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但丁,虽然去世至今已经接近700年了,但是他年轻的时候住过的地方现在还在——那就是在佛罗伦萨的但丁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其实是他的家族一向以来居住的地方。
但丁故居
很有意思的是,那天我在但丁的故居门口外面看到摆放着一排鲜花,就沿着墙角放置。这些鲜花是谁放的?原来是从世界各地来到佛罗伦萨的游客,其中有一些人是但丁的忠实读者,为了要向这位伟大的诗人献上自己的敬意,他们来此参观旅游,也就携着一束玫瑰花,放在了诗人故居的墙角。
这个情景真的很有意思。试想如果你是佛罗伦萨的一个市民,你可能从小就住在但丁的故居旁,或者有时候会从那经过,那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
那是一个你在中、小学课本上读到的自己国家、自己民族、自己文化之中最伟大的作家,他的房子居然就在自己家的转角处,每天还能经过,每天还能触摸到课本里读过的这位诗人,他生前曾经住过的这座房子的墙壁,这真是一个很特殊的感觉。
当然了,佛罗伦萨不只有这些名人故居,它更有一座非常有名的教堂——圣十字教堂。
佛罗伦萨圣十字教堂
这间教堂之所以有名,还不是因为它的建筑和修道院是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家作品,而是因为里面葬了一批人,这些人多半都与佛罗伦萨相关,又或者是后来被认为是代表着整个意大利荣耀的名人。
比如,有一位叫阿尔伯提的人物,他是文艺复兴时代最伟大的通才,一位了不起的建筑家。
但丁这位佛罗伦萨的公民,虽然他的遗体并不在佛罗伦萨,但是深爱他的佛罗伦萨人,还是在这座教堂里为他立了一座衣冠冢。
圣十字教堂门口的但丁像
除此之外,还有伽利略、米开朗基罗,《君主论》的作者马基亚维利,以及大作曲家罗西尼,都埋葬于此。不仅如此,还有许多科学家,比如190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现代无线电技术的创发者之一,马可尼(虽然他的晚年存在一定争议)。另外还有费米这位了不起的大物理学家,现代原子弹的设计者及主要创造人之一,它也有一座衣冠冢在这里。
因此,这座圣十字教堂,有人就描述它是属于意大利的“先贤祠”。
1.
先贤祠,源于罗马万神殿
先贤祠指的是什么?当然就是在法国巴黎那座非常宏伟著名的建筑物(最初是法王路易十五兴建的圣日内维耶大教堂,历经数次变迁以后现在成为法国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安葬地),位处法国巴黎的拉丁区,也就是著名的文化区里的核心地带。
先贤祠虽说是巴黎名胜,但是它的名字却是来自罗马的一座古代建筑,那就是万神庙(万神殿,Pantheon)。
罗马的万神庙大概是罗马帝国遗留至今最完整的一座建筑了。当初之所以有这座建筑,其实是古代罗马的一个宗教祭祀场所。
罗马万神殿
自万神殿之后,这个概念就在欧洲流传下来了。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建造这样一座宏伟的建筑物,里面供奉着我们尊敬的众神。
而发展到后来,这些众神再也不是古代希腊人、罗马人所信仰的那些奥林匹亚众神,而是属于一个国家,一种文化,甚至是属于全人类的“众神”。
这些人之所以能够被称为“神”,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是神,你可以说是因为他们是“神人”,如果没有这些神人,我们不会有今天身边所能见到的一切。正是这些“众神”,缔造了我们的过去,塑造了我们的现在,影响了我们的将来。
罗马的万神庙里也的确埋葬了一些名人,尽管数量没有那么多。
比如意大利统一之后的第一任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对于这位统一意大利的国王,外国人所知可能不多,所以外国游客到了万神庙,也不一定会太注意他的坟墓。这时候大家更关注的可能是另一个人,那就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菲尔。拉菲尔的老对手,米开朗基罗被葬在了老家,而来自佛罗伦萨的拉菲尔却被葬在了罗马的万神庙。
罗马万神殿内拉斐尔之墓
最有趣的是,在他的坟墓上有一段碑文,那是当时他去世入葬时,为他撰写墓志铭的一位诗人所留下的一句名言,这句话是这样说的:这里躺着拉菲尔,他在生的时候,大自然害怕自己会被他超越;当他死去,大自然又开始担心自己会不会也有消亡的一天。
这句话写得真是太厉害了。
2.
