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幼苗异常,14种原因分析

一、根芽异常苗 正常情况下,玉米的发芽过程是首先胚根突破皮层伸长下扎,随后胚芽向上生长,第一片真叶出

一、根芽异常苗

正常情况下,玉米的发芽过程是首先胚根突破皮层伸长下扎,随后胚芽向上生长,第一片真叶出土展开即进入苗期。

但是有些情况下会出现种子播后“只长根不出芽”或“只长芽不出根”的异常现象,主要原因多见于播种时土壤过湿导致的,再就是播种机器下种时碰伤胚芽,或使用陈旧种子,或种衣剂使用不当,也会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

另外,玉米播种最佳深度为3~5厘米,过深或过浅均不利于玉米的出苗或生长,尤其深播超过5厘米或浅播不足3厘米就非常不利于节根形成。

二、“心叶展不开”的拧芯苗

玉米芯叶拧曲现象每年都有发生,主要是由蓟马或瑞典秆蝇,早期危害的“延后表现症状”。瑞典秆蝇造成的“猪尾巴苗”,破开粘连的心叶,其中可见粘液。

防治十分简单,成本十分低廉, 10%菊酯类10克 25%吡虫啉8克(一般2元钱左右),在出苗后全田喷雾,越早越好,宁早勿晚。

三、镰孢菌造成的苗枯病

这是镰孢菌茎腐病的早期表现。前茬小麦茎腐病严重的发生较重,玉米品种抗茎腐病能力弱的相对严重,玉米种子低廉的相对严重(因为成本问题,包衣剂内含的杀菌剂质量差或者根本就没有杀菌剂)。

夏玉米从出苗至3叶期开始表现症状,先造成玉米幼苗基部1~2叶发黄,叶尖和叶缘(边)干枯,由基部叶片逐渐向上部发展,进而引起心叶卷曲,严重的植株外周叶片干枯,心叶青枯萎蔫,植株死亡。

四、腐霉菌造成的苗期根腐

这是腐霉菌茎腐病的早期表现(早期玉米品种审定中没有检测的这类“茎腐病”),引起这个病害的有10多种病原菌。幼苗叶片从叶尖开始发黄,植株矮小,逐渐萎蔫干枯,最终导致枯死。拔出植株,可见根系局部或全部组织变成深褐色并且软腐。

左图:石洁/摄,右图:杨知还/摄

五、地下害虫危害的“地上苗异常表现”

玉米苗萎蔫,枯萎,或者心叶干枯,在排除了“苗枯病”和“苗期根腐病”之外,在玉米苗根部或者近地面根茎处发现“蛀口”或者活体生物或者“白色蜡状”物质,基本可以断定是这一点。

除了常见的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二点委夜蛾之外,还有异跗萤叶甲、根土蝽、耕葵粉蚧等。

玉米苗受害状,王振营/摄

发生较为普遍的是“二点委夜蛾”。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耕葵粉蚧”,其主要在玉米苗期至拔节期危害,由于其早期在根部危害,不容易被发现,尤其大部分农民不认识该虫,且玉米的受害症状与玉米缺钾或缺水缺肥相似,极易造成诊断失误,从而导致危害加重。该虫以雌成虫及若虫在近地面的叶鞘内及根茎部刺吸寄主的汁液,呈现白粉絮状聚集为害,受害玉米初期叶鞘发黄,叶片从叶尖、叶缘开始发黄,自下而上逐渐卷曲、干枯,生长缓慢;重者使植株短小细弱,根部有许多小黑点,肿大,根茎部变粗、茎基部发黑,根尖变黑腐烂,严重时不能结穗,甚至整株死亡。

二点委夜蛾

根土蝽

受耕葵粉蚧为害玉米初期症状

虽然地下害虫的种类众多,但是,防治方法却是基本一致的:

①最好是结合浇水造墒或者浇灌“蒙头水”时,亩用1~2公斤的高效低毒杀虫剂施入土壤(如果播种前进行了灭茬处理,与这个效果相当)。

②其次,在出苗后全田喷施高含量菊脂类农药。

③再次之,发现害虫后,对玉米苗根茎部喷施“高含量菊脂类农药” “甲维盐”,属于补救措施。

六、红叶苗

玉米红叶苗的原因一般是根系问题,表现出的缺磷症不一定是土壤中磷素缺乏,而是根系无法正常足量吸收,这种情况下多数与地温偏低有关,但是夏玉米则可以排除这个因素,主要与土壤过湿或土壤过度紧实有关,根系发育不良,吸收能力减弱,幼苗代谢缓慢,叶片叶绿素减少而发红。而且,盐碱、干旱、药害、基肥有问题等,也会导致红叶苗。另有报道,地下害虫危害根系生长发育不良,部分品种也会有发红现象。

七、除草剂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苗”

因为所有的除草剂都是有药害的(只是药害程度不同罢啦),所以,使用除草剂的“第一要素”就是要考虑安全的问题。玉米苗后除草剂使用以3~5叶期间相对较为最安全(注意:此时的“三叶一心”或“四叶一心”或“五叶一心”包括玉米刚出苗的子叶,所有叶片均计算在内,某平台视频中一些非专业、没有实践经验的“网红类”的“所谓的农人”所说的不计算最初的2个叶片是错误的)。由于使用时间偏晚(玉米耐药性降低),或混用有机磷农药(或者喷除草剂前后7天内喷施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或喷药时温度过高(最好下午6时以后喷施),都会引起药害苗。

