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东方艺术馆与瑞士收藏家

鲍氏东方艺术馆(Fondation Baur Musée des arts d'Extrême-Or

鲍氏东方艺术馆(Fondation Baur Musée des arts d'Extrême-Orient)坐落于瑞士日内瓦的一处雅致街区,比邻艺术与历史博物馆和东正教大教堂。该馆为瑞士商人阿尔弗雷德·鲍尔所创设,1964年正式对外开放,至今仍得到深耕斯里兰卡经济逾百年的鲍尔公司的赞助而稳健运作。鲍氏东方艺术馆曾于2017年举办《中国历险记:折服于天朝的一个瑞士家庭》展览并出版同名法文书籍[1],以纪念鲍尔好友古斯塔夫·卢普一家在中国的长期经历。

鲍氏东方艺术馆外景

《中国历险记》封面

来源:鲍氏东方艺术馆网站

古斯塔夫·卢普(Gustave Loup 1876-1961),中文名陆才干,瑞士商人,出生于天津,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英语和普通话。卢普一家定居中国,缘起于闻名世界的瑞士钟表业。古斯塔夫的父亲Pierre(1840-1899)是一名钟表师,于1865年受雇于制表公司L. Vrard & C,从瑞士瓦勒德特拉费(Val-de-Travers)来到中国。Pierre先后居于上海和天津,从事手表制作与销售,1875年返回瑞士结婚继而携带妻子返回中国,他们的四个儿子皆出生于中国。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而放宽对外通商,越来越多欧洲人前往中国寻找机遇,其中也包括一批瑞士钟表师。这些瑞士人从广州和香港开始,逐步定居在上海和天津等租界或条约口岸,开设钟表店或从事贸易生意,至19世纪后期已发展成颇具实力的商业群体。然而,瑞士直至1848年才正式组成联邦制国家,国政外交仍受到法国等欧洲大国的左右。与之相应,瑞士人在华事务长期交由法国使领馆处理(详情有待考证),卢普兄弟三人都就读于法国教会在天津法租界开办的圣路易学校(École Saint-Louis),似可说明在华瑞士人与法国较为亲近。直至1918年中瑞两国在日本东京签订《中瑞友好条约》,规定互派使节,才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中国首任驻瑞士公使汪荣宝于1919年到任,瑞士则于1921年在上海建立总领事馆。

20 世纪 20 年代前后,作为长子的古斯塔夫开始在中国和瑞士之间开展古董贸易,然后在日内瓦开设了名为“中国古董”的专卖店。这家古董商店的生意持续兴旺十几年,直到日本入侵中国,古斯塔夫不能继续购买与运输古董。鲍氏东方艺术馆所展示的古斯塔夫中国历程,正是基于他与该馆创办人的生意往来和友谊。

瑞士商人Paul Zurn在上海开办的有威洋行(Hirsbrunner & Co),19世纪90年代

来源:《中国历险记》第74页

古斯塔夫·卢普夫妇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

来源:《中国历险记》第89页

阿尔弗雷德·鲍尔(Alfred Baur,1865-1951),生于瑞士苏黎世地区,年轻时被一家国际贸易公司送往斯里兰卡的科伦坡工作,不久就在当地创立了自己的有机肥料公司。1906年,鲍尔回到瑞士,定居在妻子欧仁妮·鲍尔 (Eugénie Baur) 迪雷的家乡日内瓦。此后他继续管理公司在斯里兰卡的业务,积攒巨额财富,并开始对东方艺术产生浓厚兴趣。作为一名成功商人,他主要依靠收藏家的协助去收集和甄选艺术品,其中古斯塔夫、日本人富田熊作(1872-1953)和英国人托马斯·贝茨·布洛(Thomas Bates Blow , 1853-1941)的角色尤为重要。在这三位收藏家的帮助下,鲍尔大量购买艺术品,花长时间品鉴和研究,只保留最美丽和最具价值的物品,愈加注重物件在技术上和艺术上的完美,这些遗产后来形成鲍氏东方艺术馆的精美收藏。鲍尔与古斯塔夫的最早通信出现于1923年,次年古斯塔夫引导鲍尔进行一次中国之行,两人共同分享关于中国文化和古玩的爱好。

