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藩篱——崔白与北宋花鸟艺术变革

崔白(约1004年~1088年),字子西,濠梁人(今安徽凤阳),北宋前期著名花鸟画家,生活在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神宗熙宁初年为画院艺学,元丰时为画院待诏。他「好古博雅」,是一位富有学识素养的画家。艺术创作上他不受戒律的束缚,勇于革新,糅合徐黄二体,别创一种「体制清澹,作用疏通」的画风。崔白擅长画花鸟蝉雀,其代表作品有《寒雀图》、《禽兔图》等。

宋 崔白 寒雀图卷 绢本设色 纵二三·五厘米 横一〇一·四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宋 崔白 寒雀图卷 绢本设色 纵二三·五厘米 横一〇一·四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寒雀图》是崔白的杰作,一枝偃仰曲折叶子已经落尽的老树横亘于画面,说明这已是隆冬时节,但是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并不感到冬天的寒冷,依然在老树枝头鸣跳嬉戏,给寒冷的冬天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另一幅《禽兔图》以野兔、山鹊、榭叶树、风竹、劲草和陂陀为内容,在一段荒丘疏林处鸟兽巧置,所描绘出来的景象正是深秋时节,野外荒郊人迹罕至,叶落草枯,树枝摇动,一只野兔惊慌地回头望着两只活泼的喜鹊,一只喜鹊落在枝上,扑动着翅膀,倾斜着身子鸣叫,另一只似是刚刚从枝上飞起,又要往枝头上落下去。画家充分刻画出秋风萧瑟中动植物的神情韵致,使画面呈现出活泼的生机。北宋绘画评论家董逌在《广川画跋》中论及崔白的《寒雀图》时就说:「崔白画蝉雀,近时为绝笔。」以上两幅作品可以说明董逌的品评并非过誉。

宋 崔白 禽兔图轴 绢本设色 纵一九三·七厘米 横一〇三·四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崔白 禽兔图轴 绢本设色 纵一九三·七厘米 横一〇三·四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初年,代表院体风格的「黄派」花鸟画占统治地位,特别是黄荃的长子黄居寀,最受皇帝宠遇,官至翰林待诏、将侍郎、诚太子议郎,受赐金鱼袋,并且掌握院中部分人事大权,他以自家的艺术准绳来衡量院中其他花鸟画家,并决定其能否在院中立足。据说就连徐熙的后代徐崇嗣都不得不放弃自己祖传的艺术,而去追求黄派艺术,达到「不复能瑕疵」的程度。

宋 徐崇嗣作品

宋 徐崇嗣作品

宋 徐崇嗣作品

宋 徐崇嗣作品

正因宫廷内用作「赏阅」的黄派绘画颇为流行,从而稍后的黄派继承者,不免因陈蹈袭,使院体花鸟渐趋萎靡僵化。花鸟画这样发展下去,势必变得单调、沉闷。这种一花独放的「黄氏体制」不去掉,画家个人心情不能稍有放逸,胸臆不能舒展,创见则无法表现出来,花鸟画的创新发展更无从进行。这种形式直到北宋中期熙宁、元丰年间,崔白在画院中「变法」,以及吴元瑜、赵昌、易元吉等画家的出现,才使两宋宫廷花鸟画开始具有了自己的时代特色和风貌。据《宣和画谱》记载:「图画院之较艺者,必以黄筌父子笔法为程式,自白及吴元瑜出,其格遽变。」这里的「白」即崔白。这是很了不起的变化,是花鸟画在北宋时期的一大进步。

把崔白的《寒雀图》和黄筌的《写生珍禽图》两相比较可以看出,崔白状物更为真实生动。《写生珍禽图》和《寒雀图》中都有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两者十分相似,但细做比较不难发现,黄筌的鸟雀好像一只纸糊的风筝,而崔白所画则明显生态盎然了。

五代 黄筌 写生珍禽图卷 绢本设色 纵二三·五厘米 横一〇一·四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 黄筌 写生珍禽图卷 绢本设色 纵二三·五厘米 横一〇一·四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宋 崔白 寒雀图卷 局部

