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溍先生说,影视剧里面的请安基本上没有正确的。
一、请安、跪安(双腿安)请安之礼
此礼始于大金(金史三十五卷、志十六、禮八所載),金朝是女真族人。按“金之拜制,先袖手微俯身,稍后却,跪左膝……凡跪安摇袖,下拂膝I則至左右肩者,凡曰”。后以手按右膝,单跪左膝而成禮。女真语曰:“撒速”。即曼殊“请安禮”之来源。跪安俗名双腿安。在请安时,先跪右腿,然后两手扶左膝,左腿半跪,只听鞋底擦的一声,就起来。接安者先稍弯腰用手接安。
跪安仅限于有爵的人,如:王、公、貝勒、貝子、近支宗室家使用,一般滿人及八旗滿蒙汉人,只请单跪安。如有“上赏”‘(皇帝御賜),准在大典、喜庆、寿日、三节時,可请跪安,以示“尊贵”。這是“旷典”,也是“异数”。在当时得意觉着荣贵。我有此禮,因八世祖和素公系世宗“帝师”,赏用此禮。按安者方式不同,有双手接安,有单手接安,还有微視而已。方式不同,关系各异,由于亲疏远近不同、輩分、地位不同而定。
按禮节说:孑女向阿玛(满语:父亲)、奶奶或额娘(滿语:母亲)请安,必须先叫一声再请安。父母只微视一下,也有稍微低应的。侄辈向伯父母、叔父、婶母请安,也须先叫一声再请安。伯叔父母示意和以点头或低应之。外甥、内侄、表侄、族侄向老爷、姥姥、舅氏、舅母、姑丈、姑母、姨丈、姨母及近本家长请安時,這些位长輩尊亲属,可以单手接安,或点头示意也可。若遇远亲、远族子弟请安時,均应双手接安,以示客气。微視、点头、立、坐均有分寸行之。单手接安多立。双手接安,立必须稍弯。因为请安者跪腿矮下半截,一方面以示客气,另一方面形式才能恰当。
二、单腿安
请安中,以单腿安为最普遍。滿族人及八旗中滿、蒙、汉人,凡男人在見面禮時都对请单腿安,原来形式右手下垂,右腿跪下,左腿微曲,后来渐渐简化,左腿微曲,右腿深曲下跪,右手下垂,身躯笔直蹲下,面向尊长;尊长接安时,即可起立。无论是爵、是官、是吏、是民,即无等级,亦无限制,形成了满族人及八旗满、蒙、汉旗人和老北京人的见面礼。其实這是女真金代的传统,滿族清代的遗风。
三、相拥
滿族人男子外为官、有事、或从军,在时间较长的送行上,或许久没有見面时,限于平辈兄弟、至親、至友行此互相抱肩相拥礼,以示怜元惜珍重的礼节。乾、嘉前,常右战役,家庭戚友间多行此礼。后来行伍事少,则很少有人行此礼了,似己渐废,渐渐消溶了。可是滿族小孩一起玩,高兴时,自自然然的尚存抱肩相拥,以示特别亲热。這说明女真遗风,满族礼节尚在, 但是在成年人中已不多見,志之以存遗轶很有必要。
四、满洲女子礼节
甲,蹲安,
满族人女子相見,見面禮必须行對请蹲安禮。蹲安的形式,是左腿微曲高些,右腿多曲低些,双手扶膝做左手扶左膝,右手稍垂在右膝上,腰要笔直,既不前探,亦不后仰往下蹲去,姿势庄婉,這就是蹲安。
乙,摸头(摸鬓)摸头,俗称摸鬓,
是滿族妇女的禮節。主要是用在跪拜禮時,站立時还禮時也可常用,大部用于嫂子还小弟(小叔子)的禮,或大姐姐还弟妹和兄弟媳妇禮時不用还安,摸鬓即可。省事又庄重。说说摸鬓的形式,行此禮時,以右手摸“两把头”(满族人梳的头)的右头衬,因平时不梳“两把头”,只梳“挽髻(读音为阄)”由于没梳“两把头”,只好摸鬓。時间传久了,就叫摸鬓。实际跪下摸头時,还是要摸“两把头”头衬,没有摸眉的,那不成了行洋禮吗?正说明摸鬓是便宜行事,好在主要在摸字上,以别请字,所以磕摸头俗称摸鬓。丙、双拉手,
双拉手也是滿族妇女的禮節。這個禮節不是一般的,不是對人都行此禮。可以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两位非常要好的至親至友;一种是輩分不同,表示尊敬疼爱之意。前一项同輩互相拉双手,然后请蹲安;后者是晚輩見至親至友尊长来,急趋递上双手,长輩拉过双手;晚輩再行蹲安。晚輩表示特别尊敬长者,长輩表示特别疼爱晚輩。
五、满洲礼节的打横
打横也是礼节之一。
平輩相遇,有時可不请安,打横亦可。打横姿势;当两人見面時,都双手下垂,并腿并齐,各往后退一步,腰微屈立定示意,就叫打横礼。除此以外;有时为大伯与弟妇专用礼。意思是弟妇向大伯请安时,大伯不能接安,所以用打横礼。姿势是大伯要倒退一步,面向后,面向后,弟妇请完安,大伯再转过来;或者当弟妇请安时,大伯也可或左或右一闪,也是可以的。总之都是表示不敢当之意。看来滿族礼最重小节。嫂嫂与弟妇則是对请蹲安,兄妹相见不请安,亦用双方打横之礼,总有一句话对说:“哥哥早”;“妹妹早”。还有,如果对长輩己见过礼,如再还時,即可打横,不再请安, 只向旁边一闪,侍立,让路之意。
六、满洲垂手正直侍立
滿族习俗,凡晚輩在尊长面前,如父母、外祖父母、伯叔父母、舅氏、舅母、姑丈、姑母、姨丈、姨母、年丈、世丈、老师或属员在堂官(满语:高级长官及直接上司)前,无论谈事或有所训示時,均须垂手正直侍立。 每语除有答复外;均须应声曰:“斟、扎、嗻、是”(满语应诺之意)。常用总是用一个“嗻”字,表示服从点头之意。不得稍有含忽,轻率之态,否则谓之不恭。事虽轻微,习以为常,每每都很重視。不如此,则在亲朋戚友以及同僚共事時,多笑不懂事,可不慎乎?
