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读财报 | 獐子岛:我家养的扇贝“长腿”,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文 | 覃覃 本文首发于2018年4月 覃覃说: 导读: 獐子岛,一家专注于水产养殖、加工和销售的上

导读:

獐子岛,一家专注于水产养殖、加工和销售的上市公司。

公司于2006年9月28日上市,上市后的头八年业绩说不上多好,中规中矩。但是2014年,公司因“冷水团”导致虾夷扇贝绝收,当年存货计提跌价准备导致亏损11.89亿!2017年,公司故伎重演,公司称虾夷扇贝存货大幅减少,计提存货跌价准备6.29亿元,预计全年亏损5.3-7.2亿!

2018年复牌后,獐子岛连续5天跌停!截止到2018年4月4日收盘,公司市值仅31亿!

万万没想到!时隔三年,獐子岛的虾夷扇贝又一次离奇消失。

海鲜,很多朋友爱吃,可能想起来就会流口水。海鲜除了是饭桌上美味的菜点之外,如今因为獐子岛,也成了A股中投资者调侃的对象之一,不是因为它能赚钱,而是因为亏钱,而且亏起来还挺吓人。

因为虾夷扇贝离奇消失,獐子岛预计2017年全年的亏损在5.3-7.2亿之间。消息出来之后,獐子岛刚复牌就迎来5个跌停,很多投资者踩到了雷区。

很多獐子岛的投资者就很郁闷:三季报还在预告全年盈利1个亿左右,转眼就亏损5-7个亿,这脸变得比女人还快。

但是,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

以往的投资已经过去,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獐子岛身上吸取教训,因此,本文就来扒一扒獐子岛的“扇贝消失”猫腻。

01

主角粉墨登场

獐子岛,创始于1958年,地处大连市长山群岛的最南端,空气温和,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因此非常适合一些海鲜产品的生产养殖。

  • 初期的獐子岛是一家人民公社,1983年9月獐子公社改为獐子乡,并成立了集体所有制公司----獐子渔工商联合公司,1958年更名为大连獐子岛渔业总公司。

    1998年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继续坚持集体所有制,吴厚刚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2000年12月,獐子岛镇政府将所持有的獐子岛渔业集团有限公司70.7%的股份划归长海县獐子岛投资发展中心持有,该投资公司现在还是獐子岛第一大股东。

    2001年4月,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时任集团公司董事长的吴厚刚同时兼任镇党委领导,由于公司准备上市,吴厚刚的“官商兼任”身份不能延续。吴厚刚最后选择下海,股东大会决议向吴厚刚定向增资,吴厚刚持有10%的公司股份。

    2006年9月28日,獐子岛在深交所上市。

    2006-2013年,公司总共盈利17.91亿元。

    2014年10月,獐子岛公告称因遭遇“冷水团”,其底播虾夷扇贝大量死亡,造成8亿多元损失,当年因存货大量计提损失,当年亏损11.89亿,这是獐子岛第一次“扇贝死亡”事件。

    2016年,公司由于2014-2015年两年连续亏损,公司被“ST”。

    2017年,由于公司在2016年扭亏为盈,当年盈利0.80亿元,公司摘帽成功。

    2018年1月31日,公司预告2017年亏损幅度为5.3亿-7.2亿元之间,原因是公司在进行存货盘点时发现虾夷扇贝存货异常,由此对存货进行跌价计提准备或者核销处理,与2014年如出一辙。

    獐子岛从始至终都是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

    02


    内部管理隐患

    也许你会问,研究一家公司的历史做什么?历史总能反应问题。


    1.  公司管理与监控存重大隐患。


    作为一家水产养殖与销售企业,其核心资产毫无疑问是生物性资产,因此其采购、播种、捕捞和销售都应当有一套非常健全的监控制度。


    然而实际上,采购过程不透明,播种环节也无第三方在场,没有监控录像用于监控,存货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有非常大的问题。


    在吴厚刚下海前后,其兄弟吴厚敬、吴厚记等亲戚也进入集团公司,分别任山东荣成分公司负责人和物资采购部门(包括扇贝苗采购)负责人。


    “冷水团”事件后,部分獐子岛集团负责采购和播种虾夷扇贝苗的员工被判刑,而此前负责购苗和播苗的董事长的弟弟吴厚记离开了集团公司。


    公司虽然是股份有限公司,但本质上仍是集体所有制公司。翻开獐子岛2017年的中报就会知道,公司的控股股东为长海县獐子岛投资发展中心,该部分股权实际为岛上居民共同所有。


    我们以往看到的公司,要么是国有控股,要么就是私营公司,集体所有制的公司貌似只存在记忆中。集体企业有明显的弊端:监管不如国企严格,既没有保值增值的压力,也没有国企的条条框框,居民没能力也没有手段管,管理层可以只手遮天。


    2.  高管频繁离职折射的经营或财务问题


    2010-2014年7月,獐子岛在这四年半时间一共发布了14则高管离职公告,高居同期A股市场榜首。其中离职的高管包括副总裁、财务负责人、事业部老总等核心人员。


    首先是高管频繁的离职会不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一定的影响,再者为什么高管的离职是如此频繁?不是说企业不能有高管离职,偶尔一两个离职也属于正常现象。但是像獐子岛这样的,就该想想是不是公司经营或者财务出现问题了。

