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大量思想和方法不断地渗入进来,以至于今天询问“究竟什么是人工智能?”时,即使让权威的专家们来回答,答案也是不尽相同的。在今天,人工智能是一个广义词,各有说法,要对人工智能准确的定义或给出一般性的定义是有困难的。例如,从学科来讲,博登认为:人工智能不是关于计算机的研究,而是关于思想与行为中的智力的研究。
计算机是它的工具,因为其理论被表达为使得机器做人需要的智力才能做的事的计算机程序。玛尔认为:“人工智能是对复杂信息处理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常常根植于生物信息处理的某个方面。该学科的目标是确定值得研究、并有可能解决的信息处理问题,然后将它们解决。”而海金丝却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理论心理学”因此,他们的基本含义是要描述:人工智能是用机器来模仿人类的智能行为,即上面的机器智能。
人工智能的专家相信,人的智能与机器间有着特殊的紧密关系。正如帕梅拉·麦考达克在《机器思维》中所提出的:在复杂的机械装置与智能之间存在长期的联系。从几个世纪前出现的神话般的巨钟和机械自动机开始,人们已对机器操作的复杂性与自身的某些智能活动进行直观联系。经过几个世纪之后,新技术已使我们所建立的机器的复杂性大为提高。
1936年,24岁的英国数学家图灵提出了“自动机”理论,把研究会思维的机器和计算机的工作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也因此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20世纪80年代,由于经典的人工智能方案并没有像实现最初所预想的宏伟的目标,这一现状引起了许多人的质疑,塞尔首先就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的区分。弱人工智能只是认为,计算机程序有助于理解人的心的状态。这一点得到了广泛的接受。
强人工智能则声称计算机的“心”例示了人的心理过程。这一论点颇有争议。塞尔采用了著名的“中文屋论证”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指出,与人不同的是,机器对符号的句法操作并不伴随着对符号意义的语义理解。可以说,人工智能的每一步都与对人的智能的理解紧紧相连。因此,有人认为,人工智能是使计算机做聪明的事情的艺术。这个定义虽然看起来抓住了人工智能的精神,但它不够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