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步虚
步虚是道士在醮坛上讽诵词章采用的曲调行腔,传说其旋律宛如众仙飘缈步行虚空,故得名“步虚声”。
据南朝宋刘敬叔《异苑》称:陈思王曹植游山,忽闻空里诵经声,清远遒亮,解音者则而写之,为神仙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但其时之“步虚声”腔,现已不得而知。现存各地道教仪式中的步虚音乐大多舒缓悠扬,平稳优美,适于道士在绕坛、穿花等行进中的诵唱。
道人要每日诵读《玄门晚坛功课经》,其开篇第一首经韵唱到:
大道洞玄虚,有念无不契。
炼质入仙真,遂成金刚体。
超度三界难,地狱五苦解。
悉皈太上经,静念稽首礼。
此段步虚韵词,原为《道藏·太上老君戒经》中众神赞叹老君戒法之赞词。此段词产生较早,大概是汉魏时作品。每天都在诵经的你,真的理解这段经文的含义吗?
注 解:步虚韵
大道洞玄虚,有念无不契:
有版本为有念无不启。此二句言:一切诸法皆称为道,乃有百官及万八千种,并是六天及三界之道。大道者,无形无象,洞玄虚道,无时不在,理无不应,故云大也。契谓感也。此明持戒念道,有心即感。念念不止,以至道成,莫非念力。
炼质入仙真,遂成金刚体:
欲多则神浊,气清则质炼,炼质成真,莫不由戒也。遂成金刚体,是言其表里坚真,无复朽败者也。
超度三界难,地狱五苦解:
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三界,生死轮转无休,与三涂对治,故云难也。自非成真,莫能超者也。无苦是地狱中溟泠、镬汤、铜柱、刀山、剑树也。解脱即超三界,无复苦缘也。亦谓五道为五苦者也。
悉皈太上经,静念稽首礼:
上清法也,众法所穷,故云,归太上经也。诵说既竟,法缘略显,今将说戒,故令静念稽首而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