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说戏曲表演之不易,非须经过长期训练不可。衡量一个剧种是大剧种还是小剧种、一个戏班是职业戏班还是业余戏班、一个艺人是受过科班训练还是半 路“下海”,其表演基本功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然而,一个戏曲艺人要想走红,成为有票房号召力的名角,仅有大家都须掌握的行当基本功还不行,还要有“绝活”。



绝

活



所谓绝活,有两层意思,一是只有少数艺人掌握的演技,如“变脸”、“吹火”等;二是为某个艺人通过艰苫卓绝的训练与天赋的领悟能力独自创造出来的演技,除他之外,再无人会,即使他愿意教授,也无人能传。“绝活”在戏曲的演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极受观众欢迎。戏曲演出中的喝彩声,相当多的是对“绝活”的赞赏。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戏曲表演中一些常见的“绝活”。
变脸
中国戏曲所有的绝技绝活中,川剧中的变脸应该是观众最为知晓的一种绝技了。其实,“变脸”这一特技在历史较长的地方戏中都有,只是各有各的方法,豫剧中就有大变脸与小变脸之分。
川剧的变脸有四种形式,其中吹灰变脸与抹色变脸和其他剧种差不多,不同的是扯容变脸和运气变脸。“扯脸”是目前川剧中最常见的变脸方法,也有一定的难度。演员表演中要注意粘脸谱的粘合剂分量,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另外就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掩观众眼目。“运气变脸”就更难了, 传说已故川剧名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司马懿大兵退去以后,他能够运用气功而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
目前变脸已经成了川剧的特色招牌,近年来还传到了国外,但有低质泛滥之势。鉴于此,文化部已经正式出文,将川剧变脸艺术列为国家二级机密,这也是中国戏剧界唯一一项国家机密。





变脸表演有很强的观赏性,几乎成了川渝一带的文化符号。在央视版《笑傲江湖》中,四川青城派掌门余沧海就被改编成了一个在发功时会换上川剧脸谱的狠角色。

正在和练成辟邪剑谱的林平之对视的余沧海,下一刻要惨了
吹火
吹火最早是秦腔中独有的,虽然在川剧中也有不少吹火的表演,但是这里需要强调一下的是,正如变脸之于川剧,吹火是秦腔表演的看家本领。
吹火一般是花脸人物扮演神怪时从嘴巴里喷出火花的一种表演方式。演员嘴边装有一根装有松香粉末的圆管,从外边点火,一吹就有火花喷射出来。

还有一种是旦角在呈现复仇冤魂形象时才会使用到的,旦角把棉纸包松香粉末,剪口朝外放在嘴里,气息平稳地向另一个拿着火把的演员吹松香粉末,让粉末飞扑烈火,形成一团熊熊烈火。

水袖功
在戏曲舞台上,水袖功应该是一种传统的,也是观众常见的一种绝技,常常会引来阵真掌声,也是中国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
戏曲服装中的蟒袍、官衣、褶子、帔等多在袖口上缝有一段白绸,称水袖。演员可以利用水袖的舞动以表现剧中人的感情和增加形象的美感,有时也用作对乐队的示意和交待。水袖技巧的基本要领在于肩、臂、肘、腕、指等各个部位的协调配合,熟练掌握水袖的性能,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有经验的演员在水袖技巧上各有自己的创造,如程砚秋曾将水袖的技巧归纳为勾、挑、撑、冲、拨、扬、掸、甩、打、抖等10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结合,可以表现人物的多种情绪。有些地方剧种的水袖较长,舞动起来更具特色。


点击查看水袖功视频
扇子功
所谓扇子功就是由扇子的舞蹈動作,可以传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但要能灵活运用扇子,则必須经过专门的训练才行,這种基本功的训练称为"扇子功"。
扇子常用的動作有摇扇、抖扇、举扇、插扇、托扇、抛扇、转扇等。戏曲舞台上常用的扇子有折扇、圆扇、羽扇等,各个行当都有扇子功,但以小生、花旦最常用到。几乎所有的戏种都有扇子功,尤其是以京剧,蒲剧,越剧等最为善长。

