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官渡之战,是曹操战胜袁绍并最终一统北方的关键一战,而这一战的转折点又在于火烧乌巢一役。
袁绍听说曹军攻打乌巢后,并非置之不理,而是一面派张郃、率军攻打曹操大营,一面派轻骑援救乌巢。
但是,增援乌巢的行动很快失败,而张郃在听说乌巢有失后又立即选择了降曹,导致袁军全面崩溃。
袁绍如果当时重兵援救乌巢,或许可以解乌巢之困,说不定还能把曹操反包围,这样战局就不会急转直下了。而袁绍最终反其道而行之。究竟是什么心理在袁绍心中作祟,最后让曹操上演了绝地反击呢?
袁绍在官渡之战的失败,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今天我们就从袁绍的心理层面,分析他在此战中所犯的错误。
一、关键时刻,曹袁二人的关键决策
官渡之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曹操其实陷入到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面对兵多将广、实力比自己强大得多的袁绍,曹操无法在短时间内通过主动进攻将其击败,而且自己军中还出现了严重的粮草不足问题。
另一方面,曹操想要退兵,又被重要谋士荀彧劝阻。荀彧认为:袁绍与曹操此时的境况,就好比当年项羽与刘邦在荥阳、成皋之间的对峙一样,谁先撤退谁就输了,曹操现在以一当十,正是用奇兵取胜的时候。
除了劝说曹操继续挺住,荀彧还早就料许攸会叛逃。
许攸来到曹操帐下后,立即向其点破了袁绍的命门所在——乌巢军粮。而袁绍虽然粮草丰盈,可他对粮草的保护却十分大意。
曹操不是没有想过在粮草上做文章,他曾经派大将徐晃奇袭袁绍的运粮车队,给袁军制造了不少麻烦。袁绍吃过一亏以后,派淳于琼领兵万余人守卫乌巢,并护送运粮车队。
袁绍认为,乌巢距离他的大营不过40多里的距离,十分安全,且有淳于琼万余人守备,应该万无一失。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曹瞒传》记载,许攸叛逃归顺了曹操,向其献计说:
“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辎重有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
袁绍没料到的是,他这种级别的防备,甚至在许攸眼里,都根本不值一提。
于是,曹操自领步骑五千,连夜奇袭乌巢。袁绍得知后,一面派张郃、高览率大军攻击曹营,另一面则派轻骑援救淳于琼。
淳于琼见曹军兵少,曾出营迎战,不料曹军个个奋勇杀敌,勇不可当,淳于琼被曹军杀败。而袁绍派来的“轻骑”本来人就不多,又无张郃这种宿将带领,结果也以失败告终。
张郃、高览听说乌巢有失,在曹操还未回营之时就投降了曹军。袁军马上崩溃,袁绍带着儿子只率几百残部逃回黄河以北。
二、满盘皆输,袁绍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在乌巢被偷袭的关键时刻,袁绍为何不派张郃率大军去救,反而让其攻打曹操老营呢?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袁绍当时对儿子袁谭说:“ 就彼攻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
袁绍在自己的要害被攻打时,依然选择打对攻,去攻打曹操的要害,虽然这有“围魏救赵”的意思,可后果却是灾难性的。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袁绍的问题,到底出在哪些方面呢?
01 袁绍有“上中下”三策,结果却选择了下策
《孙子兵法》里有这样一句话:“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
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啥意思呢?
古代善打仗的人,先要保障自己不可被战胜,然后才会在对手身上寻找战机。也就是说,善战者,先要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可是,面对曹操偷袭乌巢这步棋,袁绍本来有上中下三策,却选择了最下策:
1、上策:派所有主力援救乌巢,与守备乌巢的淳于琼里应外合,将曹操包围乃至消灭。
2、中策:派重兵援救乌巢,同时派一直轻骑去佯攻曹操大营,曹操怕大营有失,必然回军,这样轻则能将其逼退,重则还可以包围乃至消灭曹军。
3、下策:派轻骑援救乌巢,派大军攻打曹营,如果曹营打不下来,而乌巢又失,袁绍则面临“鸡飞蛋打”的尴尬局面。
如果袁绍采取上策和中策,起码可以保住乌巢,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即便不能消灭曹军,也能在不久的将来,逼迫粮草已尽的曹操从官渡退兵。
02 袁绍本能稳中求胜,却选择了急于求胜!
