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轻金融 作者:辛晓雯
银行业曾流传着一句话,“银行只会在你能证明自己不缺钱的时候借钱给你”,这句话形象说明了普惠金融的突出难题:小微、三农等普惠金融真正的客群如何证明自己有偿还能力?普惠金融如何才能把钱借给真正需要的人群?
对于原有的金融体系来说,需要攻克成本和收益这一对矛盾:要服务更多、更下沉普惠金融客户,获客和服务成本就会增加,信贷损失也会增加,金融机构便难以持续发展。要控制成本和风险,便无法服务更多、更下沉的普惠金融人群。
传统金融机构“单兵作战”的业务模式,使得普惠金融在落地的时候遭遇瓶颈。各类从业机构不断探索新模式,也推动了普惠金融行业的不断进化。
第一次“进化”:科技唱独角戏
刚刚过去的6月27日,是联合国指定的“世界中小微企业日”,小微企业在世界各国的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我国也不例外,“56789”这组数字概况了行业现状:小微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但是,小微的信贷规模只占24%。其所获得的金融服务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度严重不匹配。
为了打好普惠金融这场攻坚战,五家大型银行纷纷建立普惠金融事业部,而近两年更是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
在政策不断加码和金融机构的努力下,普惠金融取得了显著成效:多元化机构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服务可得性和质量不断提升,金融基础设施和外部环境逐渐改善,普惠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货币政策、差异化监管政策、财税政策不断优化。
同时,随着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在“单兵作战”基础上,很多机构开始探索“科技赋能”模式,通过技术弥补传统金融机构的短板,也成为普惠金融的第一次进化。
在这种模式下,互联网背景的新金融巨头依托自身场景、流量、技术能力,与合作方在线联合贷款或者纯粹的获客辅助,效率更高、风险更可控。通过这一模式,互联网背景的科技公司在互联网消费金融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ZestFinance由前谷歌高管创建的金融科技公司,其核心业务是将机器学习与大数据分析融合起来,提供更加精准的信用评分。主要面向两类人群,一类是无法获得基本信贷需求的人群,解决他们无信用评分借贷问题;另一类是信用分数不高而借贷成本高的人群,利用大数据征信降低他们的信贷成本。最早,ZestFinance只有信贷审批评分模型,目前已经开发出八类信用评估模型,包括市场营销、助学贷款收债、法律收债、次级汽车抵押贷款等等,用于不同信用风险评估服务。
ZestFinance是科技赋能普惠金融的一个典型案例,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数据挖掘能力和模型开发能力。这种模式确实提高了普惠金融的可得性和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险和成本,让很多人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
互补合作推动普惠金融二次“进化”
通过对既有业务的线上化、智能化、数据化,提高运营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同时改善用户体验,“科技赋能”的模式促进了新旧动能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普惠信贷发展。
但是,科技能力也存在着明显的边界,其优势主要集中在线上。一方面,纯线上经营模式能支持传统机构为移动互联网族群提供契合他们习惯的快捷服务,但难以覆盖大量存在于线下、互联网能力薄弱的长尾人群。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积累和融合的线上数据能够支持其有效进行身份识别和欺诈风险辨识,开展小额、短期、消费性贷款业务,但在中大额、中长期贷款的信贷风险甄别上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限制其对小微企业、农户等群体生产经营性资金需求的服务能力。
如何将普惠金融覆盖到大量存在于线下的长尾人群,解决他们中大额、中长期贷款的难题?在突破“科技赋能”模式瓶颈的探索中,普惠金融寻求第二次进化。
在近期刚刚结束的2019普惠金融高峰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就分享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在正规的、主流的金融体系中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是比较困难的。大家经常说解决小微融资贵的问题,可以先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小微没有报表、没有抵押凭证,信用评级不完整,规模又小,从商业原则来看,它的贵是与它的风险相匹配的。因此,小微融资可以贵一点,但是不能一点融资机会都没有。要先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金融体系就要进行结构性调整,创造一系列为小微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包括非银机构,让小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服务,这些机构会成为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则认为,建设普惠金融的生态体系,比解决融资贵、融资难更重要,中国推进普惠金融的建设,最关键是要形成一个有效的、可持续的生态体。他表示,在普惠金融生态体系中,银行和非银机构的配合也非常重要。银行在普惠金融大格局的需求下必须做出调整,不是所有的银行都擅长做所有的业务,有些业务其他的助贷机构擅长,银行和这些机构之间具备合作的基础。贝多广认为,普惠金融生态需要形成不同的层次,不同机构可专注于不同的细分市场,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不论是吴晓求提出的结构性调整,还是贝多广的建设金融生态体系,实际上都表达了同一个观点,各类金融机构应该分工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解决普惠金融当前的难题。
