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无为而治的九大法则

阅读目录

一、世界治理框架结构

二、老子的至诚警告

三、《道德经》无为而治的法则

经典语录

   所谓自然,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创生万物”,“利而不害”。所以圣人治理天下,就是帮助万物实现其器用,就是辅助万民实现其天性。敬奉上天之道,保护人的独立,辅助人的创生,维护竞争的和谐秩序。

一、世界治理框架结构

null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经常被我们说起,并且不假思索的认为是绝对正确的话,实际上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是一个根本性的错误。资本家赚再多的利润,也无法阻止他们嗜血的本性。住房、教育、医疗利益集团搜刮再多的民财,也无法阻止他们道德底线的沦丧。美国作为曾经的世界霸主,经济基础可谓世界第一,依然无法阻挡它劫掠全球的强盗本性。

   相反,经济越发展,他们越是变本加利,现在只是买房按个揭,他们的思路是,以后上个学,看个病,都可以按个揭。按揭,就是把老百姓按在地上,揭掉几层皮。马克思早就说过,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绞首的危险。

  事实上,文化决定政治,政治决定经济。文化才是最底层结构,文化基础决定上层的政治建筑和经济建筑。强盗文化决定了美国的强盗政治逻辑,强盗政治逻辑决定了它的强盗经济逻辑。为什么美国治下的全球,纷争与战火不断,因为美国无时无刻不在用金融掠夺他国,用战火掠夺他国,而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美国最底层的强盗文化。

  强盗文化是根,孕育出再多的丑陋果实也不足为奇。要想真正的铲除这颗毒瘤,必须弘扬华夏文明,高举天道之旗,替天行道,为民除害。文化自信,文化复兴,就是这个道理。

二、老子的至诚警告

null

  与西方人类历史进行比较,中国人虽号称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可是却明显始终处于严重停滞发展的落后状态,生活在中国,人们的精神智慧成就,明显比不上西方人,一个最起码的共识,即今天我们所运用的各方面知识,至少百分之九十以上均来自西方;到了近现代,甚至也渐渐比不上除了西方国家之外的许多其他国家。其实,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针对中国历史问题提出了自己非常明智的警告。

   在老子《道德经》的第七章,请大家注意,老子专门把这种“警告”放在了“第七章”,是因为“七”与“寂”谐音,“寂”字与“寂灭”、“死寂”、“寂寥”、“寂寞”、“寂静”等意义相关,“寂”字几乎就等于“死去”、“停滞”、“空旷”、“无声无息”。老子在这章中讲了什么?老子告诫中国人: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寥寥数语,说尽了奥妙。

  反面观之,实即老子告诫中国人:千万不要把任何事情全都人为地由自身完全垄断起来,如此做法对于一切人和事而言,都将是自寻死路,是不可能长久得了的。换言之,反者道之动”,一切人和事都必须应有超脱自身的自然眼光,从相反相成的方面寻找活路。

  尤其对于统治者的“圣人”而言,他应懂得不与人争先才可能不落后、不与人争内才可能不落外、不与人争私才可能不失去私。更重要的是,须永远敬畏自然,决不能把个人的意志强加于天下(社会),须知自身即在自然、社会、精神之中,而不在自然、社会、精神之外。

   老子的道理很简单,他实际上是在把“道法自然”的道理延伸到一切事物的存在之中去进行思考、论述。老子认为,一切万物,包括人类自身,以及天下、国家、历史,均原生于自然,而绝对不能固守其自身。自然就是神,就是上帝,就是万物之源泉。正是因此,老子教导中国人:天地之所以能保持长且久的存在,是因为它们不自生,而是生于自然,从而决不作伪、不矫情、不固执于其自身,所以才能长生。诚如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同时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即是说:“道生天,天生地,地生人,人生万物”,而这所有一切均因于“道法自然”、因于自然生万物。

    懂得了老子这个全息逻辑,大家就一定能懂得老子的“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的道理。而相反,如果人们总想要坚持“自生”一切,那么这个一切的存在,就将必然是暂时而短寿的、将不可能获得长久历史的进步和发展的前途。

三、《道德经》无为而治的九大法则

null

  老子的治理哲学用四个字概括就是无为而治。中国历史上被称为盛世的时期,似乎总是与无为而治的执政实践有关。下面九大法则就是对于老子宇宙观和人性观的思想理解和具体运用。

1、独立不改——木

  独立不改是《道德经》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说的“道”的“独立而不改”,就是宇宙中没有任何力量可以超越天道,可以控制天道,可以改变天道。相反,天道的力量创生和运行一切,天道的自然法则在管束一切。

   请记住,认定有一个独立不改的自在力量,超越在任何人之上,这是理解无为而治的第一步。

2、创生万物——火

  道德经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很有名,讲道创生万物的过程。

  把第一条法则和第二条法则合起来,就是天道的核心特征:独立不改,创生万物。中国人讲天人合一,要按照天道的法则去生活,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是也要独立不改,创生万物呢?所谓的治理,首先要相信人身上有“独立自主,创生万物”的本性。

3、利而不害——土

   “利而不害”这个说法,是从《道德经》第81章来的:“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另外还有第8章的“上善若水”和“善利万物”。

   天道对万物利而不害。为什么?天道是万物之母,天道与万物的关系,如同母亲与孩子的关系,自然是利而不害的。万物之母,永恒自在,她不仅创生宇宙万物,而且以源源不断的能量,流入宇宙万物,维系万物的运行和生长。没有这个流入宇宙的利而不害的力量,宇宙万物和生命系统就消失了。

4、尊道贵德——金

  道德经第51章:“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都包含“道-德-物-器”四个方面的内容。“器”为功能,效用,“物”为形态,“德”为所需环境和内在能量,“道”为本源。万物的归宿,万物的价值,就在于成器,在于有效用。个人也好,企业也好,价值就在于成器,在于有器用,在于有用。

