐城的北乡、北乡首镇是孔城镇。

附录:原桐枞部分保制辖区:

原连城张氏(张连开)先生整理:

峡埠保:原官桥、梅庄、东河、向阳村、原前程村、田埠、客和、王咀、张咀祖。

黄华(花)保:原黄华、中渡、春风、农丰等村。

龙潭保:原龙桥、陆岗、祖庄、宋梅、团山、陆岗、马栏等村。

查林保:原查岭、凤岭、毛王等村。

石响保:原石会、雨坛、响山、新民、车富等村。

会宫保:原会宫、笔架、城山、东升、建设等村。

黄泥岗保:原长安、老庄、梅庄、新旗村、刘庄村西部。

松茂岭保:枞阳县城原建成区西北部、沿河村。

羹脍赛保:原羹脍、新圩、旗山等村,下枞阳北部。

高黄圩保:原高黄、戚矶(新丰)、黄圩、长河、石龙(月山)、龙窝等村。

破罡(缸)保:原周山、七桥、姚坂等村。

桃花保:原桃花、道畈、万桥等村。

巢山保:原巢山、破罡、唐岗等村。

青山保:原九龙、青龙、古塘等村、刘庄东部。

宋先嘴保:原双兴、先让、黄荆、礼让等村。

桦阳岗保:牛集、上杨湾一带。

阳和岗保:原麒麟(其林)、阳和和桐城原晴岚乡一带。

官山保:原钱桥官青乡一带。

义(土毚)保:原义津乡一带。

寿龙山保:今浮山镇一带。(待补充)

综合整理:方友才

声明:资料来源:《康熙桐城县志》《道光桐城续修县志》《桐城县志》《枞阳县志》等,综合内容难免有错漏之处,仅作参考,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