分别为多元复配苗后除草剂药害(尹训彬拍摄),烟嘧磺隆药害(董志平拍摄),乙草胺或含乙草胺除草剂过量的药害,苗后除草剂混用马拉硫磷的药害(尹训彬拍摄)。

八、黄弱苗

据尹训彬研究,在排除了地下害虫和苗期根茎部病害以及除草剂药害等因素之外, 玉米黄弱苗也可能是种子播种过深出苗弱,密度过大妨碍单株个体发育生育,或者地力偏低土壤缺肥等原因。

九、病毒病苗

因为灰飞虱传播病毒造成的“粗缩病”或者因蚜虫传播病毒造成的“矮花叶病”。

十、辛硫磷药害

玉米幼苗对辛硫磷特别敏感,使用辛硫磷或者辛硫磷复配药剂,都会造成“烧叶”现象。此外,敌敌畏也有类似的药害。

石洁/摄

十一、前茬除草剂残留药害

由于前茬小麦使用的过量的“苯磺隆”,导致土壤残留较大引发的药害:玉米出苗后,心叶脉间褪绿,呈现黄绿相间的条纹,随后叶尖开始整体变黄,逐渐变黄枯萎,玉米苗黄弱、细小、发育缓慢,受害严重时整株枯死。部分品种叶基部呈现紫红色,继而整株红色枯死。大多数玉米可逐渐缓解药害,但是植株明显矮化,果穗瘦小,扭曲变形,秃尖严重,籽粒大小不均匀。

苏前富/摄

十二、遗传型条纹病

是个别植株的基因缺陷,一般不用管理。

十三、玉米苗缺钙

玉米缺钙时,新叶顶端不容易展开,叶片的叶尖相互粘连,有时卷曲呈鞭状,老叶尖部常常焦枯呈棕色。叶缘黄化,有时白色的“锯齿状”破裂。生长点呈“黑胶状”粘质。植株明显矮化。

十四、六大微量元素缺乏症

普通人都知道玉米缺锌会造成“异常苗”,但是,除了锌,缺硼、缺锰、缺钼、缺铜、缺铁都会造成玉米苗生长异常。如下图玉米缺铜表现,缺硼表现。另外,有资料指出,玉米中后期的“顶腐病”或与缺硼有关。早在七八年前,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就已经已经重视了这个问题,逐步在17个省市区的一部分高素质种植户采取喷施“一补六”的蓝色晶典(这也是我们在玉米推广“二控八防”技术的初期工作),效果明显。

打个比方:如果你单纯地补充某一种微量元素(很多人只知道锌),如同你在一家自助餐厅,对某一种菜吃了6份,可是这远远不如你6份菜各一份啊!花同样的钱,同样的“吃饱”,后者更有智慧也更健康!

本文作者: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 王智广 王付刚 都海亮/河北衡水冀州十星翔鹏公司对本文也有贡献

相关链接:

夏玉米二点委夜蛾防治技术

二点委夜蛾是河北省夏玉米区新发生的害虫,该害虫随着幼虫龄期的增长,害虫食量将不断加大,发生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这种害虫的传播速度极快,如不能及时控制,将会严重威胁玉米生产,甚至会导致大面积玉米地绝产。因此,需加强对二点委夜蛾发生动态的监测,做好虫情预报或警报,指导农民适时防治,以减轻其为害损失。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一、危害症状

二点委夜蛾主要以幼虫潜藏在麦秸或表土层内危害玉米幼苗根茎,玉米幼苗较小时(3-5叶期)咬食玉米茎基部,形成3-4mm圆形孔洞,造成地上部心叶萎蔫枯死。玉米幼苗较大时(8-10叶期),幼虫咬断玉米部分侧根或主根,造成玉米倾斜或倒伏。

二、生活习性和防治时期

二点委夜蛾幼虫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害夏玉米。一般顺垄为害,有转株为害习性;有群居性,多头幼虫常聚集在一株下为害,可达8—10头;白天喜欢躲在玉米幼苗周围的碎麦秸下或在2cm左右的土缝内为害玉米苗;麦秆较厚的玉米田发生较重。苗期是玉米二点委夜蛾发生防控的关键时期,尤其是机收地块麦秸覆盖多的玉米田块更适于二点委夜蛾栖息、危害。

三、防治方法

1.生态防控,清除田间麦秸。清除田间的麦秸,可以破坏二点委夜蛾的适宜的生态环境;另外,一旦发生幼虫危害,清洁田间麦秸后用药,可以大幅度提高用药效果。

2.灭杀成虫。向麦糠、麦秸较多,二点委夜蛾栖息、聚集的夏玉米田喷洒触杀类农药,如2.5%功夫菊酯、4.5%高效氯氰菊酯、48%的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喷雾防治。

3.防治幼虫。

①喷灌法。可用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用直喷头喷根茎部,每株50毫升药液。亩喷药液要保证在50公斤以上,隔3—4天喷一次,连续防治3—4次。

②毒饵毒砂。可亩用48%乐斯本乳油200毫升 DDV250毫升 碎青菜叶(杂草) 10斤炒香的麦麸,对水到可握成团,于傍晚顺玉米垄撒施。或亩用DDV300-500毫升拌50斤细沙土,于早晨顺玉米垄撒施,注意毒土不要撒到玉米植株上。

注意:用过除草剂的玉米田,7天内不能使用有机磷,以防产生要害。

本文作者:武邑县农业农村局杨新振、常宝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