官渡之战,本来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袁绍凭借着兵精粮足的优势,完全可以稳中求胜。而曹操作为力量相对弱小的一方,如果也一样求稳,肯定会在对耗中输掉,他需要的是找到可乘之机,出奇制胜。
然而,在这场战争中,袁绍和曹操的心理状态却与他们的势力对比恰恰相反。曹操军中,荀彧、郭嘉都料定曹操必胜、袁绍必败,郭嘉坦言:“公有十胜 绍有十败”,曹操已经胜在了格局,而曹军也至始至终保持了高昂的士气和必胜的信心。曹操只有到了粮尽之时,才打起退堂鼓准备撤回许都,当荀彧建议他再坚持一下时,曹操也果断选择了坚持。这也是胜利者该有的格局。
而袁绍却始终保持着急于求胜的浮躁心态,他不顾谋士反对,先将不宜为主将的颜良、文丑派出,结果导致二人快速被斩,袁军士气大受影响。在屡次进攻曹营没有得手后,袁绍接着又将曹操率军出击乌巢,看作是攻破曹营的天赐良机。在袁绍心里,他更多想的是如何击败对手,而很少想到对手可能会如何对付他。
我们常说“危机”一词,既包含危险,又包含机会,但袁绍显然是只看到了机会,还没有预料到危险:
1、袁绍对曹营长达数月的猛攻,都没有将其拿下,现在派张郃过去,就一定能一击凑效吗?
2、淳于琼是一个什么级别的武将,他能凭借着手中一万多人和少量的援兵,抵挡住曹军吗?
3、就算张郃能够完成使命,那么以淳于琼的水平,能够确保坚持到张郃拿下曹操大营吗?
03 袁绍把希望寄托在张郃身上,而他早就料到失败的结局
其实,上面这几个问题,早在张郃攻打曹营之前,就已经有了答案。
张郃受命后,立即向袁绍表达了自己的忧虑:“曹公兵精,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将军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
张郃知道,以淳于琼那两下子,根本不足以抵挡曹操的进攻,而一旦淳于琼有失,袁军自溃。
可袁绍的谋士郭图说:“郃计非也。不如攻其本营,势必还,此为不救而自解也”。郭图认为,“围魏救赵”,乌巢之围自解。
可张郃认为,此一时彼一时,于是他又说:“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
很不幸,结果被张郃言中了。
曹操之所以敢于自己领兵奇袭乌巢,就证明了他对曹洪、荀攸等人守营是放心的。而袁绍这边全部粮草都在乌巢,主将张郃都为淳于琼的本事担心。他抱着这样一种心态进攻曹营,也难以全力以赴。而在知道乌巢被烧之后,张郃立即选择了投降,这也说明,袁绍及其手下这支团队,也让他失望透顶。
三、官渡之败,败在袁绍与曹操战略思想的差距
袁绍在关键时刻棋差一招,根本原因,是他在战略思想上犯了严重错误。
曹操秉持的战略思想,是在固守大营与袁绍僵持的同时,积极寻觅有利战机,一举歼灭袁绍。
而袁绍的正确战略思想应该是:在官渡保持攻势,给曹操足够的军事压力,待其粮尽退兵时,再进攻以扩大战果。
然而,袁绍却始终缺乏对曹操战略意图的正确认识,他还在寻求速胜曹操的机会,并在明知曹军粮草已尽的情况下,犯了轻敌大意的错误:一方面是对曹军的攻击力估计不足,另一方面对曹军大营的防御力没有清醒认识。
如果袁绍能够对敌我双方的形势做一次客观冷静的分析,不求速胜,而是稳扎稳打,在调兵遣将上,以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为根本,这样曹操又怎么能有机可乘呢?
而且,从现实角度说,派重兵再次攻打曹操大营,面临着仍然是不确定的结局,而如果派重兵支援淳于琼,则有可能在家门口将曹操和其手下大将击杀或活捉。
另外,在知道许攸叛逃以后,袁绍就应该对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一次评估,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这也是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所需要做到的事情。可是,袁绍并没有这么做,归根结底,还是他只求速胜的浮躁思想在作祟。
结语:官渡之战,袁绍在拥有巨大优势的条件下,追求速胜而不是稳扎稳打,缺乏将优势最终转化为胜势的手段,竟然还将希望寄托于孤注一掷的对攻上,最终导致自己惨败。
先把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再来寻求获胜的机会。战争如此,人生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