    03


    最难盘点的消耗性生物资产

    獐子岛两次“扇贝消失”事件都是与存货有关,至于为什么出现这种状况,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在獐子岛的总资产中,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是相当的大,在2014年以前,其比重在50%左右,可见存货对于獐子岛的重要性。


    獐子岛的存货主要分为原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周转材料、消耗性生物资产等5类,其中原材料、库存商品以及周转材料等存货的盘点方法与工业企业相同,实行全面盘点。看到这里,其实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问题就在于消耗性生物资产


    獐子岛是一家水产养殖和销售企业,所以他的养殖产品养殖在水下,考虑到其生物特殊性,公司采用的是抽盘的盘点方式,每年盘点一次,具体方法如下:


    1.  消耗性生物资产----浮筏养殖产品

    獐子岛的浮筏养殖产品包括鲍鱼、虾夷等,浮筏养殖产品对每个吊笼按标准投苗,据季节进行分苗,同时日常会根据产品长势情况进行规格分选。年末盘点时,抽取一定数量的养殖笼吊进行清点,确定每吊养殖数量、重量、规格,然后再根据同类产品的总挂养的笼吊数,测算出该品种的在养存量。


    若是企业真的是按标准投苗,分苗及分选流程合理,该盘点方式可以接受,虽然全面盘点有难度,但不是不可行。


    2.  消耗性生物资产----底播养殖产品


    该养殖方式就是将虾夷扇贝、海参、鲍鱼等水产品种的苗直接投放至海里,任由水产品自己在海底生长,生长期一般是2-3年。


    盘点的方式为:确定一些抽样区域,然后采用人工或机械设备统计出该区域相应水产品的数量,然后将该区域的水产品全部打捞上来进行测量称重,根据采捕上来的虾夷扇贝个体重量以及统计出的数量,计算出抽样区域的存量,再据此测算各底播海域同类虾夷扇贝存量。


    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这也许是最为有效的统计方式了,獐子岛养殖覆盖海域面积约为231万亩,不可能对于所有海域进行全面盘点,那么问题来了:


    ① 这样的盘点方式得出的结果是否可信?

    我们无法知道獐子岛在统计底播养殖产品的过程中是否完全遵循统计学原则进行统计,除此之外,海流、温度、海底地形等都将影响到海底养殖产品的分布,由于抽样范围比起总的养殖面积仍是非常小,在抽样过程中的一些误差在估算整体情况的时候将被极大的放大,其统计结果是否值得相信?


    ②公司的监控设备是不是被狗叼走了?

    獐子岛在海底部署有相应的监控设备,但是2014年把原因推给“冷水团”,2017年则是因为降水量下降以及高温天气增多,为什么每次在年底才知道环境变了,公司平常就完全不管海里的情况?公司是治理有问题还是知道情况故意隐瞒?


    消耗性生物资产是獐子岛存货中占比最多的种类,占总资产的比重也是相当大,具体如下:

    上文中已经提到,消耗性生物资产极难盘点,对于獐子岛如此多的消耗性生物资产就很容易产生猫腻,会计师事务所都无法核实公司的真实存货情况,投资者以及监管机构也难以甄别,所以消耗性生物资产的盘点与跌价计提方式给了獐子岛极大的利润调节空间


    于是乎獐子岛在2014年对价值7.35亿的虾夷扇贝进行核销处理,以及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2.83亿元;2017年獐子岛梅开二度,拟对底播虾夷扇贝成本核销及计提存货跌价准备6.29亿元。


    由于无法确定公司的存货形成过程是否真实以及无法确定公司的存货是否真的出现问题,对于獐子岛两次对于存货的会计处理我们无法去判断獐子岛的真实情况如何,监管机构也是束手无策。

    04


    由獐子岛引发的深思


    1、对于消耗性生物资产多的公司敬而远之。獐子岛只是其中一个例子,一方面消耗性生物资产多其实也就意味着受自然影响也很大,另外一方面计量难度大,公司的存货情况到底如何,估计谁也说不清,这样的企业想搞事情可以花样百出,数不清也分不清的行业主要是林业和渔业。


    2、小心有高管不断离职的企业。一家优秀或者说问题较少的公司,高管也许会有离职情况,但绝对不会多。高管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企业经营的稳定性,若是高管不断离职,是不是该思考该企业是不是经营出现了问题,或者财务有问题?


    3、 警惕没有健全监督机制的公司。獐子岛的核心资产是生物性资产,但是虾夷扇贝的播种都是由公司员工进行,没有第三方在场,也没有监控视频等,存货的构成本身就成疑,公司的资产形成过程极其不透明。


    4、连续两年被ST过的公司造假动机最大。獐子岛在2014以及2015这两年被连续ST,假如在2016年仍继续亏损,就有可能被暂停退市。这个时候企业就会想尽办法来调节利润,獐子岛在2014以及2015两年都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但是在2016年的跌价计提为0,是不是合理,无法判断。

     

    消耗性生物资产在很多情况下分不清也数不清,獐子岛不是第一个在这上面搞事情的企业,也绝不会最后一家。既然是审计机构都无法甄别真实情况的企业,我们远远的看一看就好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