古斯塔夫·卢普为鲍尔收集的清代珐琅器皿

来源:鲍氏东方艺术馆网站

《中国历险记:折服于天朝的一个瑞士家庭》一书图文并茂,征引详实,记述卢普一家三代在中国工作、经商和生活的历程。卢普家庭及其友人留下相当丰富的图像资料,既有钟表商店和工坊的内景照,亦有外国侨民在天津租界娱乐和社交的种种景象,还记录他们在北戴河等地游泳、打猎和游历的优越生活。而1900年义和团运动对外国侨民造成的冲击,也记录在卢普家庭相册之中。对于这些图像资料,鲍尔东方艺术馆研究员李秋星(Estelle Niklès van Osselt)撰文进行过细致考究,使得该书更具史料价值。该书的最后一部分展示古斯塔夫·卢普为鲍尔收集而来的各类艺术品(玉器、陶瓷、丝织品、木雕牙雕等),让读者更能了解鲍氏东方艺术馆的藏品来历,并且细加赏析。

卢普一家在北戴河度假,1911年

来源:《中国历险记》第32页

 在近代历史中,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发展商贸和建立外交关系,国情特殊的瑞士是较为后进者,也没有通过武力获得在华特权。然而瑞士商人和工匠却颇为进取,很早就跟随英法等国的势力进入租界,谋求自身的商业利益。1918年缔结《中瑞友好条约》之前,瑞士侨民是否依附于法国使领馆?早期的中瑞外交关系值得进一步探究。通过端倪鲍氏东方艺术馆的艺术藏品及人物故事,我们能仔细探寻瑞士人在华活动的方方面面。而从古斯塔夫和鲍尔的收藏品味来看,亦可见海外收藏家日渐不满足于花俏的外销品,而是试图深入中国民间和古玩市场寻找珍品,深深着迷于东方艺术——这正是书名中“conquête”的含义。

就笔者的参观感受而言,可用“奢华、内秀、精致”来形容鲍氏东方艺术馆。该馆共三层连地下室,面积不大,藏品陈列颇为“疏落”(尽管共有9000件之多)。留下宽敞空间,既有利于参观者走动和观赏,也能更好展示文物的组合关系(如年代、风格类型或用途等)。柔和的灯光与自然光融为一体,室内装饰考究,每间展室的入口处均有英法文介绍册,而且设有不同材质的座椅,为参观者提供良好环境。鲍氏东方艺术馆在常设的中国和日本展览之外,每年还举行数次专题展览,可见其创新力和研究实力。

该馆当前的专题展览题为“亚洲风尚:中国和日本织物对咆哮年代时尚的影响”,旨在展示20世纪20年代欧洲艺术家和时尚界如何吸收东亚织物的艺术元素继而再创作,用于生产服装和各类饰物。与之同时,女性解放和装饰艺术链接之前的推送大行其道,充满迷人异域风情的东方艺术融入西方时尚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了展示这一东西文化交汇相融的历程,馆方多将织物原件(如和服)放置在前,法国时尚杂志(如Vogue和Les Modes)的相应设计图或广告则充当背景。两相联系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在“咆哮年代”经济持续繁荣、技术更新发展、文化充满活力的背景下,欧洲时尚界并非生硬照搬东方艺术元素,而是充分发挥想象力——尽管今天看来可能有些怪异离奇。由此可见不同文化的交互作用,应该是一个永恒话题。

Asia Chic展览

若读者有机会游览日内瓦,不妨抽时间一访鲍氏东方艺术馆及其邻近的艺术与历史博物馆,在随处可见的秀丽风光和美食之外,更深入了解瑞士这个富裕国度的发达水平。19世纪以来瑞士商人积累丰厚财富,其中不少人慷慨捐助博物馆,使其声誉传承久远。望着艺术与历史博物馆的新古典主义外墙上镌刻捐赠者的姓名,恍然想起遍布广东城乡的庙宇捐款碑刻,富者总想留名后世,可历史只记录少数卓有贡献者。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之后,瑞士人选择文化,将资源投入面向公众的公益事业。这种于公于私均有益的文化善举,是否值得华人借鉴?留待诸君讨论。

一号展室

馆内一景

来源:鲍氏东方艺术馆网站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