曾经的先贤祠,
一个政治游戏的竞技场
我们回头再说说巴黎的先贤祠。巴黎的先贤祠,其实原本设计以及建造的目的和我们今天的想法很不一样。
我们今天认为,先贤祠是一个供奉法兰西国家民族文化英雄的地方,但是,一开始其实这座建筑是法国的国王路易十五,打算造出来献给巴黎的一位主保圣人的一所教堂。
法国巴黎先贤祠
可是等它真正建造完成的时候,已经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时候了。
所以,在法国大革命那么激进的革命浪潮当中,他们就想改变这座教堂的用途,于是直接把它当成了一个供奉国家革命者、革命英雄的地方。
在那段时间,这座建筑物完全从一间教堂变成了一座世俗化建筑,从一座宗教的建筑变成了一座政治的建筑。而到底谁能葬于此,也就变成了一个非常政治性的问题。
也因此,当年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况,一些革命英雄、革命先贤被埋葬在了先贤祠,没多久却又被搬了出来。
举个例子,非常有名的激进派领袖马拉,有关于他的画作《马拉之死》想必你也很熟悉。他被人谋杀之后,遗体曾经短暂地被埋葬于先贤祠中,但是后来由于政治风向的转变,当年和他对立的那帮人上台了,于是他的坟墓又被迁了出去。
就这么来来回回,过去的巴黎先贤祠完全沦为一个政治游戏的竞技场。
但是随着时间流逝,这里也渐渐起了一些变化。先贤祠埋葬的再也不是一般的政治人物,而是从广义上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的了不起的伟人。
历史上其中一位起到最关键作用的,那就是大作家雨果。要知道,在历史上,恐怕任何国家都很难再见到像雨果这样的一位作家,以及他与他的国家之间的关系了。怎么讲?
3.
先贤祠成为今天的先贤祠,
从雨果的入葬开始
雨果在世的时候,他就已经被法国人认为是属于他们国家的英雄,国家的骄傲。
举个简单的例子,1878年雨果轻度中风,后来身体就不太好,结果当法国大众听说了这件事,就有非常多人写信、写明信片以表达慰问,数量之多,雨果回复都来不及。
1881年2月,雨果迎来了自己79岁的生日,巴黎举行了极其盛大的庆祝巡游,老百姓们甚至向他献上一个瓷花瓶,这种瓷瓶通常被称作“统治瓷瓶”,什么叫“统治瓷瓶”?这是传统上法国人献给国王的一种贡品,他们却把它献给了雨果,这就相当于认为雨果就是他们国家的国王。
当天游行持续了6个多小时,共计有60万法国人经过雨果家的楼下,为他欢呼,同时祈祷他身体健康。也是同一年,巴黎还决定要把城市其中一条大街改名,就叫做“雨果大街”。
也就是说,这是当一位作家尚在世的时候,城市就已经把一条街道献给了他。
雨果在世的最后几年,读者们继续写信给他时候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信封上有了一个标准化的格式——
信封上就只写着两个信息,一是致维克多·雨果先生,二是地址就只写着巴黎雨果大街。
可以想象,这是一件多了不起的事情,只要写寄给这个作家,谁都知道这位作家是谁,而且地址写的还是他自己名字命名的大街。
到了1885年5月22日,雨果去世,享年83岁,你知道那个时候法国发生了什么事吗?总共有200万人集体为他送葬。
1885年,巴黎雨果葬礼现场
雨果原本生前的遗愿,是希望大家能为他举办一场穷人的葬礼即可。他想把自己的财产拿出来捐给穷人们,然后希望能用一般贫苦大众的棺柩和灵车,把他送去一块普通的墓地入葬就可以。
这就是雨果的意愿,也充分表现出了雨果这位大作家那种伟大的心灵。可问题是,当时的法国总统和法国民众不肯,他们觉得我们的国家英雄怎么能如此简陋仓促下葬,所以就办了一场200万人参加的大游行。
于是,雨果的棺柩上披着黑纱,穿过凯旋门,一路送到先贤祠下葬。
从这一刻开始,先贤祠才成为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先贤祠——那就是一个主要供奉在法国历史上无可争议的伟大人物,只有这样地位的人,才能被葬于此。
从此,先贤祠也就变成了一个法国人民用来回顾他们的历史,用来在此认知他们的国家精神,在这里培养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骄傲感的一处地方。
4.
