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篇第八」13
【原文】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译文】
孔子说:“坚信仁道,好学仁道,笃行仁道。险地不入,乱地不留。天下有道则现身弘道,无道则隐身弘道。国家有道,贫贱即是耻辱;国家无道,富贵也是耻辱。”
【注释】
“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可译作“坚定”。
“信”,崇奉、信仰。亦有作“诚信”解者,今不从。
“守死善道”,即笃行仁道。“守”,遵守、奉行;“死”,至死不渝。
“危邦”,险地。“邦”,此处泛指地方。
“居”,停留。
“有道”、“无道”,指仁道政治得行与不得行。可不译。
“见”,音义皆同“现”。现身。
【评析】
“笃信好学”与“守死善道”可谓相辅相成。非笃信仁道则不能好学之,非好学仁道亦不能笃信之,非“笃信好学”则不能“守死善道”,亦即不能笃行仁道。
士人故当以弘道为己任,但行道亦需审时度势。天下有道时,则应现身弘道。或出仕以仁道利天下,或讲学以仁道教万民;天下无道时,则宜隐身弘道。此时行道应讲究策略,不逞暴虎冯河之勇,不作全然无谓之牺牲。“危邦”、“乱邦”,盖亦“无道”之邦,故“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何谓“有道”、“无道”?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所谓“大道”,即“有道”之至。一般而言,社会并不能完全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因此,只要为政者愿意接受并努力施行仁道政治,即便百废待兴,也可视为“有道”。
由此可知,“无道”即是与“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道”背道而驰的社会状态,其为政者既不愿接受也不肯施行仁道政治。“无道”的社会必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少数人将天下视为一己之私,以手中的强权巧取豪夺天下之利。
第二,权力私相授受,变相世袭。为了便于长期侵夺天下之利,为政者必然想方设法把持权力,因而权力的“近亲繁殖”现象极为严重。
第三,由于为政的目的是为一己谋利而非为天下谋利,因此为政者必然会为其个人或集团利益而背信弃义,对民众决无诚信可言。
第四,为了避免民众发现其滥用权力、巧取豪夺的真相,为政者必然会拒绝对于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比如,禁止新闻自由,实行言论管制,拒绝官员财产公开等。
第五,为了有效地压制民众,维护既得利益,为政者必然会开动宣传机器粉饰太平,出动暴力机器强力维稳。为达此目的,为政者必然会要求国家暴力机器、宣传机器向其个人或其所属的小团体效忠,而非向二者真正的主人——全体人民效忠。
第六,由于强权肆虐,社会上下必然腐败盛行、民怨丛生。
可见,在“无道”的社会“富且贵”,必然要与当权者结成利益集团,共同鱼肉百姓。此为大不义之举,当然甚为可耻。是故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又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当然,若适逢社会“有道”,则有德才、主忠信者,其或出仕、或劳作,虽欲贫贱亦不可得也。此时若仍贫贱,只能说明其人无德无才又不勤勉诚信,这自然也是可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