  于是,企业管理可分解为四部分:一部分是“器用管理”,企业就是生产器用的,用产品来提供效用,所以要有器用管理。同时这些效用,是由物质生产线生产出来的,需要有对机器厂房和原料的管理,这是“物的管理”,还有就是“德的管理”,即企业的规章制度和企业的文化,这是职工内心的创业精神和服务精神。再有就是“道的管理”,这是领导人内心深处发出的力量,本源的创造万物和服务生命的力量,这是企业领导人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

5、辅助自然——水

  辅助自然是从《道德经》64章来的,“能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自然指什么?就是自在,就是那个独立而不改的存在,万物之母,上天之道。万物之母的力量和规则,在万物之中,表现为万物的自然本性。在人性之中,表现为人的自然本性。圣人治理,不是靠圣人自己有限的想法、意志和利益,而是依靠和顺应潜存于万物和万民中的自然的天道,独立自在的至高力量。

   所谓自然,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创生万物”,“利而不害”。所以圣人治理天下,就是帮助万物实现其器用,就是辅助万民实现其天性。敬奉上天之道,保护人的独立,辅助人的创生,维护竞争的和谐秩序。

   上面五条法则是人性光明面的五大法则。我们面对万物和人性中的阴暗面,面对人性中残缺凶恶的一面,我们就应该进入无为而治的控制性法则。我们要从“信”转“防”,从“放”转“收”。

6、大成若缺——东

   “大成若缺”是《道德经》第45章中的句子。“大成”指宇宙秩序是一个大成的秩序,稳定的对称的秩序,成就万物创生和生命繁荣的秩序。“若缺”就是说宇宙秩序中有残缺有缺口。比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循环往复,这是大成的秩序,恒定不变,是可以预知的。但每年的春夏秋冬,会完全一样吗?并不完全相同。所以自然秩序不是一个完全对称,完全守衡的秩序,而是不完全对称,不完全守衡的秩序。在恒定的循环中,有不对称的缺口。

  正因为自然秩序中有缺口,所以人类不能完全预知未来,所以许多事会以我们不可预料的方式出现。面对大成若缺的自然秩序,治理天下,领导人不用过多去关注那些正常的不断重复出现的事情,不用过于操心那些可以纳入程序管理的事。凡恒定不变的,皆可用程序进行管理。恒定不变的,重复出现的事物,不是领导学的关注对象,领导人需要关注的是反常。反常包括创新和破坏。真正的领导哲学,不是关心正常的哲学,而是关心反常的哲学。

   “抱残守缺”告诉我们,领导人的关注点,应当是缺口,这可能是创造的突破口,也可能是破坏的爆发口。

7、阴阳对冲——北

  “阴阳对冲”来自《道德经》第42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都背着阴,又抱着阳。阴阳之气对冲,对立竞争,进入平衡和谐。刺激新平衡的,就是创生。有新的创生就会带来新的平衡。

   要想让组织有活力,必须激发组织中每个人的创造力。要保护创造,就必须有竞争,就必须保护竞争的结果。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任何人的地位都不能永远固化,每个职位环节都必须开放竞争,这样才能保证创生,也才能使“大成若缺”释放出来的能量,走向有利于组织生长的正面方向。

  这个世界是个“创造-竞争-平衡”的秩序,每个人都在创生,都在对冲,那合理的平衡线在哪儿?如果有人不按公正的竞争规则出牌,用不公正的手段伤害他人破坏共同体利益时怎么办?请看第八条法则——铦袭杀之。

8、铦袭杀之——西

  “铦袭杀之”是《道德经》中两句话的合并。一句是“铦袭为上”,来自31章。铦,指锋锐的刀尖。袭,就是突然袭击,指不得已而进入战争状态,为了防卫,要铦袭为上,尖锐突袭,以奇用兵。“杀之”来自第74章“而为奇者,吾得而杀之”。无论对内对外,对侵犯之敌,对叛乱之人,一律尖刀回应,锋刃突袭,果断控制,这有点超限战的意思。

   铦袭杀之的法则有其正当性,它建立在前面七大法则对宇宙万物和人性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全面的放权让利的基础上。如果要保障彻底的放权让利的结果,就要求极其彻底的责任追究。这个世界阴阳平衡,享有大权大利者,必须承担大责大任,准备好承受大惩大罚,不然社会秩序就会失衡,就会进入混乱。

9、利器在手——南

  "利器在手”来自第36章:“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利器是什么?锐利的武器,杀手锏的意思。

   中国古代朝廷,国之利器是什么?首先是情治系统,如国安、情报、调查部门等,就是《道德经》26章所说的“环官”。管理任何一个组织,信息对称是前提,必须建立起有效的情报机制,使领导人能掌握所有环节的运行情况。

   其次是军队。《道德经》31章:“兵者不详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对古代无为而治的君王来说,要将军队排除在国家日常治理之外,军政分离,绝不允许军人干政,但要保证对军队的绝对控制。

  第三是司法系统。《道德经》74章“恒有司杀者”。审判的公正是民心所向及国家稳定的基础。老子认为,朝廷内部的司法审判,要坚守独立公正原则,排除人为利益因素的干扰,依法断案,一视同仁。

   第四是救灾系统,如《道德经》27章“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救灾,是朝廷合法性来源之一。中国国家形成源于治理水灾,救灾就成了朝廷存在的意义及合法性的重要条件之一。一个不能有效救灾的朝廷,必是一个失去民心的朝廷。天灾人祸,并非常态,属于反常现象,领导人对于灾难,必须“利器在手”,不让灾难残缺伤害生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