平安普惠董事长兼CEO赵容奭,从实践的角度对机构间合作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在面对小微和三农客群的时候,贷款机构必须有完美而且全面的业务能力,具体包括在各种场景获客、通过线上、线下等渠道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运用大量数据和科技进行风控、有效分散风险、同时还能保证资金充足且成本低等。而现实是,市场上并没有一家从业机构具备以上所有的能力,只有通过跨行业、多企业间的合作,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在“2019普惠金融高峰论坛”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发布的《普惠信贷聚合模式研究报告》指出,聚合模式是普惠金融的破局之道,通过专业化分工弥补业务短板、发挥公倍数效应,实现以商业可持续的方式向长尾人群提供产品设计合理、价格可承担的普惠信贷服务,真正意义上化解小微、三农人群的融资难题。
聚合模式的破局之道
实际上,早在2018年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创新报告(2018)》中,就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金融科技的“聚合式借贷服务平台模式”,即聚合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改变了过去由单一结构独立完成信贷业务全流程环节的服务模式,而是以一个开放式平台为中心,将信贷业务环节模块化,共同完成信贷服务的模式。
简言之,聚合模式就是要搭建一个开放平台,平台上所有核心节点,如获客、产品、风控等,都由专业化平台提供。因此,聚合模式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参与机构多,通过开放平台将各有所长的机构连接起来;二是专业化分工,以此释放普惠信贷业务中各核心节点的产能。
自提出之日,聚合模式就广受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不仅成为业界专家谈论的重点,也成为很多普惠金融从业机构探索和实践的重要方向。
民生银行总行个人金融部总经理鞠伟宇认为,在聚合模式下,银行可以与平台公司、增信机构、金融公司等,在获客、增信、放款等各个环节合作,是可以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
永诚财险常务副总裁康国君对于聚合模式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保险在普惠信贷当中主要是分散风险的作用,而聚合模式的出现,使得过去没办法用定量分析方法处理的风险,通过建模实现了风险的量化分析”。康国君认为,聚合模式是给个人消费信用风险带来的一个机遇,聚合这种生态模式、这种产业模式、这种生态圈的建立,让过去传统上不可以保的风险变成可以保了。
作为聚合模式的探索实践者,平安普惠副总经理倪荣庆则表示,互补合作也需要机构自身严控风险,“在合作中我们有三个原则,一是坚持牌照经营;二是坚持责任清晰、风险独立的原则;三是坚持市场化的原则。”这样才能推动聚合模式的持续发展。
另外,聚合模式也为解决三农融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平安普惠便通过与长期扎根农村的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及其他专业机构协作,推出面向三农人群的低息借款产品。据了解平安普惠与重庆市农业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三农低息借款产品于今年初正式实现了放款。低息三农产品充分发挥了农业信贷担保公司长期服务农村基层的优势,降低了获客成本、运营成本,同时还分散了信贷风险,实现了成本和风险的“双降”,有效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及支持。目前平安普惠与海南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和遵义市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也已签订合作协议,这款低息三农借款产品即将在海南、遵义落地。
结语
我国发展普惠金融拥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时代机遇,经过两次进化,普惠金融逐渐探索到了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从单打独斗到科技赋能,再到行业聚合,每一步的进化和变革,都对普惠金融行业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当聚合模式被整个行业所接受,普惠金融未来的图景也变得清晰可见。
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乡村银行总裁尤纳斯教授说:信贷权是人权。这句话正在走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