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e in China的货,老百姓用的開心,全身上下總有中國貨⋯⋯」最近一首名為「Made in China」的歌隨處可聽到。10幾年前,「Made in China」只是廉價服裝商標上附帶的一串英文,而如今「中國製造」似乎成為了一種獨立的標誌,成為了各大品牌爭相搶佔市場的商機,更有不少知名韓國設計師開始覬覦「中國製造」。
韓國東大門
網傳有一位知名韓國設計師,從東大門買入中國服裝,再將中國商標換成韓國商標,偽裝成原創品牌後,再高價賣出,售價是原價的6-7倍。目前,該品牌在各大韓國商場都設有專櫃。
《環球奢侈品報告》顯示,至2017年,70%的國際奢侈品品牌在中國有自己的生產線,Prada、Burberry、Armani等等品牌不是和中國製衣工廠合作,就是直接將工廠遷至中國。早在2011年,Prada就曾經認購中國箱包代工企業「時代皮具」兩成擬發行股份,東莞、深圳、莆田等地更是各類大牌代工廠的分布地。儘管設計來自品牌原產國,原料來源地也各不相同,但加工多在中國完成。大量中國代工廠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中國製造業發展。
然而,這些品牌一邊貪圖中國高端的生產力、廉價的勞動力所帶來的低成本、高利潤,又在「Made in China」刻板的廉價印象下,不願意打上這個標籤。如Prada提出取消產地標籤,改為「Made by Prada(Prada製造)」,某些義大利品牌更是要求打上「Made in China, Designed in Italy(中國製造,義大利設計)」的標籤,再如Burberry在中國生產一件售價60英鎊的翻領運動衫,成本可以由11英鎊減至4英鎊。他們不會滿足,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我們也不再滿足。
由「中國製造」到「中國質造」,最後到「中國創造」的一系列方針被提出。中國服裝產業「大而不強」的現狀已經不被滿足,低端、廉價、非原創的固有標籤也成為了迫切轉型的動力。自2011年「中國創造」的概念被提出後,中國服裝企業就一直在嘗試不再只是提供簡單的勞動力。近幾年,習近平更是提出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細化企業創新類型,以結構性改革推進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中國經濟邁入創新驅動發展階段。
自此,中國服裝品牌格局現狀開始改變。2015年全球100個最具價值品牌中,有14個中國品牌入列。在2018年的世界品牌大會上,共有32個紡織服裝品牌登上了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同年,李寧和太平鳥等國潮火遍了國內外服裝市場,當李寧出現在2018年初的紐約時裝週時,意味著中國本土品牌對國際市場的影響力正以摧枯拉朽之勢提升。據了解,李寧市值增加15億。以匹克、七匹狼等為代表的中國本土服裝產業,更堅持以國際化標準經營品牌、製造服裝,力求走出國門,走向國際化。
韓國設計師抄襲中國設計的新聞爆出後,網友紛紛不齒韓國設計師的剽竊行徑,高呼痛罵,憤憤不平,又引發了一場罵戰。但筆者看到這則新聞不怒反笑。仔細想想,該名「著名」、「資深」設計師的行為,不正是變相證明了中國的製衣業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型成功嗎?不恰恰反應了中國製衣業從品牌的代工廠,到成為被追捧的品牌(雖然涉及產權被剽竊)嗎?這一舉動充分說明了中國製衣業的實力已經不容小覷,也令本土服裝產業更有信心——成功走出去了,離佔有一席之地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