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寺概述
法海寺位于北京西郊翠微山南麓,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完成于正统八年(1443年),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至正德元年(1506年)曾进行过重修。修建者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御用监太监李童,英宗亲赐“法海禅寺”匾额。当时的寺院包括大雄宝殿、伽蓝、祖师二堂、四天王殿、护法金刚殿、钟楼、鼓楼等,现只存大雄宝殿一处。大雄宝殿内壁画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在殿前部,共六组,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祥云,中间为佛国人物,下部为牡丹、莲花等各种花卉,面积60.72平方米;一部分在三世佛像龛背面,分三组,一组为水月观音,韦驮、善财童子、金毛吼、鹦鹉分列四隅,间以清泉、绿竹、牡丹为衬,一组为文殊菩萨,旁立青狮、驯狮人、信士,一组为普贤菩萨,有六牙白象、驯象人、信士相伴,水月观音居中,文殊、普贤居于左右,画面三等分,面积60.75平方米;一部分在大雄宝殿北壁(后壁)东西两侧面上,即法海寺主体壁画《帝释梵天图》,《帝释梵天图》东侧由西向东包括大梵天与持珊瑚瓶、撑幡、捧盘三天女、持国天、增长天、大自在天及天女、功德天及天女、咒师、日天、摩利支天、地天及天女、水天、密迹金刚;西侧由东向西包括帝释天及持花钵、捧盘、撑幡三天女、多闻天、广目天、菩提树神及天女、辩才天、月天、诃利帝母及毕哩孕迦(又名鬼子母)、风天、焰摩天、密迹金刚,面积44.8 平方米。
《帝释梵天图》
法海寺壁画的线条兼具工丽谨严而奔放洒脱的特点。所用的线条基本上是“铁线描”,间用“兰叶描”和“钉头鼠尾描”。画中的线条稳定简练、准确而有运动的感觉。这种绵长洒脱的线条,不仅显示了画家们的艺术修养,也体现了明代寺观壁画的传统和渊源。
作品赏析
文殊菩萨:梵文Manjusri,音译文殊师利,简称文殊,意译妙吉祥。其身郁金色,头戴五髻宝冠,五髻表五智五佛。他在诸大菩萨中智慧、辩才第一,是众菩萨之首,释迦牟尼的左胁侍,他主一切诸佛的智慧。画面宽高俱4.5 米。
左立信士据说为毘舍离国月盖老人,他与五百长者,常入维摩方丈,听不二法门,请西方三尊救国内恶疫。
右立驯狮人,卧青狮。青狮是文殊菩萨乘骑。以狮子勇猛象征文殊智慧、辩才锐利、威猛。
此图线条变化反差极大,有时是放纵豪迈,长达几十厘米的衣纹线条波迭起伏,中间毫无停滞犹豫的痕迹;有时是收敛谨慎,轻描细染,在不足方寸之间镂绣出间不容发的花纹。
《中国寺观壁画白描人物大图范本》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