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就是汉献帝?他们生死同年的背后究竟有何隐情?

诸葛亮和汉献帝机缘巧合之下:生死同年。于是不断有阴谋论认为:诸葛亮就是汉献帝刘协。 列举的论据还有模

诸葛亮和汉献帝机缘巧合之下:生死同年。于是不断有阴谋论认为:诸葛亮就是汉献帝刘协。

列举的论据还有模有样,令人脑洞大开,比如:

证据一:陈寿刻意隐藏三顾茅庐细节

刘备斋戒沐浴去见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并且到了茅庐还不敢打扰他睡觉,说明此人地位不一般,谁能享受这样的待遇,只有皇上。

证据二:刘备白帝城托孤,说:汝可取而代之。

这样的托孤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为什么刘备说出这样极端的话?原因只有一个,诸葛亮就是汉献帝,他有资格取而代之。

证据三:诸葛亮号称“卧龙”隐居南阳,却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

证据四:诸葛亮为什么能够骂死王朗?

王司徒可不是没有见过世面的,他是著名经学家,还单挑过太史慈。可谓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这样的人怎么会被诸葛亮活活骂死呢?就算骂不过,他可以直接拍马舞刀,一刀砍死诸葛村夫了。

解释只有一个,王朗认出了诸葛亮,眼前的人正是他一直发誓言效忠的汉家天子,一瞬间,惊喜羞愧恐惧无措涌上心头,三国老司机王朗轰然坠马,死于天之脚下,岂不宜哉!

……

那么汉献帝是怎么逃出来的呢?

秘密就在衣带诏事件中,这是一次成功的策划,他的目标并不是刺杀曹操,而是逃出许都,脱离曹操的控制。

因为杀曹操,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让汉献帝落到袁绍的手上,而以袁绍的品性,可能直接就篡位。

所以留着曹操,才符合汉献帝的利益,但汉献帝又需要脱离曹操的掌控,寻找一个真正忠诚的人,可以帮助他重振汉室。

这时候,刘备来到了许都,汉献帝经过多方考察,终于决定依靠刘备。但刘备实力太弱了,汉献帝给出指示,让他先行出逃,去投奔荆州的刘表,在那里等他。

而汉献帝最终也逃出了许都,那汉献帝逃出许都之后,谁又坐在许都的宫殿里当曹操的傀儡呢?

应该就是真的诸葛亮。

十八岁那年,诸葛亮到许都,其实是为了刺杀曹操,失败后被关进大牢,且身受重伤,面容皆毁,这给汉献帝提供了机会。

汉献帝让神医华佗替诸葛亮换脸,变成了自己的模样,然后让诸葛亮呆在了宫里代替自己,他本人则换成太监的衣服,诸葛换天子,逃出了许都。

他呼吸着自由而新鲜的空气,一路南下,走向南阳。

……

这只能说又是一部三国机密小说,因为阴谋论列举的证据大都出自《三国演义》情节。

接下来我们通过正史来看下,诸葛亮和汉献帝同年生同年死的背后究竟有何隐情?

魏青龙二年三月庚寅,山阳公薨。自逊位至薨,十有四年,年五十四,谥孝献皇帝。——《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

(建兴十二年)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

我们翻看历书就会发现,所谓的魏青龙二年、蜀汉建兴十二年,其实是同一年,也就是公元234年。

再翻一下二人履历,就会发现这二位不但同年薨逝崩殂,而且还是同年出生——均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生肖属鸡。

生肖属鸡,一为真龙天子,一为卧龙先生。汉献帝刘协与丞相诸葛亮同年出生同年离世,这其中有何隐情?

诸葛亮就是改名换姓的汉献帝刘协,这只能说是一个美好的遐想,在历史的天空中是绝不对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的:

诸葛亮崭露头角的时候,曹操还比较尊敬汉献帝;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刘协是曹操手中的一张王牌,是绝对不会轻易放手的。

所以汉献帝刘协想金蝉脱壳去辅佐刘备,那是做不到也没必要做的:如果刘协有诸葛亮的文韬武略,早就把曹操干掉或者把大权收归己有了。

刘协不是没有机会干掉曹操,只不过是不肯、不忍或者不敢下手而已:

“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俯仰求出。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后汉书·卷十下·皇后纪》”

