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鲁迅,一般人对于失败者的淡漠,真是寒风刺骨
我对于鲁迅先生的文学的热爱,从中学开始,便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迷恋到一定地步以后,我甚至开始生搬硬套起先生的遣词造句来。其中的白描手法对我的影响最大,以致尔后一旦描人外貌,便总是诸如“面若重枣,唇如涂脂”,“双耳垂肩,双手过膝”之类,以至于我的语文老师和我交谈时也不免洞察一切的问上一句:“你的作文风格是在模仿鲁迅吗”?
年岁渐长,再看《孔乙己》,又愈发怜悯其仅存的文人的酸臭气息。一心想要在一穷二白的窘迫境地下保持一文不值的清高气节,却又连店小二也要冷眼相对,十分鄙夷;总是穿着满载补丁的长衫以示与众不同的身份,然而站着饮酒却又将自己陷入进退维谷的深渊;精通“茴”字的四种写法,本想借此大显神通,却怎料无人问津,转而饱受非议。
种种表明,孔乙己的存在就是一份教科书般的矛盾体范例。想往上走却步履维艰,若向下退又心有不甘,一来二去,反倒成了上下共同的笑料。于是,每当他进店饮酒时,店里便充满着快活的气氛,连地位低下,处在社会底层的店小二也可以畅所欲言,大方对其进行调侃。然而他不在,店里的日子也照常过。悲哉乎,悲乎哉!
孔乙己本尊后来确乎死掉了,但孔乙己的精神却流传了下来,并且发扬光大了!而今拾人牙慧,食古不化者大有人在,其本性仍旧自恃清高,然而鸿儒不屑与之谈笑,白丁亦羞于与之往来,于是他们不以为耻,反倒自觉有些出类拔萃了起来。再回想之前我所写的“了罢”,“矣”之类,便幡然大悟,叹声哎呀,差一点连自己也要着了孔乙己的道了!
可是,现在的我们摆脱了封建制度。便不再有孔乙己的悲剧么?仿佛很多人是对孔乙己怀着些许嘲笑的。自视清高,又不能脚踏实地。于是大多数观点是: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可又是个迂腐之人。看不起底层人,又挤不进上流的人。偷书,又不好好工作。可我却对他嘲笑不起来。从路灯下回头看,我看到了孔乙己的影子。又看,这影子何止一两个?这是成功逻辑的冷漠。而你我,就从这样的逻辑中成长起来,一生难以摆脱。
大概将《孔乙己》的中心思想总结的最明白的就是鲁迅本人。他说,“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孔乙己只是个苦人,就像我们很多人一样,他永远不该是个可笑可哀之人。可笑可哀的,是这凉薄的社会。而这样的一般社会的凉薄之处,更多地不是四书五经的封建道德,而是一种定义人时凉薄的逻辑。是的,封建文化可以吃人,可我们至少可以捉得住。冷漠的成功逻辑更可以吃人,而我们捉不住。
孔乙己其实不是一种符号化的悲哀,他只代表了曾经以及当下的一个阶层,一种心态。中庸文化其实未尝就百利而无一害,“之乎者也”也叹不出别人的尊敬与内心所希冀的未来。有时候,脱下满是补丁的长衫,不去想“茴”字有几种写法,聚精会神的饮酒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