入葬先贤祠往往引起巨大社会争论
当然,后来看到先贤祠里还葬下了许许多多名人。
有些名人的入葬也是有争议的,比如居里夫人,她被葬于先贤祠已经是1995年的事情了,但她居然仍是第一位入葬先贤祠的女性。
这也引起了当时很多人的不满,认为先贤祠里全是男性,居里夫人一位女性入葬于此,恐怕不合适。
入葬先贤祠总是会引起很大的社会争论。从权力上而言,在法国有权决定将哪一位过世之人葬入先贤祠,其实是法国总统的权力。
可是,法国总统也不能独断独行。首先,国会可能会强烈反对;其次,准备被送进先贤祠的那位法国伟人,他/她的家人或后人也可能不赞成。
哪一位法国历史上的名人要进入先贤祠是被议会否决的呢?你可能想不到,居然是笛卡尔。可是我也不太知道这是为什么。
那么,谁又是因家人反对而无法葬入先贤祠的呢?
那就是法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
加缪的儿子不赞成加缪入葬先贤祠,让当时的法国总统萨科齐吃了个闭门羹,加缪儿子给出的理由是:我爸爸一辈子是个反叛的人物,对国家有很多意见,我绝不希望他在死了之后还要用这种方式来间接地为这个国家服务,我相信我爸爸也是不愿意的。
阿尔贝·加缪
随着时代的演进,不同年代的价值观也会影响谁能进入先贤祠。
比如2002年,法国大作家大仲马也葬入先贤祠了,但这距离他死去已经132年了。
我们今天大概都认为《三剑客》《基督山恩仇记》的作者,大仲马他的遗体入葬先贤祠肯定没问题。不过,很多人并不这么看,因为认为他就是一个通俗小说作家,他的成就与左拉这些大作家根本没法比,这就产生了诸多争论。
此外,2011年,有一个人物叫艾梅·塞泽尔,他本身是法国殖民地马提尼克岛出身的人,这位伟大的黑人诗人、作家一辈子都在猛烈批判法国的殖民主义。
而正是这样一位终身都在批判法国殖民主义,可能某些人会认为是一个非常不爱国的人,他的遗体也进入了先贤祠。
这其实是在表明,法国现在要面对自己的殖民遗产,要对自己展开一次良心以及道德的批判。也借着艾梅·塞泽尔的入葬来表明,今天的法国再也不是过去“白人至上”的殖民宗主国了,这是一次属于他们的良心的救赎。
5.
