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西部有一座“金山”,所产“金山石”是著名的建筑石材。“金山石”因晶粒细密、质地坚硬、色泽古雅,且不易风化、耐酸耐腐蚀、抗压力强等特点,江浙一带可谓是家喻户晓,全国乃至世界范围也称得上闻名遐迩。数百年来广受青睐,并在中国的建筑石材中独领风骚。值得一提的是,对苏州来说,“金山石”实质已不仅仅只是一种石头,它与苏州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包括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金山石”在苏州其实并非金山所独有,木渎附近及苏州西部的天平山、灵岩山、天池山、横山等山体石质其实都是与金山一脉相承的花岗岩石。天平山的“万笏朝天”、花山的“龙池”景观等,都是这种花岗岩山体石质的典型体现,也是认识和了解“金山石”特点特征的真实样本。可以说“金山石”代表并反映了苏州西部山区地质地貌的基本特点,是苏州自然生态环境独有的地质机理和风貌特色。
“金山石”的开采虽然可以追溯到“晋宋”,但兴盛期则始于“明清”。特别是自清代中叶起,不但整个苏州区域的桥梁、园林、宅邸、寺庙、陵墓、城墙等各类建筑几乎全部采用金山石,而且还大量输出到上海、浙江及南京等地,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的重要石材。
如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中国银行大厦的基石和贴面等,采用的都是金山石。南京中山陵的陵门、墓室、碑亭、牌坊、侍卫室、甬道、地坪、踏步和二百四十多级台阶,选用的也都是金山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上海的人民广场、中苏友好大厦,北京的十大建筑、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等,也无一例外的指定金山石为主体石材。甚至我国第一座输出海外的古典园林,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明轩”,选用的石材也是金山石。所以“金山石”实际是苏州最早输出的资源品牌,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苏州独特的建筑文化和城市风韵。
正庵毁于咸丰年间,太平天国祸乱。同治年间,法华寺僧心慧,发愿重修。文革中,寺再被毁。上世纪九十年代,信众募捐重建。重兴后的静正寺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20平方米。静正寺最有宗教和文物价值的寺院之宝就是天井西面碑廊里六方古碑,这些碑文充分反映了静正寺的历史,也是静正寺的镇寺之宝。民国十六年至十八年,当时的住持广通和尚在此留下了几块石刻书条石。
在静正寺天王殿,其主体石材就是金山石,每块长140厘米,宽36厘米,厚20厘米,据测算,共计用去68块200多吨金山石,平均每块金山石近4吨,这些金山石静静的托起这座东晋古刹,用厚重感描绘着静正寺的悠久的历史文化。
民国李学诗有诗云《静正庵》
在胥口西二里东娄村
东溇重起旧精蓝,竹树云烟四壁衔。
最好晚来桥上立,夕阳胥口数归帆。
李学诗(1874-1930),字希白,云南腾冲人,李根源族兄。毕业于云南讲武堂,于1919年,授陆军少将,获二等龙虎章。因奉命察勘滇缅边界,触瘴,双耳严重失聪,后至苏州与李根源生活至逝世。李学诗文武兼备,著有《滇缅边界记》四卷、《罗生山馆诗集》四卷、《罗生山馆文集》一卷、《治平吟草》诗集四卷。
静正寺伫立于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听听诵经声和晨钟暮鼓,看看守护寺院的金山石,闻闻着淡淡的檀香,置身其间,你会剔除烦恼,身心清净……(李俊锋 江苏苏州摄影报道 作者为高级摄影师、知名文化传媒人、新华社等媒体签约摄影师 多家企事业单位文化宣传顾问 欢迎交流,微信:suzhoulj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