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上海滩的洋路名一夜间灰飞烟灭,主谋竟然是他!

时光回到76年前,1943年的上海已沦陷了6个年头,这年秋天,在忍受着饥饿、恐惧的同时,上海人还被一

时光回到76年前,1943年的上海已沦陷了6个年头,这年秋天,在忍受着饥饿、恐惧的同时,上海人还被一件事情弄的晕头转向:10月10日,根据汪伪上海市政府的命令,原属于公共租界、法租界及越界筑路区的上百条马路,统统改名,那些原本使用外国人名、地名的马路,一夜间统统变成了中国路名!

这究竟是什么回事呢?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自1937年淞沪会战结束后形成的孤岛状态被彻底打破,日军于当日进入租界,上海彻底沦陷。

此时,为了提升自己的合法性,汪伪政权开始不断争取能够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管辖权。事实上,早在1938年汪精卫与日本方面秘密谈判其投敌事宜时,就已有归还租界之协定,对于一心想成为“民族英雄”的汪精卫来说,这或许多少也是诱使其上钩的香饵之一。

经过不断的讨价还价,1943年7月30日汪伪政府“收回”上海法租界,8月1日,“收回”上海公共租界。尽管明眼人都知道,所谓的“收回”租界不过是日本政府为挽救太平洋战场的颓势而推行"对华新政策"的产物,且此举丝毫不会影响日方对上述区域的实际控制力,但对于汪精卫和他的追随者来说,这样的“成果”足以令其“陶醉”许久。

“收回”租界纪念邮票

 “收回”了租界,自然要有新气象,怎奈日本主子还在头上,实质性的改变也做不了什么,怎么办?那就改路名吧!

8月26日,伪上海市政府下令对第一区(原公共租界)、第八区(原法租界)原有包含西方人名、地名的道路名称进行改正,正式改名的日子则定在了1943年10月10日双十节这一天,没错,汪伪政府就已经开始玩起了“向国庆献礼”这一套。

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上海原先公共租界、法租界及越界筑路区的100多条含有外国色彩的道路在10月10日这天,全部变成中国名字,这其中不乏一些我们熟悉的道路。

淮海中路的前身霞飞路,就是在那一天告别了这个令人一听就会联想到法式风情的名字,取而代之的则是很中国,很庄重的“泰山路”。和霞飞一样被扔进了垃圾堆的还有他的老伙伴贝当元帅:“贝当路”由此被改名为“衡山路”,并一直沿用至今。

霞飞路

贝当路

为了纪念首位飞翔在上海天空的法国飞行家Rene Vallon而命名的环龙路,被改名为南昌路,有意思的是,改革开放后,环龙路又在上海滩重出江湖,欲知详情,可以参见:望着地面的人群,他选择了牺牲自己:法国人环龙与中国史上首次空难

以英皇爱德华七世命名的爱多亚路当然也是不合时宜的,鉴于其为公共租界与法租界分界线的重要江湖地位,汪伪政府给其取了个颇为霸气的名字:大上海路!可惜好景不长,不到2年,抗战胜利,另一个更霸气的名字将其取而代之——中正路,不过看起来这些牛叉的名字寿命都不太长,1950年,这条道路毫无悬念的再次更名,这就是如今的延安东路

话说1943年上海滩的这次“洋路名整治运动”,对如今影响最深的或许还数福开森路,这条如今北起华山路,南至淮海中路的幽静道路那一年正式更名为武康路。据说,用“武康路”取代“福开森路”是由汪精卫亲自修改,他认为福开森路虽在大都市,但其环境和氛围与他曾到访的浙江武康(今德清县)莫干山十分相似,因此改成这个名字。

这个讲话不知道各位是否相信,反正小曹曹是不太信。然而不管你到底信不信,有一点却是肯定的,正是由于此次路名的变更,才使得上海第一栋外廊式公寓——诺曼底公寓在1953年时候被改名为武康大楼,这个名字如今则已成为几乎所有上海旅游指南上的“必修课”,为海内所熟知。

诺曼底公寓,今武康大楼

1943年的上海滩,汪精卫和他的追随者们改掉了众多“洋路名”,然而这样的更名真的给中国人带来了什么实际的变化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变化的话,那就是昔日洋路名的路牌是铁质的,改成了中国路名,不少路牌都成了木质的。这是什么原因呢?答案是:铁质材料要给皇军大人造飞机,造大炮,你中国人的路牌,对不起,换个木头的吧!

所以啊,与其挖空心思去想着如何禁用洋名,不如多为百姓做点实事。单纯名字的改变,除了让某些人内心生出些虚幻的满足,其他恐怕什么意义都没有吧。

欲知更多1943年上海路名变更信息,快往下拉,看看有没有你家门口的马路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