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元帝的“柔仁好儒”为何反倒成为西汉由盛转衰的起点?

汉元帝名刘爽, 于昭帝元凤六年( 公元前75年) 生于民间。刘爽是宣帝长子,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

汉元帝名刘爽, 于昭帝元凤六年( 公元前75年) 生于民间。刘爽是宣帝长子,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被立为太子。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 十二月,宣帝病死,刘爽即皇帝位。元帝时期,西汉王朝已历经150余年,积弊累累。元帝愚弱,除弊无方,加之宦官用事,政治腐败,西汉王朝由此而走上衰亡之路。

西汉王朝最主要的社会积弊便是地主豪强势力发展, 土地兼并日趋激烈,广大农民破产流亡。早在宣帝末年, 胶东、渤海等地的破产农民,不断举行暴动,连宣帝本人也不得不承认当时“民多贫,盗贼不止。”

元帝面对前朝积弊, 非但不除, 反而任其发展。史称元帝“ 柔仁好儒”。元帝所好之儒, 基本上是孔子所提倡的以“宽柔温厚” 为主要特征的儒学。汉自武帝以来,虽然重儒, 但实际上是王霸兼施。正如宣帝所说: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奈何纯任德教。” 宣帝生前对刘爽的“纯任德教” 的俗儒主张,即非常不满,并深为之忧虑。他曾说道: “ 乱我家者,太子也。” 为此,宣帝曾欲以“ 明察好法”的淮阳王刘钦代替刘爽为太子,只是由于顾念其母许氏的旧情才没有实现。

元帝即位后, “征用儒生,委之以政”,儒生贡禹、薛广德、韦贤、匡衡相继为相。元帝为政,动则引证 《诗经》 等儒典,迂腐地推行“纯儒政治”。应该说元帝一朝确实是实行了不少“ 爱民” 的“ 仁政”。但是元帝却以“不与民争利”为名,放弃了对豪强地主进行打击、限制的政策,实行所谓的“ 宽政”。

元帝放弃打击限制豪强的传统政策,并非仅仅是由于元帝个人“ 柔仁好儒” 的性格所致。元帝的“ 柔仁好儒” 乃是时代的产物。元帝时代的豪强已经不同于武帝时代以前的“ 土豪”,而是与达官显贵融为一体的。朝廷中的公卿将相已经成为他们政治上的代表。在这强大的政治势力面前,元帝也只好采取“ 柔仁” 的宽政。“宽政” 之下,土地兼并愈发不可遏制,吏治腐败等社会积弊也随之恶性发展。

元帝认为宦官少骨肉之亲,无婚姻之家,最可信可靠,因而尤其信重宦官中书弘恭、仆射石显。当时辅政大臣前将军萧望之在政治、军事方面颇有见地。他认为,中书参与国家大政,应选用贤明,不宜任用刑余的宦官,所以奏请元帝使用士人。弘、石二阉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盗弄权柄,遂与外戚史高内外勾结,排挤、陷害萧望之等重臣。元帝迂腐昏昧,屡中弘恭、石显圈套,迫使萧望之自杀,与萧望之共同辅政的周堪、刘更生等加罪免为庶人。不久,弘恭病死,石显专权。

元帝不仅昏昧,而且荒淫。宫中佳丽多得“不得常见”,只好“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元帝虽然治国昏庸,却多才多艺,善书法,精通乐理、乐器,“鼓琴瑟,吹洞萧,自度曲,被歌声”。他终日淫乐,不亲政事,委政于石显等宦官。当时,汉廷事无大小,都要禀报石显,由他裁决。石显“贵幸倾朝”,自公卿以下,无不畏惧。

宦官专权,政治日趋黑暗,致使吏治腐败。纲纪失序。从中央到地方的大小官员,贪财慕势,纷纷经商,掠夺百姓,敛财聚富。他们互相间勾心斗角,陷人于罪,以至于连元帝都不得不承认“ 在位多不任职”。在黑暗的政治下,社会风气大坏。不仅皇帝、皇室、贵族极度奢侈, 一般的官僚地主也“ 贪财贱义,好声色,尚侈靡。廉耻之节薄,淫辟之意纵”。“ 缘奸作邪,侵削细民”。整个统治阶级都在腐朽、堕落。

元帝时期,又连续发生水灾、旱灾、地震和瘟疫等自然灾害。天灾人祸,使百姓流散道路,不胜饥寒,“嫁妻卖子, 法不能禁”,或“人至相食”,阶段矛盾日益尖锐。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五月, 元帝病死于未央宫,终年43岁。元帝在位17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