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的奥秘(二):行军的负重

null

部队行军与人们平时走路或是体育竞走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负重。对于军事行动来说,单兵负重越多,所携带的武器弹药和给养越多,但负重受到战士的体力限制,并非越多越好。负重行军的战士,其呼吸频率是安静状态下的2—3倍,而负重每增加10%,战士的心率每分钟增加13—17次。如果负重过大,会影响行军的速度,并且加大战士的体力消耗,制约战士完成战术动作,影响战斗力发挥。

军事运动生理学研究显示,欧美步兵(白种人)一般负重40公斤仍可以行动自如,完成一些战术动作,而亚洲步兵如果负担40公斤的重量,会感到非常吃力,负重25公斤对于亚洲步兵来说较为适宜。关于步兵的负重,中外研究人员普遍认为行军负重应该为步兵体重的三分之一,然而从解放军以往的战例来看,中国步兵的负重不止于此。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步兵的负重在20—25公斤,而到了抗美援朝战争,由于战场环境恶劣,后勤供应不足,志愿军步兵的负重达到了38公斤,这个重量超过了当时很多志愿军战士体重的50%。可见,负重行军能力与部队的训练和官兵的意志品质是息息相关的。

同样的负重,如果携行方式合理,战士在行军中的感受就会比较轻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会,虽说是“背着抱着一边沉”,但背一个人要比抱一个人感觉轻松一些。这是因为由于重力作用,人体负荷的重量应该尽可能落在骨盆部分,这样有利于保持身体的支撑能力,并在行进中掌握平衡。以前,部队行军前要对携带的装备进行检查,力求身体两侧的负重比较均匀,携带的物品应该牢固地贴在身体表面,否则行进中摇摆晃荡会影响行军的速度。此外,不同物品放置的位置也有讲究。为了随时应付突发的敌情,武器弹药和防护器材必须方便取用,而生活用品尽量系在一起,这样既有利于快速卸装,也可以避免身体躯干部位绳带过多而影响战士的呼吸和散热。现代单兵携行具和新型军用背囊出现之后,步兵的负重方式得到了彻底改善。笔者曾体验过国产单兵背囊,在负重25公斤的情况下,行进、爬山并不感觉吃力,在辽北山地连续行军3小时行进15公里后,疲劳程度也低于预期。

部队行军另一个不同于日常走路之处是队列行进。队列行进,要求队列各成员尽量保持相同的步幅步速,但是在实际队列中,战士们的身高不同,性格不一,步幅步速自然不同。如果前列人员的行进速度过快,一定会引起后面队伍停停赶赶,加速疲劳。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前列的战士会根据不同的路况来调整速度,其行军队列的速度整体上看是均匀而迅捷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