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是军队最古老、也是最基础的活动。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行军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只是走路而已。然而有经验的军人,却可以从行军中看出一支部队的训练水平。
对于以运动歼敌见长的中国军队来说,行军就是实打实的战斗力。比如人们熟知的飞夺泸定桥的战例,红军取胜的前提,就是超强的行军能力。当时,担任长征线头部队的红1军团第2师第4团的官兵,两昼夜强行军160公里,把敌增援部队远远地甩在身后,出敌不意地出现在泸定桥西桥头。这也就是飞夺泸定桥中“飞”字的含义。在一次次交手中,国民党军队常对红军的行军能力感到惊讶,称红军的行动“飘忽不定”,这是对手对红军行军能力的高度肯定。
今天,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于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出行,很少有走远路的机会了。于是,下面这个问题恐怕不少人回答不出来:徒步行军,到底多快算快?
与走路不同,行军的速度是有规定的。解放军徒步行军的速度是,一般行军要求每分钟110步。这与部队徒步受阅时的速度相近。以这种速度行军,每小时可以行进5公里左右,每天行进30公里左右。部队在奔袭、追击、穿插或摆脱敌人时,必须加快速度,增加每日的行军时间,这就是强行军。强行军要求每分钟在140步以上,比普通行军每小时可以多行进1.3公里左右。从纸面上看,强行军比常行军每分钟只多30步,但对于战士的实际感受来说,强行军要吃力得多。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的科研人员曾经做过检测,每分钟多走30步,战士每小时消耗的能量是原来的2.2倍。上面所说的只是部队在平坦道路上行军的数据,当道路条件发生变化时,行军的速度必然受到影响。
积雪对行军速度的影响超乎常人的想象。在城市中,积雪只是让人们感觉到路更滑,而在寒区野外和山地,积雪过膝并不鲜见。根据实地测试,当积雪深度为30—50厘米时,部队行军速度骤减为每小时2公里,当积雪深度为75厘米以上时,部队每小时只能行进0.5公里。
谁都知道,上坡比走平路要费力得多,坡度越陡,就越费力。经部队卫生部门测试,如果坡度为16度,战士即便花费比走平路多一倍的体力,每小时的速度还是要降低1公里。当坡度达到30度时,部队行军的时速只有平路行军的一半,体力消耗比强行军还要多。有意思的是,当坡度达到45度时,部队行军的时速与爬30度坡的时速基本相当,只是战士每小时消耗的能量骤增25%。这些数据是在比较好走的坡路上取得的,实际作战中,这些数据对于部队可能是天文数字。看过《高山下的花环》的观众可能还记得这样一个细节,在南疆亚热带山岳丛林中,由于植被茂盛,穿插部队每前进一米都非常困难,需要用砍刀一米一米地开辟通路。
对于行军来说,《高山下的花环》中亚热带山岳丛林是比较极端的例子,前文所说的平地行军测试是比较理想的情况,部队在野战条件下行军,较多遇到的环境是高低起伏的路况,军语中称为起伏地。在这种环境下行军,如果要部队保持5公里的时速,战士的能量消耗比平地多近一倍,如果道路起伏较大,战士能量消耗可达平地的三倍。了解了这些测试数据,回头再看飞夺泸定桥的红军部队,他们在大渡河右岸高低起伏的小路上疾进,大雨让原本就不好走的小路变得泥泞不堪,这些饥寒交迫的战士居然在两昼夜奔袭了160公里,真的让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