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饰是鉴定玉器时所考察的一个重要特征。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固定的纹饰风格。汉代的玉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
图1 蒲纹玉璧 江苏铜山小龟山西汉墓出土
蒲纹,由三个方向的平行线组构成的类似蜂巢的纹饰(图1),流行于战国至西汉中期,主要用于装饰玉璧,玉璜等。
图2 谷纹玉璧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谷纹,由谷粒状的类螺旋单元组成的纹饰,分两种,一种是在蒲纹的基础上由内向外以细线划出螺旋纹,一种是减地浮雕出圆润独立的谷纹(图2)。
图3 乳钉纹玉璧 江苏高邮神居山汉墓出土
乳钉纹,由乳钉状凸起组成的纹饰(图3),分为半球形和六角形两类,呈蜂窝状排列,流行于两汉时期,主要用于装饰玉璧、玉环、玉珩、玉剑具等。
勾云纹,分阴刻线勾云纹与浮雕勾云纹两种,前者极似阴刻线相勾连的乳钉纹,流行于战国末期至西汉中期,用于装饰玉环、玉容器等;后者为由立体凸雕的卷云勾连而成,流行于西汉晚期至东汉,主要出现于玉具剑上。
图4 折角纹剑珌 徐州铜山后楼山汉墓出地土
折角纹,由减地隐起的垂直折角宽线交错分布组成,流行于战国末期至西汉中期,用于装饰玉剑珌(图4)、玉剑格等。
漩涡卷云纹,为三股或四股卷云纹以中心对称的形式分布的纹饰,流行于战国末期至西汉中期,主要用于装饰剑首。
图5 兽面纹玉璧(局部)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兽面纹,兽面纹出现较早,最早可追溯于新石器时代,夏商周及春秋战国都有所流行,汉代的兽面纹是在战国中晚期兽面纹的基础上演变而成(图5)。
图6 螭龙纹 上海博物馆藏
螭纹,出现于春秋战国,盛行于两汉,类似于龙(图6)。
游丝毛雕,一种以阴刻线刻画图案的风格,这种阴刻线柔若游丝、细如毫发,故名“游丝毛雕”。这是细小勾砣工具运用熟练的结果,走砣手劲运用得好,使阴纹曲线很少有断砣或重复的现象。
图7 玉琀蝉 西安北郊尤家庄汉墓出土
汉八刀,一种简练、粗放、对称的雕刻风格,此风格多以弧形坡面及直沟槽组成,以寥寥几刀刻画出玉器的形态。多用于玉蝉、玉猪、玉翁仲及一些夔龙、夔凤纹双区或三区玉璧的制作上,是一种斜砣方法的使用,又称大斜刀,砣锋犀利,一气呵成,几乎不见砣的连接痕迹,阴线底部也抛光蹭亮,给人以刀片切的感觉,看起来十分简练和生动传神(图7)。
文章节选自《收藏家》2017年12月刊《汉代玉器特征与鉴别》,作者董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