英国西敏寺,
展现国家精神面貌的一个特殊地点
说完先贤祠,那就不得不提一提英国的西敏寺(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可以说,西敏寺就是一个规模更加庞大的国家英雄公墓。
这里除了一些早期的英国国王、英国首相,以及重要的政治人物之外,几乎全世界游客来到西敏寺,关心的都不是过去多么厉害的政治家埋葬于此,毕竟政治家活着的时候可能威风一时,但死后,大众往往很容易就忘却了。
真正能让西敏寺的墓葬群闻名于世的,其实只是其中一个角落,那就是非常有名的诗人角。
诗人角里入住的第一个就是英国文学之父乔叟,可他当年并不是因为文学成就才进入西敏寺的,而是因为他当年在皇宫任职,而且就住在西敏寺旁边。
可是自从乔叟进入之后,围绕着他的墓的周边就开始陆陆续续有不同的文人、艺术家、音乐家被葬进去了。
比如英国的大诗人奥登、布莱克、拜伦,还有小说家狄更斯,以及伟大的现代诗人T·S·艾略特,英国字典的第一个有名的编撰者塞缪尔·约翰逊,还有诗人济慈、吉卜林(英国作家及诗人)、弥尔顿(英国诗人、作家),以及伟大的演员劳伦斯·奥利维尔,诗人雪莱、华兹华斯等等,一大批数都数不完。
于是,去西敏寺里搜寻他们的坟墓或墓碑,就变成很多游客很喜欢的一件事。常常在西敏寺一待就是很长时间。
英国西敏寺
当然,西敏市并不是只有这些文人、作家、艺术家,还有很多了不起的科学家,比如牛顿、达尔文以及最近才入葬的霍金教授。
所以,西敏寺就像英国国家向自己的国民,以及向自己的历史展现出自己国家的精神面貌的一个特殊地点。
有趣的是,这里面有一个人物,我会特别介绍一下,那就是伟大的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
亨德尔晚年死在英国,当年他在英国的地位相当崇高。
那个时候其实他已经上失去了势力,而且据说境况不太好。于是他留下一份遗嘱,要求死了之后埋葬在西敏市的诗人角,也就是乔叟的身边,而且还要立一座雕塑去介绍他最有名的作品《弥赛亚》。
可是要知道,那是什么年代?那是1759年。在当时,一般而言音乐家的地位不会有多高,更不要说一个已经有点晚景凄凉的亨德尔,这个时候他居然提出要求入葬西敏寺,而且还要求有雕塑来纪念他的作品。
没想到的是,当时的当局居然答应了。为他举行了一场国葬级别的葬礼,送葬者也都是一些达官贵人,总共有3000人。这真是很奇特的一件事情,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这么一位大音乐家在死后获得如此荣耀。
那么,到底谁有权决定谁能够入葬西敏寺?是英国政府吗?是英国王室吗?都不是,居然就只是西敏寺自己的主任牧师。
为什么英国人不像法国那样把这个权力交给总统呢?难道主任牧师能够代表全英国人吗?但是有意思的是,主任牧师的决定好像还真的很少犯错。
比如就最近霍金的入葬也曾引起过争议,当然不是说霍金的地位和科学成就不够显赫,而是因为霍金应该是个无神论者,不信神。
那么,把他的遗体葬入教堂,这到底是否恰当?
关于这一点,现任西敏市的主任牧师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说:我也不清楚霍金到底是不是无神论者,他可能相信上帝,也很有可能不相信上帝,但是他能够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我相信在这个成就之中,上帝一定是默默参与进去了的。
霍金入葬西敏寺
在我看来,欧洲这几个国家,对待自己历史的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他们会建造这样一些殿堂,来集中供俸以及致敬自己国家在文化中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伟人。也会在特殊的时候给予特殊的变通。
有时候你会感受到,他们常常能以超脱的态度,去看待自己国家过去的历史。
就像巴黎的先贤祠里,埋葬着伏尔泰和卢梭的遗体,这两人生前的关系太复杂了,既是朋友,更是老对手。然而,现在他们的坟墓却是面对面的,就这样相对着放置在先贤祠中。
历史过去了,他们之间的种种恩怨,谁也不再计较了,重要的是,他们一起创造了法兰西国家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