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NO.1190
作者:游天婵
审核:喵大大 编排:杜大大
据说,女人都是水做的,而广东人则是糖水做的。
没来过广东的人一定想不到,糖水是一种深入广东人灵魂的信仰。街头巷尾遍布的糖水店,一定会让北方人惊讶,糖加水有什么好喝的?
错错错,小编要解释一下,广东人所谓的糖水不是“糖+水”这么没有想象力的食物,就像广东人所谓的“粥”,绝对不能与北方人的“稀饭”“白米粥”等量齐观。
糖水,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喝的,糖水和老火靓汤、凉茶一起,成为“广东三大神水”。
一年到头,无论冬夏,广东人民总是要买碗糖水续命。
01 糖与甜的广东
糖水在广东之兴,绝非偶然。
没有糖,何来糖水?糖水的灵魂就是那一股甜味儿。
广东这地方虽然常常被人斥责为蛮夷之地、烟瘴之地,但广东确实盛产各种奇珍异宝。
根据季羡林老爷子的考证,蔗糖技术起源于古代的印度。但至少在东汉,著名的老广杨孚,此公乃东汉时南海郡番禺人,写了本《异物志》。
书中记载:“(甘蔗》长丈余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饴饧,名之曰糖”。不过,这个时期的蔗糖,根据零散的史料记载,是将甘蔗汁曝晒于阳光之下,变成粘稠的半固体形状,还不能称之为蔗糖。
长期以来,用来制糖的主要原料是甘蔗,而甘蔗只能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寒冷地区则不能种蔗制糖。对于甜的渴望催促着广东人研究制糖技艺,到了宋朝,广东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产糖区。
南宋的《糖霜谱》中提到全国五个产地,其中之一就是广东番禺。
《元一统志》记“蔗,番禺、南海、东莞有,乡村人煎汁为沙糖。”
到了明清时期,广东的制糖业成为全国扛把子。
▲《天工开物》中的土法制糖示意图
珠三角密布河网,温热湿润,十分适合甘蔗的种植,在许多地区,蔗田和禾田平分秋色,制糖作坊遍地开花,“遍诸村岗垄,皆闻戛糖之声”。
再加上广东人天生的商业嗅觉,以及在市场经济逻辑驱使下的勤奋拼搏精神,广东的制糖业很快就形成细化分工,专业化生产,从自给自足变成商品经济,广东食糖成为行销国内外的重要商品。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云:“凡甘蔗有二种,产繁闽广之间,它方合并得其什一而已”。说的就是广东福建特爱产甘蔗,其它地方的合起来都只占两地所产的一丢丢。
▲甘蔗
粤糖和闽糖俨然已成为全国之首,鸦片战争前后,广东的年产糖量已达到4000万-4500万斤,这跟今天当然不能比,但在一切都是手工作业的年代,这是个非常可观的数字。
糖业兴旺,广东也嗜甜久矣。粤人的日常生活中甜食是必不可少的,婚丧嫁娶,宴请宾客,也总少不了奉上甜食。
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说“大抵广东人饮馔多用糖”,也提到大量甜食,如:茧糖、窠丝糖、糖通、吹糖、糖粒、糖瓜、飨糖、糖砖、芝麻糖、牛皮糖、秀糖、葱糖、乌糖等等。
话说回来,鄙校食堂(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的金拱门大学)总爱在番茄炒蛋里放糖,为我的北方室友所不容。
鸦片战争后,广东本土糖业衰落之势“如水下,势不可遏,各埠糖价皆落”,但人们对甜蜜的追求并未减退。
“甜”成为根植在广东人灵魂深处的骄傲,广东人对于甜的向往仍然势不可挡。
▲2016年成品糖产量分布图,云南广西早已从广东福建手中接过糖业龙头的大旗
02 广东糖水大观
拥有丰富蔗糖资源的广东,在历史上自然发展出来一系列眼花撩乱的甜食。
其中的精髓,就是深具市民精神的“糖水”。
在清末,糖水势力崛起。街边出现了卖传统糖水的小贩,用只大木勺为顾客舀糖水。