七、贺喜祝寿请双安
无论男女、凡遇姥姥、姑姑、姨家或表亲姻娅之家,年谊、故旧、世谊、谱兄弟之门,如有男婚女嫁,老中少寿日,生儿育女洗三、滿月之际,前往祝贺、祝喜,对长輩、平輩先请一安,這是見面礼,接着嘴里就要说着“给您道喜”或“道寿喜”,再请一安。尊长或平輩必说:“您费心”。若问到家中长輩、平輩时,必须简明作答,并代说请安问好。恭恭敬敬,不可疏忽。
八、叩首礼
甲、一跪三叩首~
滿族一般遇有亲友喜庆、寿诞、吊唁,均用一跪三叩首禮。惟喜事请双安,来的客人请双安的意思是:头一个安是見面礼;再一个安是贺喜的意思。本家迎接客人者,头一个安是見面礼;再一个安,则是致谢之意。虽均是请双安,礼节内容有所不同。也从无叩首贺喜之礼。此所以异于别族者,亦在于此。遇有親友寿诞之日,前往祝寿见面请双安外;还要到寿堂向老寿星(指生日之人)长輩,要行一跪三叩礼。如平輩,则再请一安为拜寿礼。如果親友系有爵的,如:王、公、“贝子”‘(满语)等,女眷系“福晋”(滿语)夫人者,均应行“六素礼”。就是两跪六叩首禮。吊唁時,无论男女来宾见丧家人時,只请一个安,丧家人向来宾俯首请一安。同時来宾必说:“请节哀”以示吊唁,。丧家人谨致谢意。再到灵堂行一跪三叩礼。满族礼俗,异于别族,在行礼時,必须奠酒。长輩对晚輩吊唁,是站着奠酒。当奠酒時,有值勤人两名在旁,一执壶,一把盏,将酒斟好,递给来宾,来宾向灵前高举,一盏一奠,将酒奠人灵前高几“奠池”之内,再举再奠,三举三奠。禮成。因为是长輩不能行礼。在高几上奠酒,這礼节叫“高奠”。若是平輩吊唁平輩或晚輩吊唁长輩,均须“跪奠”,就是来宾到灵堂前,向灵堂一跪,两位值勤者在来宾左方同跪,然后一位执壶,一位把盏,斟上酒交与行礼者,行禮者接过酒盏高举一奠,然后将酒洒入“奠池”行一叩礼,再奠,三奠行三回叩首礼,礼成。女眷与此相同,只是跪下奠一次,行一次“摸头礼”而己。旁为女值勤者执壶,把盏。无论长輩、晚輩丶平輩奠完酒后,必须到丧家跪灵处吊唁慰问,以尽关心之意。
乙、二跪六叩首~
滿族的两跪(二跪)六叩礼,不是对于一般亲友行此禮。這是個别情况。只對親友家中是封赠有爵者而言。如: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爵等,遇有寿日、新年見面時,才行“六素礼”,这是滿族体制,享此尊崇等级之故。当时非常注意這种礼节,不可巯漏,以勉失禮,即叫人家笑话于你,亦必受自家长輩呵责。
丙、三跪九叩首礼:
三跪叩首礼,一般人用不着。只有当时有爵秩者,或大小官吏在上朝时或引见時向皇帝或皇后,太后行三跪九叩礼。形式是严肃恭敬,行一跪三叩首,再跪三叩首,三跪三叩首,共讨三跪九叩首。这在封建禮節中最庄严隆重尊贵的礼节。也是一般人看不见的,也不能使用的禮節。
九、拱拳、扬右手
滿族人对人礼节,非常注意迎与送這两节。在迎接人時,彼此已经看见,但尚有距离时,就要捧拳相应两人紧走几步;到了對面,这才对请单腿安,以示尊敬。如遇长輩则恭恭敬敬侧立不动,等候长輩到来趋前请安。后随着跟在长者后面走,要有点距离。以示跟随之意。送人时刻扬右手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