如果汉献帝有诸葛亮一半智谋才干,十个曹操也挂掉了。

熟读后汉三国史料的读者诸君都知道,在当时最不可忽视的力量就是门阀士族。这个集团世代高官根深蒂固、财大气粗人多势众,曹操一直没有得到他们的真心拥护。

曹操搞出的“九品中正制”,实际是讨好门阀士族,但最后曹魏也没有逃过被门阀司马世家灭掉的命运。

当时的实际情况很可能是曹操集团树倒猢狲散——荀彧荀攸崔琰等人可能更忠于刘协而不是曹操,所以曹操被干掉,并不需要刘协偿命,只要找出几只替罪羊就行了,比如许田围猎时候的刘备关羽张飞(关羽欲刺曹操,多部正史有记载)。

这样看来,刘协是刘协,诸葛亮是诸葛亮,根本就不可能是刘协变身诸葛亮来辅佐刘备:

其一、黄承彦黄月英不干;

其二、刘备不干。刘备不会让皇帝大人给自己当谋士的,没准哪一天诸葛亮(刘协)就变成了庞统第二,被一支流矢莫名其妙地射掉了。

既然卧龙诸葛亮不是汉献帝刘协身外化身,那么他们为什么同年出生同年离世呢?

按照万物有因有果以及蝴蝶效应来分析,这两个人同年出生,或许是一个偶然,而这样两个后汉三国时期头等重要人物,在同一年离世,人们要是不产生一些联想,那似乎也不合人之常情。

我们可以这样分析:如果诸葛亮先逝而刘协尚在,那么山阳公就会失去重回皇帝宝座的最后机会,希望破灭,了无生趣,刘协含恨抱憾而终。

但实际情况是山阳公刘协三月薨(已无资格驾崩)于山阳公国,同年八月,武乡侯、丞相、司吏校尉、领益州牧卒于军。

也就是说,刘协先薨而诸葛亮后卒,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真正心急如焚而又大失所望的,正是大汉忠臣诸葛亮了。

在不久之前,诸葛亮还曾跟政敌李严描绘恢复汉室之后大家的美好生活:“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这样的:如果咱们同心同德灭了曹魏干掉曹叡,让皇帝还于旧都,大家就可以一起升官发财了,那时候别说是加九锡,就是受十命我也不推辞——大业成功,咱们理应高官厚禄!

这里有一个问题:诸葛亮说的“帝还故居”的那个“帝”到底是谁?如果是刘禅,那么故居应该是涿郡涿县还是荆州新野?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亮一辈子有两件事坚决不肯干:

第一件是背叛刘备,第二件是打东吴。

诸葛亮这两个不肯干,合二为一,就是一件事:“全力辅佐刘备灭曹兴汉

至于东吴孙权,似乎是反手可灭的小菜鸟,干掉曹魏,孙吴自然认怂,态度好就给他一镇诸侯之位,态度不好,就弄到京城变成马腾第二。

正当诸葛亮雄心勃勃出兵伐魏、前线战事陷入胶着的时候,汉献帝没了——这对诸葛亮来说,就是当头一盆冷水甚至当头一棒:真命天子刘协挂了,谁还于旧都兴复汉室呢?那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刘禅吗?

这样我们就可以解答大汉丞相诸葛亮与汉献帝刘协生死同年的问题了:

诸葛亮忠心辅佐刘备不离不弃,是为了兴复汉室;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经营蜀汉(季汉),也是为了兴复汉室;以寡击众以弱敌强坚持伐魏,也是为了兴复汉室。

诸葛亮是与大汉(其代表可以是刘备刘禅,更可以是刘协)同呼吸共命运的。

诸葛亮也知道,刘禅是不成的,即使给他江山,也难保不会步汉桓灵二帝后尘。

如果汉献帝尚在,诸葛亮伐魏途中“顺手解救”了山阳公刘协,那么蜀汉阵营的内耗(西川集团与荆州集团)就会减少,天下英才也会蜂拥而来(诸葛亮最缺人才),那时候孙权也只能乖乖俯首称臣,一统大业事半功倍。

刘协薨逝,刘禅颟顸,诸葛亮心力交瘁前途渺茫。眼看着复汉大业已成镜花水月,诸葛亮在刘协薨逝五个月后撒手人寰。

两件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站在另一个角度分析,却能看出另一种因果关系——当然,对任何一个历史事件,读者们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人说诸葛亮跟刘协生死同年是冥冥中的一种注定,也有人说诸葛亮和刘协就是同一个人,还有人说诸葛亮根本就没把刘协当一回事儿。

这些观点笔者都不反对,因为历史因为大胆猜测而变得更加精彩,真相往往因为争论而才逐渐浮出水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