传统糖水所用的原料有红豆绿豆、红薯芋头等,大多都不是稀罕东西,价格十分友好,贴近人民群众。糖水势力随后迅速壮大,成为了单独的行业,各式的糖水店也遍地开花。
店家也各具特色,有啥都卖的,有卖最受欢迎的经典款的,也有专卖某种糖水,只打一个招牌的,不愁招不来客,总有一款适合你。
当然顾客也可以发挥想象力自己搭配,水果、坚果、奶制品、豆类、薯类,来哪样都行。
经典款包括红豆沙、绿豆沙、番薯糖水、芝麻糊、花生糊、杏仁糊、冰糖雪梨、马蹄沙、香芋糖水等等。
特色系列也不少,像是梁效记卖炖奶,行时店主打桑蜜生蛋茶,西堤二马路林记专卖龟苓膏,陈珠记专卖跳壳绿豆沙,友记则专卖香草绿豆沙,潘蓉记的杏仁糊和杏莲糊是一绝。
可不要小瞧平平无奇的绿豆沙。陈珠记选用张家口绿豆作原料,用大瓦煲煲,火力很猛,绿豆在滚水和蒸汽中翻腾,绿豆壳就从盖孔中跳出,所以叫跳壳绿豆沙。
到了民国二三十年代,糖水迎来了黄金期,材料越来越丰富,从香港和外洋进来的异域食材得到利用,更多的新糖水也被研发出来。
奶制品成为了时尚Icon,有窝蛋奶、炖奶、奶茶、姜撞奶、奶连、金银奶等,还出现了咖啡奶,一些店还在菜单中加入了蛋糕等西式甜品。鸡栏街上有大良辉记和梁辉记两家,对着门,都卖双皮奶,又各有特色,俱称一时。
03无缝契合的饮食文化
糖水能如此顺利地征服广东人民,除了好吃好看以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广东饮食文化的无缝契合。
广东人最爱什么?赚钱、吃、养生。
广东燥热潮湿,容易上火,不宜用药大补,温和的食补更为适合。同时,食补也应该顺应四时,将食品性质与季节和天气的变化配合起来,方能达到滋养身体的目的。
广东糖水完美地符合了上述原则。
春季养生以养肝调气为主,应食枸杞决明子糖水、木瓜炖雪蛤等;夏季养生以养心安神为主,宜食海带绿豆汤、马蹄西米露等;秋季养生以润肺为主,宜食川贝枇杷雪梨糖水、木瓜炖银耳等;冬季养生以滋阴补肾为主,宜食黑芝麻糊、桂圆红枣汤等。
传统的食疗养生文化既是广东糖水的基石,也是糖水发展的助力。
现在糖水已经是广东养生经重要组成部分了。
不过当然了,对于吾等吃货来讲,什么养生,什么滋阴养颜,其实最后都是减轻我们吃吃吃的心理负担的理(jie)由(kou)。
▲今日饮咗糖水未啊
天下人都知道“食在广州”。如果要论富贵官宦人家中的宴请,那些玉盘珍馐中的美食,相信各大地方菜系都有切磋的余地。
我总觉得民间的小吃更能代表一个地方文化的精髓。一份牛杂、一叠肠粉、一碗糖水,又或者是茶楼里简单的“一盅两件”,那些根植于街头巷尾的民间美食,那些拿不到席面上、冒着烟火气的小吃,才埋藏着最为温情的街坊故事。
在北京被朋友拉去吃过一轮小吃后,笔者深刻体会到北京人民对美食的定义如此宽容,一碗豆汁儿都能喝得热泪盈眶,让关于美食的一切话题都成为尬聊,无法继续。
想想还是广州好,天下兴亡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吃完一碗糖水,穿着拖鞋,扬长而去……
1.韩伯泉:《广东传统饮食风俗概观》,《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
2.高宪枫:《广东糖水的研究》,《饮料工业》2009年第6期。
3.刘丹:《中国古代糖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经济史专业,2009年。
4.周正庆:《清代广东糖业国内营销网络试析》,《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5.冼剑民、谭棣华:《明清时期广东的制糖业》,《广东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6.王美怡:《糖水铺》,《广州日报》,2016年5月12日。
7.《广州糖水究竟有几巴闭?这一小碗中,装的是人生!》,《广州日报》,2019年4月26日。
内容
| || |历史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