宋 崔白 寒雀图卷 局部

《寒雀图》中对季节的描绘也极为真实,图中老树叶子已落光,这暗示隆冬的来临。此外,从《禽兔图》中凋零的树木和秋风萧杀的景象,就可知画家描绘的是深秋或初冬的原野。这种对物象形态的生动描绘和对季节的真实把握,说明了画家善于观察生活,把欣赏自然所引起的感触巧妙地表现出来。画家在表现生活物象的同时,真实地抒发出超乎物象的不同情感,使作品在图像之外具有某种更深层次的含义。这同五代时期的绘画大有不同,比起院画中一味沿袭的「黄体花鸟」更真实生动、更富于生活情趣。

宋 崔白 寒雀图卷 局部

宋 崔白 寒雀图卷 局部

宋 崔白 禽兔图轴 局部

宋 崔白 禽兔图轴 局部

从题材上讲,崔白亦有所创新。郭若虚说黄筌:「多写禁蘌所有珍禽异鸟,奇花怪石。」而崔白所选题材多是身边平常之物。崔白出身低微,早期作为民间画工,迫于生活的压力,以艺谋生,练就了他善于观察、善于写生的本领。崔白喜画「花鸟翎毛,枝荷袅雁」,《宣和画谱》记载他二百四十一幅画,几乎都是野鹊、败荷、秋圃之类,看似平淡,却极富生活气息。《寒雀图》和《禽兔图》这两幅作品造物的景色都是客观现实的真实写照。

宋 崔白 寒雀图卷 局部

宋 崔白 寒雀图卷 局部

崔白的革新对北宋宫廷花鸟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画院中人到院外的文人士大夫画家,从者甚多,他们从「黄家富贵」一统天下的风格中走出来,开始崇尚新意,深入写生、写实,这种趋势到了后来的宋徽宗赵佶那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宋 崔白 寒雀图卷 局部

宋 崔白 寒雀图卷 局部

崔白还善于画面形式美的营造。《寒雀图》在构图上把雀群分为三部分:左侧三只,已经憩息安眠,处于静态;右侧二只,乍来迟到,处于动态;而中间四只,作为本幅重心,呼应上下左右,串联气脉,由动至静,使之浑然一体。《禽兔图》中野兔回望,喜鹊惊起,草木飞动,作者都能准确地摄取动态中的一瞬,也许画面过后还有更加动人心魄的事情发生,但是画家没有选择之后的场景,而是精心剪辑了这即将发生而未发的一幕,变数将生而未生,这正是风雨欲来,西风满楼,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凝固的画面中暗流涌动,充满了动势和张力。此外,崔白在他的作品中还善于利用对比、变化等形式手段,如《寒雀图》中老树干的横斜平直与麻雀形体的浑圆柔润对比,使树干在形骨轻秀的鸟雀衬托下,显得格外浑穆恬澹、苍寒野逸;《禽兔图》中枯木上的两只鸟和地下一只引首仰望的野兔,在构图上也形成了一种上下呼应的布局。

宋 崔白 禽兔图轴 局部

宋 崔白 禽兔图轴 局部

崔白对艺术的贡献除了他对自然美的发现与觉醒、对形式美的营造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他在创作实践中将原来人物画领域中的「传神写照」的审美要求传移到了花鸟画之中。中国画最讲究「气韵」,意即要求所描绘的自然界物态需「生」、「活」,如谢赫的「六法论」。这些原则随着花鸟画从人物画的衬景地位独立出来,变成独立的绘画题材之后,人们就把这些美学原则推而广之,由「人」而及于其他自然物类。董逌就曾指出:「人物以神明为胜,苟求其理,物各有神明也,但患未知求于此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神」的概念和「气韵」的概念关系十分密切,或可合而视之。六朝谢赫《古画品录》中就多有「颇得神气」,「气韵生动」之称。因此,要求表现自然之物亦有「生(神)」态,便成为中国传统的「写实」绘画艺术形式的基本美学原则之一。崔白显然不满足于仅将对象描绘准确,而且要传达出对象的神态。《禽兔图》中野兔的惊慌之势,喜鹊的活泼之情,花草树木的神情韵致,以及秋天的萧瑟气氛,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寒雀图》中九只麻雀个个情态各异,或站立、或倒悬、或驻足、或偃仰,好像一个个活泼的孩子,顽皮又可爱,经过近千年的时光流逝,而今与之对望,似乎依然能够听到它们的歌唱!

宋 崔白 寒雀图卷 局部

宋 崔白 寒雀图卷 局部

内容节选自《紫禁城》2014年11月刊《崔白与北宋花鸟艺术变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