打出手
指戏曲表演中以一个演员为中心,其他演员配合他(她)做刀枪等器械的抛接动作,再加上锣鼓,制造一种战斗气氛。“打出手”者多为旦行中的武旦,多用于神话戏中,表现神仙运用法宝斗法。


纸幡功
通常被大家叫做“甩纸幡”,演员在背后插上数米长的白色纸幡,根据不同心情进行各种甩功展示,这样的原理有些像翎子功,完全是考演员的功夫,因为演员要利用相关的技巧和脖子、肩膀以及全身的力道,来让柔软的纸条听自己的话,让它前后甩,它就不能左右甩。

翎子功
翎子,是插在盔头上的两根约五、六尺长的雉鸡翎,除起装饰作用外,还通过舞动翎子,作出许多优美的身段动作,借以表现人物的心情、神态。翎子功,即舞动翎子的技巧、功夫,俗称“耍翎子”。生、旦、净、丑各行脚色都用,小生用得最多,故有“雉尾生”(“翎子生”)一行。插戴翎子的多为英武(如周瑜、穆桂英)、勇猛(如杨七郎)、慓悍(如典韦)或暴戾(如屠岸贾)的人物。

顶灯
演者将一盏油灯点着,置于头顶,耍各种动作。跪地、行走、仰卧、钻椅、钻桌、上桌等,均很自如,并能使油灯不掉、不洒、不灭。一般是丑角的表演绝活,这全凭演员脖颈的平衡技巧。如果掉下来,可真是会烧到自己的。

椅子功、甩大旗
椅子功指戏曲演员利用椅子所做的各种高难度动作的技巧。甩大旗则是一个演员舞动手中的大旗,其他演员随大旗的舞动做翻滚动作,用于表现战斗场面。如果众多演员同时甩大旗,场面也是相当震撼的。



耍翅帽
帽翅功表演身段特技,又叫耍纱帽翅。以颈部为轴心,带动头上的纱帽翅或上、下摆动,或左、右旋转,或前、后绕圆圈。有时耍单翼,有时双翼同时旋转搅动。耍时帽翅欲停则停,欲动则动;或停或动,灵活自如。常用于表现剧中人物冥思苦想、内心矛盾斗争、犹豫不决或兴奋喜悦等情绪。也是一种比较传统的绝技.京剧,蒲剧,晋剧等剧种的演员的帽翅功甚是了得,是非常让人赏心悦目的。

跷功
跷鞋是仿照古代妇女的小脚形状,以木料的或布料制作而成,外套绣花鞋,套着大彩裤把真脚盖住,将小脚露出,以一种特殊的表演手段,表现出古代妇女行走时的婀娜多姿。跷功,即脚上绑木质小脚,模拟缠足行走。

宝剑出剑和收剑
大多是武生使用。人物手拿宝剑鞘,把宝剑扔向高空,随后把剑鞘背在身后,空中的剑准确无误的落回鞘中,突出人物武艺高深。还有在对打过程中,一方将剑扔出正好落入另一方举着的剑鞘里,这种特技一般出现在猴戏表演中。类似的还有耍鞭、耍锤等。

手绢功
手绢功要是有人问,哪个剧种耍手绢耍的最好,我想很多人都会说是二人转吧。

其实,很多剧种的演员都可以把手绢功运用的出神入画.手绢功是表演身段的特技,也是基本功的一种。源于二人转,吉剧又有所发展。
手绢是舞蹈道剧,有四角和八角两种。耍法有里外翻花、里外挽花、抖花、转绢、托绢、踢绢、弹绢、指转绢、顶转绢等。近年来多用镶亮片的双层八角手绢发展出各种样式的手绢出手,技艺高超,特色浓郁,起到烘托戏剧气氛、刻画人物感情的作用。
除了介绍过的,据不完全统计,各种戏曲表演中的“绝活”至少有三百多个,不同的剧种多寡不一 。总的说,历史在两百年以上的剧种多一些,而剧种愈年轻,“绝活”愈少;还有净丑行当在表演中地位较高的剧种也会多一些,反之,则少一些。不管是哪一种戏剧的哪一种“绝活”,亦或是基本功,要做到台上一分钟表演,台下十年功这一点可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