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儿童素质类教育这么多,报课真的会培养孩子爱好么?

现在素质类教育越来越多,国家也提倡素质类教育,目前还有“儿童素质类综合评定”,尤其现在家长为了孩子教育不惜金钱给孩子报各种课程,尤其目前特长班,比如绘画、音乐、舞蹈等培训机构层出不穷,这也表达了素质教育的市场需求,也是家长对孩子的期许,同时也非常注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的培养;但是,在学习过程中,真的能培养孩子兴趣爱好么?

很多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盲目报课,尤其孩子在2-6岁学龄前阶段,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喜欢与不喜欢,因为有很多例子呈现在家长的脑海中,比如贝多芬小时候练琴非常苦,不管贝多芬喜不喜欢,他的父亲都是每天逼着他练习,而且经常打他,为了督促他勤奋练习。还有中国流行乐坛天王周杰伦,小时候他的妈妈也是同样用藤条“伺候”,逼周杰伦去练琴,而且长大后孩子也很感谢家长;所以大多数家长在脑子里有了这样的印象点后,都觉得“小孩子懂什么”,替孩子拿主意,先给孩子全方位的培养,多方面发展后再看孩子适合那些,哪些可以持续。虽然促进孩子兴趣广泛性上没有错误,但是不能一味通过培训学校对孩子进行引导,尤其孩子在低幼阶段非常认老师,也许他的喜欢是喜欢老师,这个层面影响是非常大的,但如果家长选了一个不太能和自己孩子去沟通的院校老师,那么可能也会影响孩子的兴趣,哪怕本是课程对孩子是有吸引力的。

在学习了很长时间家长却发现,孩子虽然可以坚持学下来,不论是一年,二年时间,甚至更长,但也不见他平时有多喜欢,我们拿美术举例子,孩子学了几年,技能方面可能有所提高,但也只是在课后老师的点评中;回家也没见孩子自己画过。问他喜欢么?孩子也说喜欢,在美术相关领域,甚至跟美术沾点边的,什么美术馆,画廊等孩子其实并不感兴趣。有统计,中国成年人旅游都不爱逛美术馆,这是为什么呢?不是中国人不喜欢艺术,而是从小就缺乏真正的感性艺术教育与引导,技能教育来自于老师,而引导需要共同努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氛围”与“鼓励”。

首先,抛开好的培训院校好的老师,家长自身也要抽出时间与耗子进行沟通交流,这点很重要,这会使孩子觉得父母非常重视他,而还可以增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比如,每天去了解孩子今天上课学了些什么,玩了什么游戏,多问一下孩子的感受,耐心的倾听孩子的话,像朋友一样的去交谈,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建立孩子自立意识和自主性,这样才能分别孩子是否真的喜欢,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感。

其次,在建立良好的沟通引导中,参与进孩子的行为表达中,素质类的教育课程本身也是有趣味性的,看看自己能否与孩子一起完成课后作业,共同培养兴趣。一个家庭的氛围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很多孩子说有天赋,其实就是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感染,所以中国自古有很多词:书香门第,音乐世家等。家长没有天赋不要紧,陪伴,共同培养才是关键,

拿足球观众举例子,很多欧洲足球发达国家,都是爷爷带着爸爸看球,爸爸带着孩子看球,家庭一起去现场看球,都成为了周末必备活动,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很小就走进球场,现场的氛围,家庭的传承,让孩子自然而然喜欢上了足球,在电视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外国小朋友,三两岁就跟着自己喜欢的球队狂欢、哭泣。所以多陪伴增加学习氛围,在共同活动时,孩子真正的兴趣爱好才能表达出来。

最后,随着孩子的成长多鼓励孩子,存进孩子信心,家长要多观察,让他随着年龄在学习过程中多去探索和思考,这才便于孩子自身更持久的坚持,而不是三分钟热度,根据孩子不阶段不同表现帮助他进步,当然这个不能一概而论,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家长正确的引导和陪伴,才是发现和培养孩子真正兴趣,希望更多家长意识到这点,没有谁能比家长本身更能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花时间去观察陪伴孩子,远比依托培训院校的素质课程更有效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