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周室衰微,诸侯并立,礼崩乐坏,旧时的王道井田思想渐渐被人们所抛弃,我国历史进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变革与动荡的时期。各诸侯为了富国强兵,在大争之世中求得一片自己的生存空间,不得不选择接受新的兴邦治民思想,因此在礼乐之后,产生了许多新式的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治国救民的主张,出现了一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战国初期,魏文候率先任用李悝、吴起等在魏国施行变法,使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因此法家渐渐被人们所接受,成为许多想要快速提升国力的君主的选择。秦孝公时期,被魏国打的几近灭亡的秦国,开始了深刻而彻底的商鞅变法,国力迅速提升,成为诸侯们眼中的虎狼之国。在此同时,魏国被齐国用两次“围魏救赵”之计,先后在桂陵、马陵遭遇惨败,威震天下的魏军主力丧失殆尽,魏国霸权衰落。此时的战国格局由魏国一强独霸变成齐、秦、楚等多强并立,各诸侯间相互敌对,又相互依存,邦交的作用被凸显出来,纵横家登上历史的舞台。
纵横也就是常说的合纵与连横,一般来说古人以南北为纵,楚与三晋及燕的联盟常常被称为纵,合众弱攻一强被称为“合纵”,东西为横,齐、秦与三晋的联盟往往被称为横,事一强而攻众弱被称为“连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合纵的主要目标就是秦国,对于刚刚变法崛起的秦国来说,合纵是一项极其严峻的考验,一着不慎就可能国破家亡满盘皆输,而连横就是秦国化解合纵的策略,目的在于削弱楚国,当然还有三晋。在战国中期,是合纵与连横最为活跃的时期,许多诸侯为了保全自己,在合纵与连横之间左右摇摆,朝秦暮楚,往往昨日还雄心勃勃会盟攻秦,却在盟书未干之际又割地赂秦,加入连横。而在这些诸侯之间奔走游说,以言语改变天下形势的就是纵横家。
在诸多的纵横家当中,最为著名就是公孙衍和张仪二人。公孙衍本是魏人,秦惠文王五年入秦,接替被车裂的商鞅成为秦国大良造,随即便开始谋划攻魏。公元前330年,公孙衍率领秦军在雕阴大破魏军,斩首八万,俘虏魏国宿将龙贾,大伤魏国元气,迫使其割让关中东部、黄河西岸和陕北的15座城池与秦,为秦国彻底收复了河西之地。后张仪入秦,公孙衍回到魏国担任国相,又掀开了他合纵抗秦的人生新篇章。
秦惠文王在龙门称王以后,公孙衍拉拢韩、赵、燕、中山四国,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五国相王"事件,来制衡秦国。之后,他又说服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出兵伐秦,可惜的是因列国各怀心思,这次合纵最终兵败。虽然公孙衍最终没能灭掉秦国,但他所开创的合纵大计却日益深入人心,他引领的精妙绝伦的外交大战仍在继续上演,正因如此历史才变得更加波澜壮观。
张仪算得上是公孙衍的克星,他是连横的提出者,巧合的是他也是魏国人,传说早年张仪曾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因说服魏惠王把上郡十五县和少梁献给秦国,被秦惠文王赏识,封为相国。张仪以连横之策游说列国,使列国亲近秦国,无法形成合力攻秦,合纵之策不攻自破,而秦国则战和之间游刃有余,缓步壮大。张仪一生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应该就是他凭借一张利口,将楚国庙堂玩弄于股掌之间,硬生生将一个雄踞南方的霸主楚国折腾成弱国。
后来秦王嬴政的丞相李斯评价张仪时说:“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公孙衍、张仪都是以天下为棋盘,以诸侯为其子的智者,他们看得清局势,看的透人心,一张利口抵得上数万雄兵,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