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说明:本文为大风号说文解理原创作品,抄袭者必究!
天理一词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范畴,多见于古代典籍,古人对此多有论述。这个词在现代也比较常见,经常在生活被人们使用。如现实生活中,人门经常用“伤天理”来评价一个人恶劣的行为或道德品质。这里的天理指的就是社会的伦理原则,或者指通常的道德标准。这解释是人们对天理一词的一般理解。其实,天理一词的含义不仅仅于此,这个词经过中国历代思想家的使用和诠释,其含义非常广泛。作者汇总了一下,在古人对于天理一词的认知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以下作一下简单说明。
首先说一下天理一词的起源。张岱年认为作为哲学范畴的理起源于战国中期,既然理这个字出现的较晚,何况老子之前的人们大多以天道论天,因此,作者认为天和理作为一个连用词的出现不会早于这个时期。天理作为一个连用的词多出现于《庄子》中。如《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中,有“依乎天理”之语,这里的天理指的是牛身中筋骨之间的腠理。
其次再说一下天理的含义。
天理的第一层含义指的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如《庄子》中的“顺应天理”,《韩非子》中的“不逆天理”等,都是这种含义。天理作为自然法则应该是天理一词最初时的含义。如《庄子》中说:
“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
这里的万物之理指的就是万物所遵循的规律。虽然这里天和理并没有连用,但是从理的含义可以反映出《庄子》中天理的含义。
天理的第二层含义指社会的伦理原则或人类的道德准则。如《礼记》中说:
“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返躬,天理灭矣。”
朱熹也把天理作为社会道德的表现。他认为: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最后说一下天理的第三层含义。天理的第三层含义指宇宙的最高法则,即认为天理是宇宙最高实体。程颐、程颢之前,天理一般指的是规律或伦理道德,但是自从二程把理作为宇宙的最高本原后,天理的含义也有了根本性的变化。程颢曾说: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的。”
他还说:
“天者,理也。”
以天为理,说明他认为理是最高的,是万事万物的存在根据,从而把天理作为最高实体。
程颐认为:
“有道有理,天人一也,更不分别。”
这表明他所认为的天理是一个贯通了自然和社会的普遍原理,或者说认为天理是宇宙的普遍法则,是最高实体。这种观点其实已把普遍规律抬高到物质世界之上,把规律实体化了。同时二程也把天理看作伦理道德,但二程把人道提高到天道的意义上来论证人道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这就把人类社会的道德准则夸大为具有本体意义的宇宙法则了,这一点和前面天理的第二层含义是不同的,读者要注意分辨。
总之,二程的天理观认为,自然规律、社会规范、人性及理性虽然各有范围,但实际是统一于普遍天理的。这个普遍的天理支配着宇宙、社会、人类,决定了人与事物的本性,同时又是理性的根源,是宇宙的本体,是最高本原。
文章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文中论述的仅仅是天理含义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其实天理的含义不仅仅于此,有些观点会与文中所论稍有不同,由于受篇幅所限,不再一一列举。文章中许多地方并没有展开,其中有讲不到的地方,希望读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